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

    •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通用性测量工作。

    • 1.0.3  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测绘精度的标准,并以二

    • 1.0.4  工程测量作业所使用的仪器和相关设备,应做到及

    • 1.0.5  对工程中所引用的测量成果资料,应进行检核。

    • 1.0.6  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卫星定位测量      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

      • 2.1.2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利用卫星定位测

      • 2.1.3  三三角形网     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

      • 2.1.4  三角形网测量     通过测定三角形网中各三

      • 2.1.5  2"级仪器      2"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

      • 2.1.6  5mm级仪器     5mm级仪器是指当测距

      • 2.1.7  数字地形图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

      • 2.1.8  纸质地形图     将地形信息直接用符号、注

      • 2.1.9  变形监测      对建(构)筑物及其地基、

    • 2.2 符 号

  • 3 平面控制测量

    • 3.1 一般规定

      • 3.1.1  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

      •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

      •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

    • 3.2 卫星定位测量

      • 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

      • 3.2.2  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

      •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

      • 3.2.4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 3.2.5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 3.2.6  控制点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并绘制点之记。

      • 3.2.7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 3.2.8  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 3.2.9  GPS控制测量测站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 3.2.10  基线解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3.2.11  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

      • 3.2.12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

      • 3.2.13  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3.2.3条对

      • 3.2.14  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

      • 3.2.15  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 导线测量

      • 3.3.1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

      •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

      • 3.3.4  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5  导线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6  导线点的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三、四等点应

      • 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

      •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

      • 3.3.10  水平角观测的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11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

      • 3.3.12  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

      • 3.3.13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

      • 3.3.14  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应采用中、短程

      • 3.3.15  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

      • 3.3.16  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3.3.16)式表

      • 3.3.17  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当在

      • 3.3.18  各等级控制网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 3.3.19  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20  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

      • 3.3.21  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

      • 3.3.22  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

      • 3.3.23  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24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的测角中误差,应按(3.3

      • 3.3.25  测距边的精度评定,应按(3.3.25-1)

      • 3.3.26  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27  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

      • 3.3.28  导线网平差时,角度和距离的先验中误差,可分

      • 3.3.29  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

      • 3.3.30  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点

      • 3.3.31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应符合表3.3.31的

    • 3.4 三角形网测量

      • 3.4.1  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

      • 3.4.2  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

      • 3.4.3  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

      • 3.4.4  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

      • 3.4.5  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3.4.6  三角形网点位的埋石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二、三

      • 3.4.7  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二等

      • 3.4.8  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满足3.4.1条外,

      • 3.4.9  二等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除满足第3.4.

      • 3.4.10  三等及以下等级的三角形网测距边的边长测量,

      • 3.4.11  二级三角形网的边长也可采用钢尺量距,按本章

      • 3.4.12  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

      • 3.4.13  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3.4.13)

      • 3.4.14  水平距离计算和测边精度评定按本章3.3.2

      • 3.4.15  当测区需要进行高斯投影时,四等及以上等级的

      • 3.4.16  高山地区二、三等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如果

      • 3.4.17  测距边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按本章第3.3.

      • 3.4.18  三角形网外业观测结束后,应计算网的各项条件

      • 3.4.19  三角形网平差时,观测角(或观测方向)和观测

      • 3.4.20  三角形网内业计算中数字取位,二等应符合表3

  • 4 高程控制测量

    • 4.1 一般规定

      • 4.1.1  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

      • 4.1.2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

      • 4.1.3  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 4.1.4  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

    • 4.2 水准测量

      • 4.2.1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1的

      • 4.2.2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3  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除满足4.1.4条外还应

      • 4.2.4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

      • 4.2.5  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

      • 4.2.6  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

      • 4.2.7  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4.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 4.3.1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

      • 4.3.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 4.3.3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

      • 4.3.4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

    • 4.4 GPS拟合高程测量

      • 4.4.1  GPS拟合高程测量,仅适用于平原或丘陵地区的

      • 4.4.2  GP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PS平面控制测量一起

      • 4.4.3  GPS拟合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

      • 4.4.4  GPS拟合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4.4.5  对GP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

