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了工业企业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建筑物及构筑

    •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

    • 1.0.4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明确施工及验收的

    • 1.0.5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

  • 2 术 语

    • 2.0.1 工业建筑 industrial buildin

    • 2.0.2 活动区 activity area     本

    • 2.0.3 工作地点 work site     人员从事

    • 2.0.4 爆炸性气体环境 explosive gas a

    • 2.0.5 干式除尘 dry-type collectio

    • 2.0.6 湿式除尘 wet separation    

    • 2.0.7 工艺性空调 industrial air co

    • 2.0.8 舒适性空调 comfort air condi

    • 2.0.9 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zoning two-pip

    • 2.0.10 二流体加湿 two fluid humidi

    • 2.0.11 矿井空气调节 mine air condit

  • 3 基本规定

    • 3.0.1 建筑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 3.0.2 高温作业场所应采取隔热降温措施。高温作业场所应

    • 3.0.3 供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应按设计工况选型。

    • 3.0.4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设计中,应留有设备、

    • 3.0.5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

    • 3.0.6 位于地震区或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在供暖、通风

    • 3.0.7 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

    • 3.0.8 通风、空调及制冷设备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备用设备

    • 3.0.9 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 3.0.10 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在技术经济条件合理时,应

    • 3.0.11 供暖、通风、空调水系统设备、管道及其部件等,

  • 4 室内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4.1.1 冬季室内设计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采用,并应符

      • 4.1.2 设置供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活动区的平均风速应符

      • 4.1.3 空气调节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4.1.4 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

      • 4.1.5 生产厂房不同相对湿度下空气温度的上限值应符合表

      • 4.1.6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场所应采取隔热、降温措施,并

      • 4.1.7 热辐射强度较高的作业场所采用局部送风系统时,工

      • 4.1.8 工业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室内空气

      • 4.1.9 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

    • 4.2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2.1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平均每年不保证5d的

      • 4.2.2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冷月月平均温度

      • 4.2.3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平均每年不保

      • 4.2.4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冷月月

      • 4.2.5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累年平均每年

      • 4.2.6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累年平均每年

      • 4.2.7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

      • 4.2.8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

      • 4.2.9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累年平均每

      • 4.2.10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 4.2.11 当室内温、湿度确需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气

      • 4.2.12 室外平均风速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13 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14 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日

      • 4.2.15 室外大气压力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16 设计计算用供暖期天数及供暖室外临界温度的选取

      • 4.2.17 极端最高气温应采用累年极端最高气温。

      • 4.2.18 极端最低气温应采用累年极端最低气温。

      • 4.2.19 历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应采用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 4.2.20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应采用历年极端最低气温

      • 4.2.21 累年最低日平均温度应采用累年日平均温度中的最

      • 4.2.22 累年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月平均温度最

      • 4.2.23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逐时计算焓值可采用24个时刻

      • 4.2.24 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近30年。不足30

      • 4.2.25 设计用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从本规范附录A中与

    • 4.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4.3.1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

      • 4.3.2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

      • 4.3.3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

      • 4.3.4 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

  • 5 供 暖

    • 5.1 一般规定

      • 5.1.1 供暖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及规模,所在地

      • 5.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

      • 5.1.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有余热可供利用或经济条

      • 5.1.4 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工业建筑,在非工作时间或中

      • 5.1.5 位于集中供暖区的工业建筑,如工艺对室内温度无特

      • 5.1.6 除外窗、阳台门和天窗外,设置全面供暖的建筑物,

      • 5.1.7 集中供暖系统的热媒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供热情况

    • 5.2 热 负 荷

      • 5.2.1 冬季供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耗热量

      • 5.2.2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 5.2.3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

      • 5.2.4 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

      • 5.2.5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时,应计算通过隔

      • 5.2.6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

      • 5.2.7 除楼梯间外的供暖房间高度大于4m时,围护结构基

      • 5.2.8 间歇时间较长,只要求在使用时间保持室内温度时,

      • 5.2.9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

      • 5.2.10 采用辐射供暖作局部供暖时,局部供暖的热负荷应

    • 5.3 散热器供暖

      • 5.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

      • 5.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

      • 5.3.3 散热器应明装。确实需要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

      • 5.3.4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 5.3.5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

