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软土soft soil 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

    • 3.2 极限填筑高度limited Height of f

    • 3.3 堆载预压preloading 在软土地基上施加荷载

    • 3.4 真空预压法vacuum preloading me

    • 3.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vacuum-surcharge

    • 3.6 预压期preloading period 路基初次

    • 3.7 浅层处理shallow treatment 通过置

    • 3.8 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 以塑料、化

    • 3.9 加筋method of reinforcement

    • 3.10 水泥搅拌桩cement mixing piles

    • 3.11 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 部

    • 3.12 桩承式加筋路堤pile-supported re

    • 3.13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plastic tube cas

    • 3.14 负摩阻力和中性点negative skin fr

    • 3.15 轻质路堤lightweight embankme

    • 3.16 泡沫混凝土foamed concrete 将发泡

    • 3.17 EPS块体expanded polystyren

    • 3.18 EPS颗粒混合轻质土mixed lightwei

    • 3.19 动态设计方法dynamic design met

    • 3.20施工动态控制技术dynamic control t

    • 3.21 路基填筑期预抛高pre-flip height

    • 3.22 路面施工期预抛高pre-flip height

    • 3.23 预抛高沉平时间the needed time f

  • 4 基本规定

    • 4.1 软土的界定

      • 4.1.1软土主要有淤泥、淤泥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软塑

      • 4.1.2软土鉴别可按表1执行。

    • 4.2 基础资料

      • 4.2.1软土地基路堤设计应收集调查沿线的气象、水文、地形

      • 4.2.2根据设计要求还应收集和调查以下内容: a)路线纵

    • 4.3 工程勘察

      • 4.3.1应根据道路等级、工程规模及场地条件,采用综合勘察

      • 4.3.2应加强勘察过程控制,重视原位测试工作,严格按操作

      • 4.3.3对可能导致地基失稳的沿河、傍山、暗浜、暗塘及桥头

    • 4.4 沉降与稳定标准

      • 4.4.1新建工程沉降控制标准:公路软土地基在路面设计使用

      • 4.4.2稳定控制标准:公路软土地基设计应进行路堤的稳定验

    • 4.5 设计

      • 4.5.1设计原则 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遵循“安全

      • 4.5.2设计步骤 设计步骤如下: a)根据不同沉降控制标

      • 4.5.3选用原则 4.5.3.1一般路段 a)软土层深度

      • 4.5.4沉降与稳定计算 4.5.4.1设计应进行软基的沉

      • 4.5.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和施工动态控

    • 4.6 施工要求

      • 4.6.1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设计要求的预压期和沉降稳定时间

      • 4.6.2应按照软基特性和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施工动态控制。

      • 4.6.3预压期应根据实测的沉降情况进行调整;路基二次开挖

      • 4.6.4大面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现场试桩或试验,

      • 4.6.5施工阶段实际地质情况与施工图出入较大时,应验证地

    • 4.7 设计文件的编制

      • 4.7.1设计文件编制按现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执行。

      • 4.7.2初步设计文件常用图表应包含以下内容: a)软土地

      • 4.7.3施工图设计文件常用图表应包含以下内容: a)软土

  • 5 浙江省软土的工程特性及勘察

    • 5.1 软土的分类与工程特性

      • 5.1.1软土的分布 a)浙江省软土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东平

      • 5.1.2软土的分类 5.1.2.1软土按成因类型分类见表

      • 5.1.3软土的工程特性见附录D。

    • 5.2 工程勘察

      • 5.2.1应在资料收集的基砒上,根据场地条件、公路等级选用

      • 5.2.2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基本查明以下内容: a)地形地

      • 5.2.3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应查明第5.2.2条的内容。

      • 5.2.4勘察方法的选用按下列原则执行: a)应结合工程地

      • 5.2.5资料收集应包含以下内容: a)工程规模、设计要求

      • 5.2.6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包含以下内容: a)工程地质条

      • 5.2.7勘探 5.2.7.1勘探点间距应按以下原则确定:

      • 5.2.8原位测试 5.2.8.1原位测试方法选择应执行以

      • 5.2.9室内试验 5.2.9.1软土试验样品不得因长期存

      • 5.2.10资料整理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 5.2.10.

