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 2 引用标准

  • 3 术语

    • 3.1 开放型实验室     指由一个或多个处理非密封的放

    • 3.2 开放性放射性工作     指非密封放射性工作,即在

    • 3.3 开放型实验室分区     为控制污染,在设计上把实

    • 3.4 白区(一区)     该区为实验室内不从事放射性工

    • 3.5 绿区(二区)     实验室内从事隔离操作放射性物

    • 3.6 橙区(三区)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不经常停留的

    • 3.7 红区(四区)     实验室内放射性物质所在的区域

  • 4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一般原则和主要任务

    • 4.1 在设计开放型实验室设施时,必须遵循保证在设施建筑物

    • 4.2 外照射的防护设计,主要靠屏蔽层、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

    • 4.3 内照射的防护设计,主要采用合理的布局、密封、负压技

    • 4.4 开放型实验室的设计必须遵守基本建设程序,认真执行设

    • 4.5 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开放型实验室的设计,需由主管部门

    • 4.6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中,要有预防事故措施和事故

    • 4.7 辐射防护设计人员应参与工艺方案、设备布置、三废处理

    • 4.8 开放型实验室设计中辐射防护设计的主要任务

      •     4.8.1 辐射屏蔽设计。

      •     4.8.2 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

      •     4.8.3 根据设计进展,编写设计各阶段的安全分析

      •     4.8.4 配合工艺合理地布局及分区;配合各工种制

      •     4.8.5 从辐射防护角度出发,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

    • 4.9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中应考虑到实验室未来的退役

  • 5 剂量限值和辐射照射控制原则

    • 5.1 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     5.1.1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见GB 8

      •     5.1.2 在一般情况下,连续三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

      •     5.1.3 放射工作人员一年中允许摄入放射性核素的

      •     5.1.4 存在内外混合照射的情况下,按照GB 8

    • 5.2 公众中个人的剂量限值     公众中个人受到的年剂

    • 5.3 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

      •     5.3.1 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的体表、衣物及

      •     5.3.2 放射性物质运输的辐射防护标准见GB11

  • 6 开放型实验室的分类及工作场所的划分

    • 6.1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导出浓度和相应的比活度,将放射

    • 6.2 根据实验室使用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实验室所用各

    • 6.3 按实验室所使用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最大等

  • 7 开放型实验室的选址及总平面布置

    • 7.1 第一、二类实验室不得设于市区(经有关领导部门会同放

    • 7.2 一类实验室的工作场所、二类实验室从事干式发尘操作的

    • 7.3 根据实验室的性质、规模和当地的环境条件,应在实验室

    • 7.4 实验室选址时,必须调查研究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环境、

    • 7.5 实验室所选地址,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进行

    • 7.6 实验室在总平面布置时,一般应将实验室区域分成控制区

    • 7.7 实验室一般应按当地最小或较小频率的风向布置在居民区

    • 7.8 实验室室外路线设计应合理布置人流和车辆道路,保障射

    • 7.9 从事开放性放射性工作的各实验室布置上应相对集中,联

    • 7.10 经常运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废物的实验室区域,应该

    • 7.11 较高等级的实验室可用于操作较低等级实验室所对应的

  • 8 开放型实验室的分区与房间布置

    • 8.1 甲级实验室按四区原则布置

      •     8.1.1 白区(一区)         8.1.

      •     8.1.2 绿区(二区)         8.1.

      •     8.1.3 橙区(三区)         8.1.