      • 5.3.6 供暖系统中明装的不保温干管或支管,其散热量应计

      • 5.3.7 建筑物热水供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

      • 5.3.8 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

      • 5.3.9 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其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单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4.1 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0℃;供

      • 5.4.2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面表面平均温度,且不

      • 5.4.3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有效散热量应经计算确定,

      • 5.4.4 供暖辐射地面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5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敷设加热管的覆盖层厚度

      • 5.4.6 生产厂房、仓库、生产辅助建筑物采用地面辐射供暖

      • 5.4.7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设计温

      • 5.4.8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

      • 5.4.9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

      • 5.4.10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阻力应计算确定。加

      • 5.4.1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应根据选用

      • 5.4.12 辐射供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

      • 5.4.13 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可用于层高为3m~30m建

      • 5.4.14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13

      • 5.4.15 热水吊顶辐射板散热量应根据其安装角度、循环水

      • 5.4.16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度确

      • 5.4.17 热水吊顶辐射板与供暖系统供、回水管的连接方式

      • 5.4.18 布置全面供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装置时,应使室内

    • 5.5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5.1 无电气防爆要求的场所,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

      • 5.5.2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严禁用子甲、乙类生产厂房和仓

      • 5.5.3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燃料应符合城镇燃气质量

      • 5.5.4 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热负荷应按本规范第5

      • 5.5.5 燃气红外线辐射加热器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5.5.6 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进行全面供暖时,加热器宜

      • 5.5.7 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超过按厂房0.5次/h换

      • 5.5.8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采用室外进气时,进风口设

      • 5.5.9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尾气宜通过排气管直接排

      • 5.5.10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燃烧尾气直接排放在室内

      • 5.5.11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应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置

      • 5.5.12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燃烧器安装在厂房内时

    • 5.6 热风供暖及热空气幕

      • 5.6.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热风供暖:     

      • 5.6.2 当采用燃气、燃油或电加热空气时,热风供暖应符合

      • 5.6.3 工业建筑采用热风供暖时,应采取减小沿高度方向的

      • 5.6.4 选择暖风机或空气加热器时,其散热量应留有20%

      • 5.6.5 采用暖风机热风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6.6 采用集中送热风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5.6.7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外门宜设置热空气幕:    

      • 5.6.8 设置热空气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7 电热供暖

      • 5.7.1 电供暖散热器的形式、电气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应满

      • 5.7.2 低温加热电缆辐射供暖宜采用地板式,低温电热膜辐

      • 5.7.3 低温加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

      • 5.7.4 低温加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系

      • 5.7.5 采用低温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加热电缆的

      • 5.7.6 电热膜辐射供暖安装功率应满足房间所需散热量的要

    • 5.8 供暖管道

      • 5.8.1 供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

      • 5.8.2 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水、回水、供汽和凝结水管道在

      • 5.8.3 热水型热力入口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5.8.4 高压蒸汽型热力入口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5.8.5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供汽管,其压力损失

      • 5.8.6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总供回水压差不宜大于50kPa

      • 5.8.7 供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

      • 5.8.8 室内供暖管道中的热媒流速应根据热水或蒸汽的资用

      • 5.8.9 机械循环双管热水供暖系统应对水在散热器和管道中

      • 5.8.10 供暖系统计算压力损失的附加值宜采用10%。

      • 5.8.11 蒸汽供暖系统的凝结水回收方式应根据二次蒸汽利

      • 5.8.12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疏水器前的凝结水管不应向上

      • 5.8.13 疏水器至回水箱或二次蒸发箱之间的蒸汽凝结水管

      • 5.8.14 供暖系统各并联环路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当有

      • 5.8.15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热水供暖系统中,每根立管和分

      • 5.8.16 热水和蒸汽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排气、泄

      • 5.8.17 供暖管道必须计算其热膨胀。当利用管段的自然补

      • 5.8.18 供暖管道宜有坡敷设。对于热水管、汽水同向流动

      • 5.8.19 穿过建筑物基础、变形缝的供暖管道,以及埋设在

      • 5.8.20 当供暖管道确需穿过防火墙时,在管道穿过处应采

      • 5.8.21 供暖管道不得与输送蒸气燃点不高于120℃的可

      • 5.8.2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供暖管道应保温:    