  • 5 地形测量

    • 5.1 一般规定

      • 5.1.1  地形图测图的比例尺,根据工程的设计阶段、规模

      • 5.1.2  地形图可分为数字地形图和纸质地形图,其特征按

      • 5.1.3  地形的类别划分和地形图基本等高距的确定,应分

      • 5.1.4  地形测量的区域类型,可划分为一般地区、城镇建

      • 5.1.5  地形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5.1.6  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应满足下列要求:    

      • 5.1.7  地形图图式和地形图要素分类代码的使用,应满足

      • 5.1.8  地形测图,可采用全站仪测图、GPS-RTK测

      • 5.1.9  数字地形测量软件的选用,宜满足下列要求:  

      • 5.1.10  计算机绘图所使用的绘图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

      • 5.1.11  地形图应经过内业检查、实地的全面对照及实测

    • 5.2 图根控制测量

      • 5.2.1  图根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也可

      • 5.2.2  对于较小测区,图根控制可作为首级控制。

      • 5.2.3  图根点点位标志宜采用木(铁)桩,当图根点作为

      • 5.2.4  解析图根点的数量,一般地区不宜少于表5.2.

      • 5.2.5  图根控制测量内业计算和成果的取位,应符合表5

      • 5.2.6  图根平面控制,可采用图根导线、极坐标法、边角

      • 5.2.7  图根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2.8  对于难以布设附合导线的困难地区,可布设成支导

      • 5.2.9  极坐标法图根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5.2.10  图根解析补点,可采用有校核条件的测边交会、

      • 5.2.11  GPS图根控制测量,宜采用GPS-RTK方

      • 5.2.12  图根高程控制,可采用图根水准、电磁波测距三

      • 5.2.13  图根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2.14  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 测绘方法与技术要求

      • 5.3.1  全站仪测图所使用的仪器和应用程序,应符合下列

      • 5.3.2  全站仪测图的方法,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

      • 5.3.3  当布设的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采用极坐

      • 5.3.4  全站仪测图的仪器安置及测站检核,应符合下列要

      • 5.3.5  全站仪测图的测距长度,不应超过表5.3.5的

      • 5.3.6  数字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5.3.7  当采用手工记录时,观测的水平角和垂直角宜读记

      • 5.3.8  全站仪测图,可按图幅施测,也可分区施测。按图

      • 5.3.9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

      • 5.3.10  作业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  测

      • 5.3.11  转换关系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12  转换参数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13  参考站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14  参考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15  流动站的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16  分区作业时,各应测出界线外图上5mm。

      • 5.3.17  不同参考站作业时,流动站应检测一定数量的地

      • 5.3.18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

      • 5.3.19  平板测图,可选用经纬仪配合展点器测绘法、大

      • 5.3.20  地形原图的图纸,宜选用厚度为0.07-0.

      • 5.3.21  图廓格网线绘制和控制点的展点误差,不应大于

      • 5.3.22  平板测图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23  当解析图根点不能满足测图需要时,可增补少量

      • 5.3.24  平板测图的视距长度,不应超过表5.3.24

      • 5.3.25  平板测图时,测站仪器的设置及检查,应符合下

      • 5.3.26  测图时,每幅图应测出图廓线外5mm。

      • 5.3.27  纸质地形图绘制的主要技术要求,按本节第5.

      • 5.3.28  图幅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本章表5.1.5-1

      • 5.3.29  纸质地形图的内外业检查,应按本章5.1.1

      • 5.3.30  数字地形图编辑处理软件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

      • 5.3.31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32  地形图要素应分层表示。分层的方法和图层的命

      • 5.3.33  使用数据文件自动生成的图形或使用批处理软件

      • 5.3.34  数字地形图中各种地物、地貌符号、注记等的绘

      • 5.3.35  数字地形图的分幅,除满足本章第5.1.6条

      • 5.3.36  数字地形图的编辑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 5.3.37  数字地形图编辑处理完成后,应按相应比例尺打

      • 5.3.38  轮廓符号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39  居民地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40  水系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41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42  等高线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43  境界线的绘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44  各种注记的配置,应分别符合下列规定:   

      • 5.3.45  外业测绘的纸质原图,宜进行着墨或映绘,其成

      • 5.3.46  每幅图绘制完成后,应进行图面检查和图幅接边

    • 5.4 纸质地形图数字化

      • 5.4.1  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可采用图形扫描仪扫描数字

      • 5.4.2  选用的图形扫描仪或数字化仪的主要技术指标,应

      • 5.4.3  扫描数字化的软件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 5.4.4  手扶跟踪数字化的软件系统,应具备本章第5.4