  • 6 浅层处理

    • 6.1 一般规定

      • 6.1.1适用范围如下: a)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浅层软土路段

      • 6.1.2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如下: a)地基浅层软土深度小

    • 6.2 设计

      • 6.2.1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材料。排

      • 6.2.2材料要求: a)砂砾 砂砾应为级配良好、质地坚硬

      • 6.2.3浅层处理厚度: a)排水垫层厚度以0.3m~0.

      • 6.2.4计算 6.2.4.1浅层处理的设计计算应满足地基

    • 6.3 施工要求

      • 6.3.1排水垫层及浅层置换 a)施工机械、分层摊铺厚度及

      • 6.3.2砂砾、碎石层 a)施工中应控制最佳含水率,并采用

      • 6.3.3水泥稳定土加固层 a)稳定土碾压的松铺厚度和分层

      • 6.3.4石灰稳定土加固层 a)石灰稳定土垫层施工,必须先

      • 6.3.5抛石挤淤 a)当横坡缓于1:10时,应沿路线中线

    • 6.4 质量检验

      • 6.4.1压实度检测方法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

      • 6.4.2加固土强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

      • 6.4.3处理宽度和深度不应小于设计要求。

      • 6.4.4弯沉或承载板试验应满足设计要求。

  • 7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

    • 7.1 一般规定

      • 7.1.1主要适用于结合不同软基处理方式的加筋垫层。

      • 7.1.2常用类型及选用原则如下: a)土工合成材料的常用

    • 7.2 设计

      • 7.2.1材料要求与设计参数 7.2.1.1软基处理中采用

      • 7.2.2设计计算 7.2.2.1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层数、

    • 7.3 施工要求

      • 7.3.1土工合成材料不宜直接铺设在地面上,应进行现场清理

      • 7.3.2加筋路堤采用多层土工合成材料时,层间距不宜小于单

      • 7.3.3土工合成材料在铺设时,宜将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直路

      • 7.3.4土工合成材料搭接宽度不得小于300mm,采用专用

      • 7.3.5土工格室施工时应进行充分拉展,使格室中线与路线中

      • 7.3.6路堤填筑时,应采用后卸式卡车沿土工合成材料两侧边

      • 7.3.7填成施工通道后,再由两侧向中心平行于路堤中线对称

      • 7.3.8施工设备作业方向与路堤中线平行,为了土工合成材料

      • 7.3.9土工合成材料的铺设施工温度应控制在0℃~40℃,

    • 7.4 质量检验

  • 8 排水固结法

    • 8.1 一般规定

      • 8.1.1适用范围如下: a)适用于深度大于5m的软土,但

      • 8.1.2常用形式和选用原则如下: a)按加载方式的不同,

    • 8.2 设计

      • 8.2.1排水固结法设计前应预先查明地基土层的类别、结构性

      • 8.2.2竖向排水体的选用原则如下: a)竖向排水体宜优先

      • 8.2.3竖向排水体的布置 8.2.3.1排水体可按正方形

      • 8.2.4塑料排水板的等效直径 按式(18)计算。

      • 8.2.5竖向排水体的设计间距应满足工程设计对固结度的要求

      • 8.2.6竖向排水体的打设深度应根据工程允许工后沉降量通过

      • 8.2.7竖向排水体的固结度计算 8.2.7.1排水固结法

      • 8.2.8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的路堤进行稳定性计算时,应考虑

      • 8.2.9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8.2.9.1真空联合堆载预压

    • 8.3 施工要求

      • 8.3.1堆载预压的施工工艺应满足下列要求: a)铺设排水

      • 8.3.2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施工工艺应满足下列要求: a)

    • 8.4 质量检验

      • 8.4.1塑料排水板的滤膜表面应有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志和产品

      • 8.4.2同批次生产的塑料排水板,每20万米检测一次。小于

      • 8.4.3塑料排水板打设深度的检测应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

  • 9 水泥搅拌桩

    • 9.1 一般规定

      • 9.1.1适用范围如下: a)适用于十字板抗剪强度不小于1

      • 9.1.2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如下: a)水泥搅拌桩分为粉体

    • 9.2 设计

      • 9.2.1材料要求如下: a)固化剂宜选用强度等级在42.