    • 5.9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

      • 5.9.1 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能源管理要求设置热量表。

      • 5.9.2 热量表的设置应满足各成本核算单位分摊供暖费用的

      • 5.9.3 热量表的选型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9.5 对于需要分室自动控制室温的散热器供暖系统,选用

      • 5.9.6 热力入口处设置的流量或压力调节装置应与整个供暖

  • 6 通 风

    • 6.1 一般规定

      • 6.1.1 工业通风设计应在合理进行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厂

      • 6.1.2 生产工艺应按清洁生产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对放散

      • 6.1.3 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宜采用湿式作业,应采取综合防

      • 6.1.4 大量散热的热源宜布置在生产厂房外面或坡屋内。对

      • 6.1.5 确定建筑物方位和形式时,宜减少夏季东西向的日晒

      • 6.1.6 位于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地区,工艺散热量小于23

      • 6.1.7 对于放散热或有害物质的生产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

      • 6.1.8 厂房内放散热、蒸汽、粉尘和有害气体的生产设备应

      • 6.1.9 厂房内放散有害气体或烟尘,无组织排放至室外,不

      • 6.1.10 设计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时,宜采用自然通风。当

      • 6.1.11 组织室内送风、排风气流时,不应使含有大量热、

      • 6.1.12 进行室内送风、排风设计时,可根据污染源变化、

      • 6.1.13 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 6.1.14 同时放散有害物质、余热和余湿时,全面通风量应

      • 6.1.15 放散入室内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能确定时,全面通风

      • 6.1.16 放散粉尘、有害气体的房间,室内应维持负压;要

      • 6.1.17 控制室、电子设备机房等工艺设备有防尘、防腐蚀

      • 6.1.18 建筑物的防烟、排烟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 6.2 自然通风

      • 6.2.1 厂房采用自然通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6.2.2 放散极毒物质的生产厂房、仓库严禁采用自然通风。

      • 6.2.3 放散热量的厂房,其自然通风量应根据热压作用按本

      • 6.2.4 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厂房,其迎风面与夏季最

      • 6.2.5 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易于开关和维修的进、

      • 6.2.6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

      • 6.2.7 当热源靠近厂房的一侧外墙布置,且外墙与热源之间

      • 6.2.8 利用天窗排风的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

      • 6.2.9 利用天窗排风的厂房,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设

      • 6.2.10 当建筑物一侧与较高建筑物相邻接时,应防止避风

      • 6.2.11 挡风板与天窗之间,以及作为避风天窗的多跨厂房

      • 6.2.12 夏热冬暖或夏热冬冷地区以自然通风为主的热加工

      • 6.2.13 不需调节天窗窗扇开启角度的高温厂房,宜采用不

    • 6.3 机械通风

      • 6.3.1 设置集中供暖且设有机械排风的建筑物,当采用自然

      • 6.3.2 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1

      • 6.3.3 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供暖合用的系统)的送风

      • 6.3.4 机械通风系统室外计算参数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5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6 符合下列全部条件时,可设置置换通风:     

      • 6.3.7 置换通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8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

      • 6.3.9 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

      • 6.3.10 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室

      • 6.3.11 排除含有剧毒物质、难闻气味物质或含有浓度较高

      • 6.3.12 采用燃气加热的供暖装置、热水器或炉灶等的通风

    • 6.4 事故通风

      • 6.4.1 对可能突然放散大量有毒气体、有爆炸危险气体或粉

      • 6.4.2 事故通风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4.3 事故通风量宜根据工艺设计条件通过计算确定,且换

      • 6.4.4 事故排风的吸风口应设在有毒气体或爆炸危险性物质

      • 6.4.5 事故排风的排风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4.6 工作场所设置有有毒气体或有爆炸危险气体监测及报