      • 5.4.5  数字化图中的地形、地物要素和各种注记的图层设

      • 5.4.6  纸质地形图数字化对原图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7  图纸、图像的定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8  地形图要素的数字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9  每幅图数字化完成后,应进行图幅接边和图边数据

      • 5.4.10  检查图与原图比较,点状符号及明显地物点的偏

    • 5.5 数字高程模型(DEM)

      • 5.5.1  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源,宜采用数字地形图的等高

      • 5.5.2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

      • 5.5.3  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法构建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5.4  采用规则格网法构建模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5.5  建立数字高程模型作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5.6  数字高程模型接边,应满足下列要求:    

      • 5.5.7  数字高程模型建立后应进行检查,并符合下列规定

    • 5.6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 5.6.1  一般地区宜采用全站仪或GPS-RTK测图,也

      • 5.6.2  各类建(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进行测绘

      • 5.6.3  独立性地物的测绘,能按比例尺表示的,应实测外

      • 5.6.4  管线转角部分,均应实测。线路密集部分或居民区

      • 5.6.5  交通及附属设施,均应按实际形状测绘。铁路应测

      • 5.6.6  水系及附属设施,宜按实际形状测绘。水渠应测注

      • 5.6.7  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崩塌残蚀地貌、坡、坎和其

      • 5.6.8  植被的测绘,应按其经济价值和面积大小适当取舍

      • 5.6.9  地形图上各种名称的注记,应采用现有的法定名称。

    • 5.7 城镇建筑区地形测图

      • 5.7.1  城镇建筑区宜采用全站仪测图,也可采用平板测图。

      • 5.7.2  各类的建(构)筑物、管线、交通等及其相应附属

      • 5.7.3  房屋、街巷的测量,对于1:500和1;100

      • 5.7.4  各街区单元的出入口及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应测注

      • 5.7.5  对于地下建(构)筑物,可只测量其出入口和地面

      • 5.7.6  小城镇的测绘,可按本规范5.6节的要求执行。

    • 5.8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 5.8.1  工矿区现状图测量,宜采用全站仪测图。测图比例

      • 5.8.2  建(构)筑物宜测量其主要细部坐标点及有关元素

      • 5.8.3  细部坐标点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5.8.4  对于工矿区其他地形、地物的测量,可按本章第5

      • 5.8.5  工矿区应绘制现状总图。当有特殊需要或现状总图

    • 5.9 水域地形测量

      • 5.9.1  水深测量可采用回声测深仪、测深锤或测深杆等测

      • 5.9.2  水深测量方法应根据水下地形状况、水深、流速和

      • 5.9.3  水域地形测量与陆上地形测量应互相衔接。作业应

      • 5.9.4  在水下环境不明的区域进行水域地形测量时,必须

      • 5.9.5  水尺的设置应能反映全测区内水面的瞬时变化,并

      • 5.9.6  水位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5.9.7  水深测量宜采用有模拟记录的测深仪或具有模拟记

      • 5.9.8  测深点的水面高程,应根据水位观测值进行时内插

      • 5.9.9  交会法、极坐标法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 5.9.10  断面索法定位,索长的相对误差应小于1/20

      • 5.9.11  无线电定位,应根据仪器的实际精度、测区范围

      • 5.9.12  GPS定位宜采用GPS-RTK或GPS-R

      • 5.9.13  当采用GPS-RTK定位时,也可采用无验潮

      • 5.9.14  测深过程中或测深结束后,应对测深断面进行检

    • 5.10 地形图的修测与编绘

      • 5.10.1  地形图修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确定修测范围,

      • 5.10.3  地形图的修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10.4  纸质地形图的修测,宜将原图数字化再进行修测