      • 9.2.2应用水泥搅拌桩前应进行室内配合比试验,选择合适的

      • 9.2.3水泥掺入比以10%~20%为宜,浆喷桩的水泥浆水

      • 9.2.4桩体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水泥搅拌桩直径、深

      • 9.2.5桩体抗压强度宜按90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设计

      • 9.2.6水平加筋垫层应符合以下要求: a)水泥搅拌桩复合

      • 9.2.7设计计算 9.2.7.1路堤整体稳定性验算可采用

    • 9.3 施工要求

      • 9.3.1在靠近城区及村镇等环保要求较高路段时应采取必要的

      • 9.3.2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必须进行工艺性成桩试验,试验桩数

      • 9.3.3为保证搅拌桩的质量,要求全桩长进行复搅。

    • 9.4 质量检验

  • 10 桩承式加筋路堤

    • 10.1 一般规定

      • 10.1.1适用范围如下: a)桥头、通道等构造物与路堤的

      • 10.1.2适用条件如下: a)桩端下卧持力层的静力触探锥

      • 10.1.3常用桩型及选用原则如下: a)常用桩型有预应力

    • 10.2 设计

      • 10.2.1材料要求 10.2.1.1垫层材料宜采用级配良

      • 10.2.2桩长应按以下原则确定: a)桩长应穿透软土层;

      • 10.2.3桩的平面布置宜采用正方形或正三角形布置。桩的平

      • 10.2.4构造物与路基相邻路段可设置桩间距、桩长渐变或其

      • 10.2.5初拟桩帽边长B(方形)时,可按式(36)估算。

      • 10.2.6钢筋混凝土桩帽的厚度t p 可按式(37)估算。

      • 10.2.7桩与桩间土因刚度差异而在路堤中形成土拱效应,桩

      • 10.2.8桩帽的平面尺寸和厚度初步确定后,应根据《混凝土

      • 10.2.9水平加筋垫层的厚度t宜为300mm~800mm

      • 10.2.10加筋体抗拉强度的验算 10.2.10.1加筋

      • 10.2.11预应力管桩、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圆形或异形沉

      • 10.2.12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沉降计算 10.2.12.1

      • 10.2.13单桩承载力验算 10.2.13.1当采用单桩

      • 10.2.14桩承式加筋路堤整体稳定性采用圆弧滑动面法验算

    • 10.3 施工要求

      • 10.3.1大面积施工前,应进行成桩施工工艺试验,各典型路

      • 10.3.2施工场地清理整平后,先铺设一层厚度为桩帽高度的

      • 10.3.3桩的打设次序:横向从路基中心线向两侧的方向推进

      • 10.3.4桩端应设在持力层中,打设时应注意持力层顶面高程

      • 10.3.5准确定位后应采取可靠的施工工艺,确保桩体质量。

    • 10.4 质量检验

  • 11 塑料套管混凝土桩

    • 11.1 一般规定

      • 11.1.1主要适用范围同桩承式加筋路堤。

      • 11.1.2适用条件如下: a)桩端下卧持力层的静力触探锥

      • 11.1.3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由预制桩尖、塑料套管、套管内混

    • 11.2 设计

      • 11.2.1材料要求 11.2.1.1应根据不同深度选用塑

      • 11.2.2桩体直径可采用100mm~250mm,常用规格

      • 11.2.3桩的平面可选用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布置间距应

      • 11.2.4桩顶应设置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垫层,垫层厚度宜取3

      • 11.2.5桩端进入硬土层或持力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0cm。

      • 11.2.6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可按式(61)、式(63)