      • 6.4.7 事故通风的通风机应分别在室内及靠近外门的外墙上

      • 6.4.8 设置有事故排风的场所不具备自然进风条件时,应同

    • 6.5 隔热降温

      • 6.5.1 工作人员较长时间直接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当

      • 6.5.2 经常受辐射热影响的工作地点,应根据工艺、供水和

      • 6.5.3 工作人员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近的高温壁板,其

      • 6.5.4 较长时间操作的工作地点,当热环境达不到卫生要求

      • 6.5.5 当采用不带喷雾的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局部送风时,工

      • 6.5.6 温度高于35℃、热辐射强度大于1400W/m2

      • 6.5.7 当局部送风系统的空气需要冷却处理时,其室外计算

      • 6.5.8 局部送风系统宜符合下列规定:     1 送风

      • 6.5.9 特殊高温的工作小室应采取密闭、隔热措施,并应采

    • 6.6 局部排风罩

      • 6.6.1 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及有害气体应设置排风罩

      • 6.6.2 排气罩设计宜采用密闭罩。密闭罩的设计风量应按下

      • 6.6.3 用于除尘的密闭罩,在确定密闭罩结构、吸风口位置

      • 6.6.4 当工艺操作不允许采用密闭罩时,可选用半密闭罩或

      • 6.6.5 粉尘或有害气体发散面积小且不允许设置密闭罩时,

      • 6.6.6 工业槽边排风罩的排风口风速应分布均匀,且应符合

      • 6.6.7 当工艺产生大量诱导热气流时,排气罩宜采用热接受

      • 6.6.8 高速旋转的工艺设备产生的诱导污染气流应采用接受

      • 6.6.9 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粉尘或有害气体温度、磨琢性、

      • 6.6.10 多台排风柜合并设计为一个排风系统时,应按同时

      • 6.6.11 设有排风柜的房间应按房间风平衡设计进风通道,

    • 6.7 风管设计

      • 6.7.1 风管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的截

      • 6.7.2 风管材料应满足风管使用条件、施工安装条件要求,

      • 6.7.3 风管壁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壁厚

      • 6.7.4 系统漏风量应通过选择风管材料以及风管制作工艺控

      • 6.7.5 通风、除尘、空气调节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

      • 6.7.6 风管设计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非除

      • 6.7.7 下列情况下风管应采取补偿措施:     1 输

      • 6.7.8 当风管内可能产生凝结水或其他液体时,风管应设置

      • 6.7.9 除尘系统的风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

    • 6.8 设备选型与配置

      • 6.8.1 选择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和空气热回收装置等设

      • 6.8.2 通风机宜根据管路特性曲线和风机性能曲线进行选择

      • 6.8.3 通风机并联或串联安装,其联合工况下的风量和风压

      • 6.8.4 当通风系统风量、风压调节范围较大时,宜采用双速

      • 6.8.5 为防毒而设置的排风机应独立设置,不应与其他系统

      • 6.8.6 大型通风机应预留检修场地,并宜设置吊装设施及操

      • 6.8.7 通风机进、出风口不接风管或风管较短时,风口应设

      • 6.8.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通风设备和风管应采取保温或

      • 6.8.9 有振动的通风设备进、出口应设置柔性接头。通风设

      • 6.8.10 电机功率大于300kW的大型离心式通风机宜采

      • 6.8.11 离心通风机宜设置风机入口阀。需要通过关阀降低

      • 6.8.12 大型离心式通风机轴承箱和电机采用水冷却方式时

      • 6.8.13 排除含有蒸汽的空气,其通风设备应在易积液部位

    • 6.9 防火与防爆

      • 6.9.1 对厂房或仓库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应根

      • 6.9.2 下列场所均不得采用循环空气:     1 甲、

      • 6.9.3 在下列任一情况下,通风系统均应单独设置:   

      • 6.9.4 对于生产、试验中散发容易起火或爆炸危险性物质的

      • 6.9.5 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气或粉尘的局部排风系统

      • 6.9.6 放散有爆炸危险性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

      • 6.9.7 根据工艺要求在爆炸危险区域内为非防爆设备的封闭

      • 6.9.8 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单独

      • 6.9.9 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粉尘的空气,在进入排风机前应

      • 6.9.10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宜布置在厂房外

      • 6.9.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

      • 6.9.12 粉尘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的物质时,

      • 6.9.13 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和碎屑的除尘器应布置在系统

      • 6.9.14 用于净化含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湿式除尘器,可布置

      • 6.9.15 在下列任一情况下,供暖、通风与空调设备均应采

      • 6.9.16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

      • 6.9.17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及其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