      • 5.10.5  地形图的编绘,应选用内容详细、现势性强、精

      • 5.10.6  编绘图应以实测图为基础进行编绘,各种专业图

      • 5.10.7  地形图编绘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 6 线路测量

    • 6.1 一般规定

      • 6.1.1  本章适用于铁路、公路、架空索道、各种自流和压

      • 6.1.2  线路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分别按本规

      • 6.1.3  线路的平面控制,宜采用导线或GPS测量方法,

      • 6.1.4  线路的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或电磁波测距三

      • 6.1.6  线路测图的比例尺,可按表6.1.6选用。 表

      • 6.1.6  线路测图的比例尺,可按表6.1.6选用。 表

      • 6.1.7  当线路与已有的道路、管道、送电线路等交叉时,

      • 6.1.8  纵断面图图标格式中平面图栏内的地物,可根据需

      • 6.1.9  所有线路的起点、终点、转角点和铁路、公路的曲

      • 6.1.10  线路施工前,应对其定测线路进行复测,满足要

    • 6.2 铁路、公路测量

      • 6.2.1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控制测量。平面控制可采用

      • 6.2.2  铁路、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平面控制测量,应符

      • 6.2.3  铁路、二级及以下等级公路的高程控制测量,应符

      • 6.2.4  定测放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2.5  定测中线桩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6.2.6  横断面测量的误差,不应超过表6.2.6的规定

      • 6.2.7  施工前应复测中线桩,当复测成果与原测成果的较

    • 6.3 架空索道测量

      • 6.3.1  架空索道的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测量,也可

      • 6.3.2  导线测量的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1000;

      • 6.3.3  当架空索道起点至转角点或转角点的距离大于1k

      • 6.3.4  架空索道的起点、终点、转点和方向点的高程测量

      • 6.3.5  纵断面测量,在转角点及方向点之间应进行附合。

      • 6.3.6  当线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时,线路附近的陡峭地段

    • 6.4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 6.4.1  自流和压力管线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R

      • 6.4.2  自流和压力管线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3  自流和压力管线的中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4  管线的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5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 6.5.1  架空送电线路的选线,应根据批准的路径方案,配

        • 6.5.2  定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方

        • 6.5.3  纵断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5.4  杆(塔)位桩,宜用邻近的控制桩进行定位,其测

        • 6.5.5  在杆(塔)定位过程中,还应进行下列内容的测量

        • 6.5.6  杆(塔)施工前,应对杆(塔)位桩或直线桩进行

        • 6.5.7  10kV以下架空送电线路测量,其主要技术要求

  • 7 地下管线测量

    • 7.1 一般规定

      • 7.1.1  本章适用于埋设在地下的各类管道、各种电缆的调

      • 7.1.2  地下管线测量的对象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

      • 7.1.3  地下管线测量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宜与原有基

      • 7.1.4  地下管线测量成图比例尺,宜选用1:500或1

      • 7.1.5  地下管线图的测绘精度,应满足实际地下管线的线

      • 7.1.6  作业前,应充分收集测区原有的地下管线施工图、

      • 7.1.7  地下管线的开挖、调查,应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 7.2 地下管线调查

      • 7.2.1  地下管线调查,可采用对明显管线点的实地调查、

      • 7.2.2  隐蔽管线点探查的水平位置偏差△S和埋深较差△

      • 7.2.3  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

      • 7.2.4  地下管线的调查项目和取舍标准,宜根据委托方要

      • 7.2.5  在明显管线点上,应查明各种与地下管线有关的建

      • 7.2.6  对隐蔽管线的探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 地下管线施测

      • 7.3.1  图根控制测量,按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执行。

      • 7.3.2  管线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测量点位中误差不应大

      • 7.3.3  地下管线图测量,包括管线线路、管线附属设施和

      • 7.3.4  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高

      • 7.3.5  管线附属设施以及地上相关的主要建(构)筑物、

    • 7.4 地下管线图绘制

      • 7.4.1  地下管线应绘制综合管线图。当线路密集或工程需

      • 7.4.2   地下管线图的图幅与编号,宜与测区原有地形图

      • 7.4.3  地下管线图的图式和要素分类代码,应符合下列规

      • 7.4.4  测绘软件和绘图仪的选用,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5

      • 7.4.5  数字地下管线图的编辑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6  纸质地下管线图的绘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 7.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 7.5.1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可按城镇大区域建立,也可按

      • 7.5.2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 7.5.3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应包括以下内容。  