      • 11.2.7桩帽与桩身的连接钢筋进入桩身长度不应小于3.0

      • 11.2.8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的沉降计算与稳定验箅,可按本标

    • 11.3 施工要求

      • 11.3.1根据设计参数和试桩成果选取施工机械,可采用静压

      • 11.3.2施工要点如下: a)桩打设时横向宜以路基中心线

    • 11.4 质量检验

  • 12 轻质路堤

    • 12.1 一般规定

      • 12.1.1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如下: a)软土地基构造物与

      • 12.1.2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 12.1.2.1按轻质材料

    • 12.2 泡沫混凝土轻质路堤

      • 12.2.1设计 12.2.1.1材料要求如下: a)水泥

      • 12.2.2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如下: a)泡沫混凝土浇注施

      • 12.2.3质量检验的要求 质量检验的要求如下: a)泡沫

    • 12.3 EPS块体轻质路堤

      • 12.3.1设计 12.3.1.1EPS块体材料要求如下:

      • 12.3.2设计计算 12.3.2.1初步设计时应论证选用

      • 12.3.3EPS块体轻质路堤构造设计 EPS块体轻质路堤

      • 12.3.4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如下: a)EPS块体材料必

      • 12.3.5质量检验的要求 质量检验的要求如下: a)EP

    • 12.4 EPS颗粒混合土轻质路堤

      • 12.4.1设计 12.4.1.1材料要求如下: a)EP

      • 12.4.2EPS颗粒混合土轻质路堤的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如

      • 12.4.3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如下: a)施工前进行场地清

      • 12.4.4EPS颗粒混合土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见表23。

    • 12.5 粉煤灰轻质路堤

      • 12.5.1设计 12.5.1.1材料要求如下: a)用于

      • 12.5.2施工要求 施工要求如下: a)粉煤灰轻质路堤应

      • 12.5.3其他要求 粉煤灰轻质路堤的压实度应符合《公路路

  • 13 动态监测与分析

    • 13.1 一般规定

      • 13.1.1动态监测与分析适用于高速公路项目,其他等级公路

      • 13.1.2监测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a)沉降板、位移桩、

      • 13.1.3动态监测与分析应包含以下内容: a)路堤填筑前

      • 13.1.4动态监测工作除施工企业自行监测外,还应由有资质

    • 13.2 观测仪标及断面布置

      • 13.2.1观测仪标主要包括沉降板、位移边桩、测斜管等。

      • 13.2.2观测断面布置原则如下: a)在不处理及预压处理

    • 13.3 沉降观测

      • 13.3.1沉降板宜设置在路中和两侧土路肩处,并应注意以下

      • 13.3.2沉降观测应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

    • 13.4 侧向位移观测

      • 13.4.1位移边桩、测斜管设置原则如下: a)位移边桩宜

      • 13.4.2位移边桩观测精度:测距仪误差±5mm,方向观测

    • 13.5 观测频率

      • 13.5.1侧向位移观测应与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 13.5.2路基填筑期间,每填筑一层后立即观测~次;填筑间

      • 13.5.3路面施工期间,每层加载后应至少观测一次。若间隔

    • 13.6 监测成果分析

      • 13.6.1观测单位应定期编写观测月报告、阶段报告及总报告。

      • 13.6.2成果分析及报告编制要求如下: a)所有观测数据

    • 13.7 监测控制指标

      • 13.7.1填筑期控制要求如下: a)极限填筑高度以内,填

      • 13.7.2预压卸载时,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

      • 13.7.3施工至基层顶面后,连续两个周的沉降速率不大于3

    • 13.8 沉降预测和预抛高计算

      • 13.8.1沉降预测方法如下: a)以沉降计算值和实际观测

      • 13.8.2预抛高设置原则如下: a)预抛高分为路基填筑期

      • 13.8.3预抛高值根据沉降预测计算获得,可乘以1.1倍~

  • 附录A 浙江省软土分布图

  • 附录B 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软土试验项目

  • 附录C 软土室内试验项目

  • 附录D 浙江省软土工程特性

  • 附录E 浙江省典型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 E.1杭(州)嘉(兴)湖(州)平原软土分布区( ) 杭(州

  • 附录F 桩体荷载分担比系数

收藏 相似条文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少华、段冰、郑束宁、毛斌、袁迎捷、刘健、江建坤、陈建荣、俞帆、单君、黄天元、姜正晖、任超、张天宝、徐立新、朱益军、陈永辉、王新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这些专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