      • 6.9.18 用于甲、乙类厂房、仓库的爆炸危险区域的送风机

      • 6.9.19 排除或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

      • 6.9.20 一般通风系统的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和不燃性楼板

      • 6.9.21 排除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排风管应采用金属管道,并

      • 6.9.22 排除或输送有爆炸或燃烧危险物质的排风系统,除

      • 6.9.23 直接布置在空气中含有爆炸危险物质场所内的通风

      • 6.9.24 排除或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物质的通风设备和风

      • 6.9.25 热媒温度高于110℃的供热管道不应穿过输送有

      • 6.9.26 排除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混合物的风管,应沿气体

      • 6.9.27 排除有爆炸危险粉尘的风管宜采用圆形风管,宜垂

      • 6.9.28 设有可燃气体操测报警装置时,防爆通风设备应与

      • 6.9.29 排除或输送温度大于80℃的空气或气体混合物的

      • 6.9.30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缆线等不得穿过

      • 6.9.31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

  • 7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 7.1 一般规定

      • 7.1.1 废气向大气排放时,其污染物排放浓度及排放速率应

      • 7.1.2 需要与工艺设备连锁控制时,除尘及有害气体净化设

      • 7.1.3 除尘系统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同

      • 7.1.4 当工艺设备扬尘点较多时,除尘系统宜分区域集中设

      • 7.1.5 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应按同时工作的最大排风量以及间

      • 7.1.6 干式除尘系统收集的粉尘应返回生产工艺系统回收或

      • 7.1.7 湿式除尘系统污水有条件时应直接利用,无直接利用

    • 7.2 除 尘

      • 7.2.1 除尘器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

      • 7.2.2 粉尘净化宜选用干式除尘方式。不适合选用干式除尘

      • 7.2.3 含尘粒径在0.1μm以上、温度在250℃以下,

      • 7.2.4 袋式除尘器清灰方式应根据工程条件确定,宜采用脉

      • 7.2.5 袋式除尘器的滤料应能适应被处理气体,其耐温性能

      • 7.2.6 旋风除尘器可作为预除尘器使用。旋风除尘器计算参

      • 7.2.7 湿式除尘器除尘效率应满足污染物达标排放或除尘工

      • 7.2.8 采用静电除尘器时,粉尘比电阻值应为1×104Ω

      • 7.2.9 净化有爆炸危险物质的除尘器应符合本规范第6.9

      • 7.2.10 有结露或冻结可能时,除尘器应采取保温、伴热、

    • 7.3 有害气体净化

      • 7.3.1 有害气体净化应根据有害气体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并

      • 7.3.2 有害气体净化吸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3 吸收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被吸收组

      • 7.3.4 低浓度有毒有害气体宜采用吸附法净化,吸附剂宜再

      • 7.3.5 吸附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按最大

      • 7.3.6 吸附法净化有害气体宜选用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

      • 7.3.7 吸附剂脱附可采用升温、降压、置换、吹扫和化学转

    • 7.4 设备布置

      • 7.4.1 当收集的粉尘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除尘器宜布

      • 7.4.2 除尘器宜布置在系统的负压段。当布置在正压段时,

      • 7.4.3 湿式废气净化设备有冻结可能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 7.4.4 干式除尘器的卸尘管和湿式除尘器的污水排出管应采

      • 7.4.5 袋式除尘器布置在室内时,应留出便于滤袋的检查和

      • 7.4.6 设备的阀门、电动机、人孔、检测孔等处应设操作平

      • 7.4.7 设备布置在屋面时,该屋面应按上人屋面要求进行设

    • 7.5 排 气 筒

      • 7.5.1 排气筒的高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大气污染物排放标

      • 7.5.2 排气筒出口风速宜为15m/s~20m/s。对集

      • 7.5.3 排气筒应设置用于监测的采样孔和监测平台,以及必

      • 7.5.4 排气筒排烟时应根据烟气条件设绝热层、防腐层等。

      • 7.5.5 一定区域内的排风点宜合并设置集中排气筒。

    • 7.6 抑尘及真空清扫

      • 7.6.1 在不影响生产和不改变物料性质时,对扬尘点宜采用

      • 7.6.2 放散粉尘的生产厂房,地面清扫宜采用真空吸尘装置

      • 7.6.3 真空清扫管网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7 粉尘输送

      • 7.7.1 粉尘输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粉尘加湿

      • 7.7.2 采用气力输送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 空气调节

    • 8.1 一般规定

      • 8.1.1 工艺性空气调节应满足生产工艺或产品对空气环境参

      • 8.1.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计空气调节:     

