不土不木规范为您找到强相关条文约 个, VIP会员无限次阅览
•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 CECS 160:2004
3.3.4 抗震结构的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体结构构件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和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柱等。 (2)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选择尺寸,配置

•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 CECS 160:2004
10.6.6 当隔开间或每开间设有构造柱,砖墙体中有2根或2根以上构造柱,且砖墙体上部和下部均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验算: 式中 ζ——砖墙体的压应力对抗

• 丝绸工厂设计规范 GB 50926-2013
9.5.7 缫丝车间、绢纺精练车间、丝绸印染车间的排气井构造应力求简单、施工维护方便;井筒内壁应平整光滑、耐腐蚀,并应有防止雨水侵入车间和凝结水下滴的措施。沿锯齿或气楼屋脊设置的通长排气井应有隔板分隔,隔板间距不宜大于3.0m。

• 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GB 50458-2008
10.3.8 当地下结构构件直接承受列车荷载时,应考虑动力作用的影响,其计算及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 10002.3的相关规定。

• 印染工厂设计规范 GB 50426-2016
5.5.6 排气井构造应力求简单、施工维修方便。井筒内壁应平整光滑、耐腐蚀,并应有防止雨水侵入车间和凝结水下滴的措施。沿锯齿或气楼屋脊设置的通长排气井筒应有隔板分隔,隔板间距不宜大于3.0m。排气井材质宜采用无机不燃玻璃钢。

• [上海市]城镇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t第二部分:构筑物工程) DG/TJ 08-2110-2012
5.1.9 各种围护结构与围檩间的空隙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支撑体系与围护结构间的能够正常传递应力。支撑端头处应有可靠的传力节点构造,围檩及支撑不得偏心受力,围檩集中受力部位应加肋板加强。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JGJ/T 140-2019
4.2.9 扁梁框架的边梁不宜采用宽度bb大于柱截面高度hc的预应力混凝土扁梁。当与框架边梁相交的内部框架扁梁宽度大于柱宽时,边梁应采取配筋构造措施考虑其受扭的不利影响。

•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T 3650-2020
21.10.1 悬索桥上部构造施工时应进行施工监测和控制,保证各关键结构的应力、应变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内,成桥后主缆和加劲梁的线形符合设计的要求。

•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2-2018
9.4.13 在预加应力施加完毕后,埋封于梁体内的锚具其周围应设置构造钢筋与梁体连接,然后浇筑混凝土封锚。封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构件本身混凝土强度等级的 80% ,且不低于 C30 。

• [甘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 DB62/T 3247-2023
8.6.1 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可采用预应力筋连接接头、螺栓连接接头或承插式接头。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保证预制拼装综合管廊结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接头构造。

•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87-2017
6.2.3 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构件焊接时,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标准 JGJ/T 497-2023
5.9.4 设计预应力立体桁架时,应考虑由于空间桁架中加人钢索单元所引起的组成、构造、受力特点和性质的变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的有关规定。

• 光伏支架结构设计规程 NB/T 10115-2018
7.3.1 节点设计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与受力特点、荷载情况、工作环境和材料截面型式等因素选用适当的节点连接形式。节点构造应符合结构计算假定,传力可靠,减小应力集中。

• 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GB/T 50010-2010[2024年版]
10.3.5 预应力筋在构件端部全部弯起的受弯构件或直线配筋的先张法构件,当构件端部与下部支承结构焊接时,应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宜在构件端部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 [浙江]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DB 33/1092-2021
5.2.10 建筑墙体保温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外墙出挑及附墙构件等部位应采取适宜的保温措施; 2 外墙外保温的外门窗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外墙外保温的外门窗周边及墙体转角等应力集中部位,应采取可靠构造措施防止裂缝; 3 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空调、供暖时段不同的空间之间,宜有保温隔热措施。

•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2017
16.4.1 钢结构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结构连接构造和加工工艺的选择应减少结构的应力集中和焊接约束应力,焊接构件宜采用较薄的板件组成; 2 应避免现场低温焊接; 3 减少焊缝的数量和降低焊缝尺寸,同时避免焊缝过分集中或多条焊缝交汇。

• 建筑结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规程 JGJ/T 279-2012
6.2.3 锚固块宜布置在被加固梁的端部,并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当采用其他形式的锚固块时,应按本规程5.4节要求进行锚固块设计,除应满足预应力筋的锚固外,尚应做到传力可靠、构造合理。

• 索结构技术规程 JGJ 257-2012
4. 3.5 拉索常用锚具及连接的构造形式应满足安装和调节的需要(图4.3.5)。钢丝束、钢丝绳索体可采用热铸锚锚具或冷铸锚锚具。钢绞线索体可采用夹片锚具,也可采用挤压锚具或压接锚具。承受低应力或动荷载的夹片锚具应有防松装置。

•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标准 GB/T 50459-2017
6.1.2跨越结构分析所需的各种几何尺寸,以及所采用的计算简图、边界条件、作用的取值与组合、材料性能的计算指标、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应符合跨越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应具有相应的构造保证措施。

• 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 GB 50458-2008
8.4.11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封锚及接缝处,应在构造上采取防水措施,防止雨水渗入。管道压浆材料和压浆工艺应严格控制,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真空压浆工艺,确保压浆密实。对于结构有可能产生裂缝的部位,应适当增设防裂钢筋。

•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JG 197-2006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离心成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以下简称空心方桩)的产品分类、原材料及构造、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产品合格证、堆放、吊装和运输等。 本标准适用于桩基工程使用的空心方桩。

• [上海]基坑工程技术标准(2018 年修订) DG/TJ 08-61-2018
8.2.11 水泥土重力式围护墙在平面转角两侧及墙体宽度或深度变化较大等应力集中部位构造应加强;同时在基坑平面不规则如向坑内的折角、基坑长边的中间部位等不利位置应采取增加坝体宽度、设置坑内加固等措施控制基坑位移。

• 钢结构住宅设计规范 CECS 261:2009
采用预应力平板。下板应进行施工阶段验算,其荷载为湿混凝土自重与施工活荷载1.5kN/m2的组合值,此时下板的挠度不应超过l0/200(l0为计算跨度)。 图14.2.1 叠合板构造示例 3 预制底板板角

• 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 JGJ 19-2010
5.3.2 环形混凝土电杆钢筋骨架的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螺旋筋应设置在纵向钢筋外侧,并应通长配置。螺旋筋的直径宜为3mm~6mm,间距不宜大于120mm,距两端各1.5m之内的间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