      •     8.1.4 红区(四区)         正常操作

    • 8.2 各区的布置,原则上污染严重的区域应依次被污染较轻的

    • 8.3 当红区仅仅靠墙壁或屋顶同外界分开时,不论是在正常操

    • 8.4 为避免交叉污染,对位于同一个区域内,形成不同污染形

    • 8.5 α污染严重的区域容易导致空气中α放射性气溶胶浓度的

    • 8.6 设计上各区应按规定的颜色区分开并设区级标志。

    • 8.7 甲级实验室应设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设在隔离的建筑物侧

    • 8.8 甲级实验室白、绿区之间应设卫生出入口,卫生出入口应

    • 8.9 乙级实验室工作场所按三区布置,可不设检修区。

    • 8.10 乙级实验室可设在建筑物的侧翼或单独的区域,在其房

    • 8.11 甲、乙级实验室在选取表面材料时,要求材料表面光滑

    • 8.12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间地面应采用塑料覆面,特别要注

    • 8.13 甲、乙级实验室的管线,最好采用暗设,穿墙套管应保

    • 8.14 甲、乙级实验室应设置去污间(或去污小室),位置靠

    • 8.15 甲、乙级实验室的门和窗应便于清洗和去污,绿区和橙

    • 8.16 甲、乙级实验室根据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工作服受污染的

    • 8.17 丙级实验室一般设白区、绿区二个区或只设一个区进行

  • 9 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活动和物料流动

    • 9.1 开放型实验室人员活动

      •     9.1.1 开放型实验室各区之间人员的活动,在进入

      •     9.1.2 设计上应该保证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间的通

      •     9.1.3 若实验室设事故出口,其位置及类型的设计

      •     9.1.4 红区严禁设卫生设施,橙区原则上不应设卫

      •     9.1.5 绿区可以设饮用水闻,但应选在不易污染、

    • 9.2 放射性物料的流动

      •     9.2.1 为使污染扩散的危险减到最低程度,放射性

      •     9.2.2 放射性管道不允许通过白区、绿区。放射性

      •     9.2.3 放射性物质必须在封闭的容器内运输,容器

  • 10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密封和通风

    • 10.1 从事开放性放射性物质工作的各类设备和装置,设计上

    • 10.2 操作易挥发的高毒、极毒放射性物质及产生大量放射性

    • 10.3 实验室的气流流向应是从放射性污染可能性小的方向流

    • 10.4 为保障操作放射性物质的箱、室的负压,设计上可采用

    • 10.5 设计上应保障每个房间有足够的换气次数,白区换气次

    • 10.6 甲、乙级实验室工作场所的进风应当经过粗过滤器过滤

    • 10.7 甲、乙级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过滤,红区的排风一般应

    • 10.8 丙级实验室进、排风不需过滤,但在设计上应考虑以后

    • 10.9 风机能力的设计,应留有一定余量。若实验室内有二个

    • 10.10 需要建立烟囱的实验室,烟囱高度经计算确定,实验

    • 10.11 在排气烟囱内应设有气体取样口,取样口的设计必须

  • 11 开放型实验室设备及上下水的设计

    • 11.1 开放型实验室设备设计

      •     11.1.1 实验室所用放射性设备的设计,除满足工

      •     11.1.2 所有可能进行检修的放射性设备,要求能

      •     11.1.3 对有可能进行取样的放射性设备,均应设

      •     11.1.4 放射性设备部件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运行和

      •     11.1.5 阀门和管道的连接应设计成尽可能少的死

      •     11.1.6 放射性废液贮罐的设计必须设有排气设施

      •     11.1.7 甲级实验室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应在热室、

    • 11.2 开放型实验室上下水设计

      •     11.2.1 甲、乙级实验室凡有污染风险的操作间,

      •     11.2.2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间地面发生污染时,

      •     11.2.3 甲、乙级实验室白区和绿区间卫生出入口

      •     11.2.4 饲养动物的实验室,进行放射性实验前的

      •     11.2.5 甲、乙级实验室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专用设

      •     11.2.6 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低放下水,原则上不允

      •     11.2.7 在可能出现放射性污染因去污而需要大量

      •     11.2.8 当实验室室外的上水管道与放射性废液管

  • 12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处理

    • 12.1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气体的处理

      •     12.1.1 实验室工艺设计中,应力求减少放射性气

      •     12.1.2 放射性气体和气溶胶在排入大气之前,应

    • 12.2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     12.2.1 实验室工艺设计中,应力求减少放射性液

      •     12.2.2 当采用贮罐贮存甲、乙级实验室产生的放

      •     12.2.3 放射性废液贮罐应设有液面测量信号装置

      •     12.2.4 若甲、乙级实验室采用管道输送放射性废

      •     12.2.5 室内外所有明设的低放射性管道,都应加

    • 12.3 开放型实验室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     12.3.1 各类放射性实验室操作放射性物质的工作

      •     12.3.2 各类放射性实验室都应设有废物暂存设施

  • 13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屏蔽设计

    • 13.1 辐射屏蔽设计原则

      •     13.1.1 任何可能对工作人员产生外照射危害的辐

      •     13.1.2 设计屏蔽层时,应按设备可能操作的最大

      •     13.1.3 计算墙壁、地板及天棚的屏蔽层时,除应

      •     13.1.4 原则上不允许在屏蔽层中存在着人与放射

      •     13.1.5 当操作同时存在α、β和含强中子辐射的

    • 13.2 辐射屏蔽设计标准

      •     13.2.1 设计屏蔽层时,放射性工作人员正常的工

      •     13.2.2 屏蔽层设计时采用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率计

      •     13.2.3 屏蔽层局部漏束产生的剂量当量率,可根

      •     13.2.4 实验室内放射性物质转运容器,其计算剂

    • 13.3 某些屏蔽设计参数的选取

      •     13.3.1 直接连接在放射性溶液设备上的排气管道

      •     13.3.2 连接在放射性设备上的非放管道,断流阀

      •     13.3.3 由于操作失误或在发生事故时,可能吸进

      •     13.3.4 在屏蔽计算时,所有放射性溶液设备、管

    • 13.4 屏蔽材料

      •     13.4.1 常用辐射屏蔽材料见附录A(补充件)。

      •     13.4.2 设计上应对屏蔽材料性能提出要求,屏蔽

      •     13.4.3 设计上要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如所选材料

      •     13.4.4 用铅做屏蔽材料时,要注意铅本身重量可

      •     13.4.5 用水做屏蔽时,设计上须采取预防措施,

      •     13.4.6 在某些特定辐射情况下,必须考虑所用材

  • 14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监测设计

    • 14.1 开放型实验室辐射监测设计包括: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 14.2 甲、乙级实验室内,凡经常有人活动的放射性工作场所

    • 14.3 甲、乙级实验室内,凡放射性气体或气溶胶浓度可能超

    • 14.4 甲级实验室操作大量α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及烟囱排

    • 14.5 甲、乙级实验室卫生出入口及区域间的卫生闸门处应设

    • 14.6 甲、乙级实验室辐射监测系统控制间及样品测量室布置

    • 14.7 丙级实验室一般采用便携式仪表和取样器进行放射性监

  • 15 其它安全技术措施

    • 15.1 存在临界安全问题的开放型实验室,其临界安全设计应

    • 15.2 注意一般工业安全,应采取措施防止因为一般工业安全

    • 15.3 重要系统(如通风系统)及维持安全必不可少的设备应

    • 15.4 放射性物质贮存场所应严加看管,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

  • 附录A 辐射屏蔽材料特性

收藏 相似条文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以下简称开放型实验室)设计中的辐射防护要求,目的在于从设计上保障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及保护环境。
    本标准适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开放型放射性物质实验室辐射防护设计,也可供已建成单位在扩建和改建中参照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乏燃料后处理厂和铀矿冶金系统实验室的辐射防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