      • 8.1.3 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条件下,宜减少空气调节区的

      • 8.1.4 工业建筑的高大空间,仅要求下部生产区域保持一定

      • 8.1.5 空气调节区内的空气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6 空气调节区宜集中布置。室内温、湿度基数和使用要

      • 8.1.7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表8

      • 8.1.8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

      • 8.1.9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

      • 8.1.10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1.0℃的空气调节区,

      • 8.1.11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当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1

      • 8.1.12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的门和门斗应符合表8.1.1

      • 8.1.13 以消除余热、余湿为主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宜可变

      • 8.1.14 规模较大、功能复杂的工业建筑空气调节系统的设

    • 8.2 负荷计算

      • 8.2.1 空气调节区的冷负荷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采

      • 8.2.2 空气调节区的冬季热负荷应按本规范第5.2节的规

      • 8.2.3 空气调节区的夏季计算得热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 8.2.4 工业建筑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

      • 8.2.5 夏季计算围护结构传热量时,室外或邻室计算温度应

      • 8.2.6 外墙和屋顶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下式计算。当

      • 8.2.7 对于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1.0℃的空气

      • 8.2.8 外窗温差传热形成的逐时冷负荷宜按下式计算:  

      • 8.2.9 空气调节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大于3℃时,宜按下式

      • 8.2.10 工艺性空气调节区有外墙,且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

      • 8.2.11 透过外窗或其他透明部分进入空气调节区的太阳辐

      • 8.2.12 透过外窗或其他透明部分进入空气调节区的太阳辐

      • 8.2.13 计算设备、人体、照明等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时,应

      • 8.2.14 空气调节区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 8.2.15 确定散湿量时,应根据散湿源的种类,分别选用适

      • 8.2.16 空气调节夏季设计冷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 空气调节系统

      • 8.3.1 选择空气调节系统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构造形

      • 8.3.2 不同的空气调节区存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分别设置

      • 8.3.3 下列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气调节系统:

      • 8.3.4 当空气调节区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时,宜采用具有

      • 8.3.5 全空气调节系统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设回风机:

      • 8.3.6 空气调节区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小或噪声要求严格

      • 8.3.7 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8 空气调节区较多、各空气调节区要求单独调节,且层

      • 8.3.9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采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 8.3.10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11 振动较大、油污蒸气较多以及产生电磁波或高次频

      • 8.3.12 有低温冷媒可利用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

      • 8.3.13 采用低温送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14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单元整体式

      • 8.3.15 单元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16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

      • 8.3.17 湿热地区采用全新风空气调节系统时,夏季应采取

      • 8.3.18 空气调节系统的最小新风量应取下列两项中的较大

      • 8.3.19 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量的需要,进风

      • 8.3.20 空气调节系统室内正压值应符合本规范第8.1.

      • 8.3.21 空气处理机组宜安装在空调机房内,空调机房宜临

    • 8.4 气流组织

      • 8.4.1 空气调节区的气流组织应根据下列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 8.4.2 空气调节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的选型应通过计算确

      • 8.4.3 采用散流器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4.4 采用贴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4.5 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孔

      • 8.4.6 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

      • 8.4.7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采用活动地板下送风时应符合下列

      • 8.4.8 分层空气调节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9 空气调节系统上送风方式的夏季送风温差应根据送风

      • 8.4.10 空气调节区的换气次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11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

      • 8.4.12 回风口的布置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4.13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8.4.13选用。 表

    • 8.5 空气处理

      • 8.5.1 空气的冷却应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采用下列处

      • 8.5.2 水与被处理空气直接接触的空气处理装置,其水质应

      • 8.5.3 空气冷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5.4 空气冷却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5.5 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的蒸发温度应低于空气

      • 8.5.6 空气调节系统采用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时,

      • 8.5.7 采用人工冷源喷水室处理空气时,水温升宜采用3℃

      • 8.5.8 在进行喷水室热工计算时,应进行挡水板过水量对处

      • 8.5.9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5.10 当室内温度允许波动范围小于±1.0℃时,送风