      • 7.5.4  地下管线信息的要素标识码,可按现行国家标准《

      • 7.5.5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后,应根据管线的变化情况

      • 7.5.6  当需要对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进行更新或

  • 8 施工测量

    • 8.1 一般规定

      • 8.1.1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工建筑物、桥梁及

      • 8.1.2  施工测量前,应收集有关测量资料,熟悉施工设计

      • 8.1.3  大中型的施工项目,应先建立场区控制网,再分别

      • 8.1.4  场区控制网,应充分利用勘察阶段的已有平面和高

      • 8.1.5  新建立的场区平面控制网,宜布设为自由网。控制

      • 8.1.6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场区控制网进行定位、

      • 8.1.7  控制网点,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和施工总布置图布

    • 8.2 场区控制测量

      • 8.2.1  场区平面控制网,可根据场区的地形条件和建(构

      • 8.2.2  场区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需要分级

      • 8.2.3  控制网点位,应选在通视良好、土质坚实、便于施

      • 8.2.4  建筑方格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5  当采用导线及导线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导线边长

      • 8.2.6  当采用三角形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其主要技术要

      • 8.2.7  当采用GPS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其主要技术要

      • 8.2.8  场区导线网、三角形网及GPS网测量的其他技术

      • 8.2.9  场区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

      • 8.2.10  大中型施工项目的场区高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

      • 8.2.11  场区水准点,可单独布设在场地相对稳定的区域

      • 8.2.12  施工中,当少数高程控制点标石不能保存时,应

    • 8.3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 8.3.1  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和特

      • 8.3.2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建筑物的分布、结

      • 8.3.3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4  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封闭前,应根据施工需要将建筑

      • 8.3.5  建筑物高程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3.6  当施工中高程控制点标桩不能保存时,应将其高程

      • 8.3.7  建筑物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资料:     1

      • 8.3.8  放样前,应对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点

      • 8.3.9  测设各工序的中心线,宜符合下列规定:    

      • 8.3.10  在施工的建(构)筑物外围,应建立线板或轴线

      • 8.3.11  建筑物施工放样,应符合下列要求:    

      • 8.3.12  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应分别满足下列要求:

      • 8.3.13  设备安装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 8.4.1  水工建筑物施下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

      • 8.4.2  水工建筑物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应满足下列要

      • 8.4.3  水工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应定期复测,复测精度与首

      • 8.4.4  填筑及混凝土建筑物轮廓点的施工放样偏差,不应

      • 8.4.5  建筑物混凝土浇筑及预制构件拼装的竖向测量偏差

      • 8.4.6  水工建筑物附属设施安装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表

    • 8.5 桥梁施工测量

      • 8.5.1  桥梁施千项目,应建立桥梁施工专用控制网。对于

      • 8.5.2  桥梁施工控制网等级的选择,应根据桥梁的结构和

      • 8.5.3  桥梁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4  桥梁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5  桥梁控制网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测,检测精度与

      • 8.5.6  桥梁施工放样前,应熟悉施工设计图纸,并根据桥

      • 8.5.7  桥梁基础施工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表8.5.7

      • 8.5.8  桥梁下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表8.5

      • 8.5.9  桥梁上部构造施工测量的偏差,不应超过表8.5

    • 8.6 隧道施工测量

      • 8.6.1  隧道工程施工前,应熟悉隧道工程的设计图纸,并

      • 8.6.2  隧道工程的相向施工中线在贯通面上的贯通误差,

      • 8.6.3  隧道控制测量对贯通中误差的影响值,不应大于表

      • 8.6.4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应根据隧道的长度

      • 8.6.5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应根据隧道两开挖

      • 8.6.6  隧道洞外、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应分别依洞

      • 8.6.7  隧道洞外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8  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9  隧道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10  隧道竖并联系测量的方法,应根据竖井的大小、

      • 8.6.11  隧道洞内施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12  施工过程中,应对隧道控制网定期复测。

      • 8.6.13  隧道贯通后,应对贯通误差进行测定,并在调整

      • 8.6.14  当隧道内可能出现瓦斯气体时,必须采取安全可

  • 9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 9.1 一般规定

      • 9.1.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应根据工程需要编绘或

      • 9.1.2  竣工总图的比例尺,宜选用1:500;坐标系统

      • 9.1.3  竣工总图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资料进行编绘。当资料

      • 9.1.4  竣工总图编绘完成后,应经原设计及施工单位技术

    • 9.2 竣工总图的编绘

      • 9.2.1  竣工总图的编绘,应收集下列资料:     1

      • 9.2.2  编绘前,应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实地对照检核。不

      • 9.2.3  竣工总图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2.4  竣工总图的绘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9.2.5  给水排水管道专业图的绘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 9.2.6  动力、工艺管道专业图的绘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 9.2.7  电力及通信线路专业图的绘制,应满足下列要求:

      • 9.2.8  当竣于总图中图面负载较大但管线不甚密集时,除

    • 9.3 竣工总图的实测

      • 9.3.1  竣工总图的实测,宜采用全站仪测图及数字编辑成

      • 9.3.2  竣工总图中建(构)筑物细部点的点位和高程中误

      • 9.3.3  竣工总图的实测,应在已有的施工控制点上进行。

      • 9.3.4  对已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实地对照检核。满足要求时

      • 9.3.5  竣工总图实测的其他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5.

  • 10 变形监测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本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建筑场地

      • 10.1.2  重要的工程建(构)筑物,在工程设计时,应对

      • 10.1.3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0

      • 10.1.4  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宜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

      • 10.1.5  监测基准网,应由基准点和部分工作基点构成。

      • 10.1.6  变形监测网,应由部分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

      • 10.1.7  各期的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 10.1.8  变形监测作业前,应收集相关水文地质、岩土工

      • 10.1.9  每期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

      • 10.1.10  每期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当数

    • 10.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 10.2.1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

      • 10.2.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并进

      • 10.2.3  基准网点位,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

      • 10.2.4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 10.2.5  监测基准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

      • 10.2.6  监测基准网边长,宜采用电磁波测距。其主要技

      • 10.2.7  对于三等以上的GPS监测基准网,应采用双频

      • 10.2.8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其他技术要求,按本

    • 10.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 10.3.1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并采用水

      • 10.3.2  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3.3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 10.3.4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3.

      • 10.3.5  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应符合本规范第

      • 10.3.6  起始点高程,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较小规

      • 10.3.7  水准观测的其他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

    • 10.4 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 10.4.1  变形监测的方法,应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精度

      • 10.4.2  当采用三角形网测量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

      • 10.4.3  交会法、极坐标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

      • 10.4.4  视准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5  引张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6  正、倒垂线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7  激光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8  当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垂直位移监测时,应符

      • 10.4.9  静力水准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10.4.10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宜采用中点单觇法

      • 10.4.11  主体倾斜和挠度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12  当监测体出现裂缝时,应根据需要进行裂缝观

      • 10.4.13  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 10.4.14  当采用摄影测量方法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 10.4.15  当采用卫星实时定位测量(GPS RTK)

      • 10.4.16  应力、应变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

    • 10.5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 10.5.1  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项目,应根据工程需要

      • 10.5.2  拟建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应在建筑施工前进行

      • 10.5.3  基坑的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4  对于开挖面积较大、深度较深的重要建(构)筑

      • 10.5.5  重要的高层建筑或大型工业建(构)筑物,应根

      • 10.5.6  地下水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5.7  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测量,应符

      • 10.5.8  工业与民用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应符合下

      • 10.5.9  建(构)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10  当建(构)筑物出现裂缝且裂缝不断发展时,

      • 10.5.11  当建(构)筑物因日照引起的变形较大或工程

    • 10.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 10.6.1  水工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变形监测项目和内容

      • 10.6.2  施工期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不应超过表10.

      • 10.6.3  混凝土水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不应超过表1

      • 10.6.4  水坝坝体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6.5  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6.6  灰坝、尾矿坝的变形监测,可根据水坝的技术要

      • 10.6.7  堤坝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变形监测内容、精

      • 10.6.8  大型涵闸除进行位移监测外,还应进行闸门、闸

      • 10.6.9  库首区、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监测

    • 10.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 10.7.1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项目和内容,应根据埋深、地

      • 10.7.2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的精度,应根据工程需要和设

      • 10.7.3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的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7.4  地下工程基坑变形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

      • 10.7.5  地下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7.6  隧道的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7.7  地下建筑物的建筑裂缝观测,按本规范第10.