      • 8.5.11 两管制水系统,当冬夏季空调负荷相差较大时,应

      • 8.5.12 空气调节系统新风、回风应过滤处理,当其中所含

      • 8.5.13 空气调节系统的空气过滤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14 当工艺生产冬季有相对湿度要求时,空气调节系统

      • 8.5.15 有低湿环境要求的空气调节区,宜采用冷却除湿与

      • 8.5.16 大、中型恒温恒湿类空气调节系统和对相对湿度有

      • 8.5.17 除特殊的工艺要求外,在同一个空气调节系统中,

  • 9 冷源与热源

    • 9.1 一般规定

      • 9.1.1 供暖、通风、空调冷热源形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

      • 9.1.2 工业厂房及辅助建筑,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无法利

      • 9.1.3 工业建筑群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

      • 9.1.4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较低的地区,宜采用直接

      • 9.1.5 冷水机组的选择应满足空气调节负荷变化规律及部分

      • 9.1.6 选择电动压缩式机组时,其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 9.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9.2.1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冷源

      • 9.2.2 选择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机型时,宜按表9.2

      • 9.2.3 选用冷水机组时应采用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

      • 9.2.4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规

      • 9.2.5 采用氨作制冷剂时,应采用安全性、密封性能良好的

    • 9.3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9.3.1 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和直燃型溴化锂

      • 9.3.2 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其使用的能源

      • 9.3.3 选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应符合

      • 9.3.4 选择溴化锂吸收式机组时,应根据机组水侧污垢及腐

      • 9.3.5 采用供冷(温)及生活热水三用直燃机时,除应符合

      • 9.3.6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冷却水、补充水的水质要求应符

      • 9.3.7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储油、供油系

    • 9.4 热 泵

      • 9.4.1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2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冬季室外空气调

      • 9.4.3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4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5 以其他水源为热源时,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

      • 9.4.6 采用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9.5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 9.5.1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的供水温度应结合当地室外空气计

      • 9.5.2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设计供回水温差宜符合下列规定:

      • 9.5.3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采用小温差供水方式时,空调末端

      • 9.5.4 适宜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形式应根据室外空气计算参

    • 9.6 冷热电联供

      • 9.6.1 采用冷热电联供系统时,应优化系统配置,并应满足

      • 9.6.2 烟气余热利用方式应根据项目的冷热需求情况经技术

    • 9.7 蓄冷、蓄热

      • 9.7.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

      • 9.7.2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

      • 9.7.3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7.4 冰蓄冷系统载冷剂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9.7.5 当采用乙烯乙二醇水溶液作为冰蓄冷系统载冷剂时,

      • 9.7.6 蓄冰装置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 9.7.7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气调节标准制冷量

      • 9.7.8 在蓄冰时段内有供冷需求时,应按下列规定采取措施

      • 9.7.9 蓄冰系统供水温度及供回水温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7.10 共晶盐材料蓄冷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9.7.11 水蓄冷蓄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7.12 消防水池不得兼作蓄热水池。

    • 9.8 换热装置

      • 9.8.1 换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选

      • 9.8.2 换热器的容量应根据计算换热量确定,换热器的配置

    • 9.9 空气调节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9.9.1 工艺性空气调节系统冷水供回水温度,应根据空气处

      • 9.9.2 空气调节热水供回水温度应根据空气处理工艺要求,

      • 9.9.3 空气调节水系统宜采用闭式循环。当确需采用开式系

      • 9.9.4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仅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

      • 9.9.5 直接供冷(热)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9.6 二级泵或多级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9.7 直接供冷(热)不满足使用要求时,可部分空调区或

      • 9.9.8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负荷侧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

      • 9.9.9 冷源侧、负荷侧均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设计除

      • 9.9.10 冷热水循环泵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9.9.11 空气调节水系统布置和选择管径时,应减少并联环

      • 9.9.12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设计补水量(小时流量)可按系

      • 9.9.13 空气调节水系统的补水点宜设置在循环水泵的吸入

      • 9.9.14 当设置补水泵时,空气调节水系统应设补水调节水

      • 9.9.15 闭式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设计应符合下列

      • 9.9.16 当给水硬度不符合相应标准时,空气调节热水系统

      • 9.9.17 空调水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9.18 空气调节水系统应设置排气和泄水装置。