      • 10.7.8  地下建(构)筑物、地下隧道在施工和运营初期

      • 10.7.9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的各种传感器,应布设在不良

      • 10.7.10  地下工程运营期间,变形监测的内容可适当减

    • 10.8 桥梁变形监测

      • 10.8.1  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应根据桥梁结构类型按表

      • 10.8.2  桥梁变形监测的精度,应根据桥梁的类型、结构

      • 10.8.3  变形监测可采用GPS测量、极坐标法、精密测

      • 10.8.4  大型桥梁的变形监测,必要时应同步观测梁体和

      • 10.8.5  桥梁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 10.8.6  桥梁施工期的变形监测周期,应根据桥梁的类型

      • 10.8.7  桥梁运营期的变形监测,每年应观测1次。也可

    • 10.9 滑坡监测

      • 10.9.1  滑坡监测的内容,应根据滑坡危害程度或防治工

      • 10.9.2  滑坡监测的精度,不应超过表10.9.2的规

      • 10.9.3  滑坡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交会法、极坐标法、

      • 10.9.4  滑坡监测变形观测点位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9.5  滑坡监测周期,宜每月观测一次。并可根据旱、

      • 10.9.6  滑坡整治后的监测期限,当单元滑坡内所有监测

      • 10.9.7  工程边坡和高边坡监测的点位布设,可根据边坡

    • 10.10 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 10.10.1  对变形监测的各项原始记录,应及时整理、检

      • 10.10.2  监测基准网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0.3  变形监测网观测数据的改正计算和检核计算,

      • 10.10.4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的数值取位要求,应符合

      • 10.10.5  监测项目的变形分析,对于较大规模的或重要

      • 10.10.6  变形监测项日,应根据了程需要,提交下列有

  • 附录A 精度要求较高工程的中误差评定方法

    • A.0.1  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且多余观测数小于20

    • A.0.2  评定对象的中误差,应按(A.0.2)式计算:

    • A.0.3  评定对象的中误差值,应满足(A.0.3)式要

    • A.0.4  观测中误差修正系数,应根据多余观测个数n按表

  • 附录B 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 B.1 平面控制点标志

      • B.1.1  二、三、四等平面控制点标志可采用磁质或金属等

      • B.1.2  一、二级平面控制点及三级导线点、埋石图根点等

    • B.2 平面控制点标石埋设

      • B.2.1  二、三等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

      • B.2.2  四等平面控制点可不埋盘石,柱石高度应适当加大。

      • B.2.3  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

      • B.2.4  三级导线点、埋石图根点的标石规格及埋设,可参

    • B.3 变形监测观测墩结构图

      • B.3.1  变形监测观测墩制作规格,如图B.3.1所示。

      • B.3.2  墩面尺寸可根据强制归心装置尺寸确定。

  • 附录C 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位量变换计算公式

    • C.0.1  光学经纬仪、编码式测角法和增量式测角法全站仪

    • C.0.2  采用动态式测角系统的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不需进

    • C.0.3  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计算公式: 式中  σ—

    • C.0.4  根据公式(C.0.3),1"级光学经纬仪方向

  • 附录D 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 D.1 高程控制点标志

      • D.1.1  二、三、四等水准点标志可采用磁质或金属等材料

      • D.1.2  三、四等水准点及四等以下高程控制点也可利用平

      • D.1.3  墙脚水准点标志制作和埋设规格结构图,如图D.

    • D.2 水准点标石埋设

      • D.2.1  二、三等水准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如图D.2

      • D.2.2  四等水准点标石的埋设规格结构,如图D.2.2

      • D.2.3  冻土地区的标石规格和埋设深度,可自行设计。

      • D.2.4  线路测量专用高程控制点结构可按图D.2.2做

    • D.3 深埋水准点结构图

      • D.3.1  测温钢管式深埋水准点规格及埋设结构,如图D.

      • D.3.2  双金属标深埋水准点规格及埋设结构,如图D.3

  • 附录E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规格及埋设

    • E.0.1  建筑方格网点标石形式、规格及埋设应符合图E.

    • E.0.2  方格网点平面标志采用镶嵌铜芯表示,铜芯直径应

  • 附录F 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

    • F.0.1  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率,应按(F.0.1)

    • F.0.2  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的倾斜值,应按(F.0.2

  • 附录G 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 G.0.1  基础相对倾斜值,应按(G.0.1)式进行计算

    • G.0.2  基础挠度,应按(G.0.2)式计算。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工程测量产品满足质量可靠、安全适用的原则,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