      • 9.9.19 冷水机组或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泵等设备的入

      • 9.9.20 空气处理设备冷凝水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0 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

      • 9.10.1 除使用地表水外,冷却水应循环使用。冬季或过渡

      • 9.10.2 冷水机组和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的冷却水水温除

      • 9.10.3 冷却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10.4 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0.5 冷却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

      • 9.10.6 多台冷水机组和冷却水泵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

      • 9.10.7 多台冷却水泵和冷却塔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

      • 9.10.8 多台冷却水泵和冷却塔之间通过共用集管连接时,

      • 9.10.9 开式系统冷却水补水量应按系统的蒸发损失、飘逸

      • 9.10.10 间歇运行的开式冷却水系统,冷却塔底盘或集水

      • 9.10.11 当设置冷却水集水箱且确需设置在室内时,集水

    • 9.11 制冷和供热机房

      • 9.11.1 制冷或供热机房宜设置在空气调节负荷的中心,并

      • 9.11.2 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11.3 氨制冷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单

      • 9.11.4 直燃吸收式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 矿井空气调节

    • 10.1 井筒保温

      • 10.1.1 供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等于或低于—4℃地区的进

      • 10.1.2 计算井筒保温耗热量时,室外空气计算温度应符合

      • 10.1.3 井下通风量应由采矿专业提供,并应确定通风量对

      • 10.1.4 井筒保温空气加热可采用空气-蒸汽、空气-热水

      • 10.1.5 空气加热器前或后宜设置风机。当利用矿井通风机

      • 10.1.6 风机和空气加热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7 通过空气加热器后的热风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8 有风机方式的热风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9 通过表面式空气加热器的空气质量流速应符合下列

      • 10.1.10 表面式空气加热器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时,供水温

      • 10.1.11 选用表面式空气加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12 井筒保温用热水或蒸汽型空气加热器应设防冻设

      • 10.1.13 远离主工业场地、供暖负荷较小或缺水地区、供

    • 10.2 深热矿井空气调节

      • 10.2.1 深、热矿井采掘作业地点干球温度较高,且采用加

      • 10.2.2 矿井制冷及空气调节方式应根据矿井条件、采矿作

      • 10.2.3 采掘工作面或机电设备硐室送风参数应由离开工作

      • 10.2.4 制冷设备制冷量应为井下作业面及机电设备硐室等

      • 10.2.5 地面集中制备冷冻水或冷却水送入井下时,应符合

      • 10.2.6 开采面在3000m以下时,宜采用地面制冰的供

      • 10.2.7 地面制冰时,冰片或颗粒冰宜采用自溜方式输送至

      • 10.2.8 采用氨压缩制冷时,氨制冷机房距井口的位置不应

      • 10.2.9 产生冷凝热的设备设在井下时,应设在回风巷道附

      • 10.2.10 采区作业用水需要用冷冻水时,宜采用梯级用冷

      • 10.2.11 空气处理机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2.12 井下爆炸危险区域使用的空调制冷设备应采用防

  • 11 监测与控制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监测与控制的功能宜包

      • 11.1.2 当生产工艺需要对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进行

      • 11.1.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

      • 11.1.4 集中监控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应

      • 11.1.5 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1.1.6 就地系统宜具备下列功能:     1 可按满

      • 11.1.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设置联动、连锁等安全保

      • 11.1.8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应在

      • 11.1.9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

      • 11.1.10 控制器宜安装在被控系统或设备附近;当采用集

      • 11.1.11 冬季存在冻结可能的新风机组、空调机组、冷却

      • 11.1.12 防火与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 11.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11.2.1 传感器、执行器应根据环境条件选择防尘型、防潮

      • 11.2.2 传感器敏感元件的测量精度与二次仪表的转换精度

      • 11.2.3 温度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2.4 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空气流通,且能反映被测房间

      • 11.2.5 压力(压差)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2.6 流量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2.7 仅用于控制开关操作时,宜选择温度开关、压力开

      • 11.2.8 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与被控对象的特性相适合,应

      • 11.2.9 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三通分流阀不应用作三

      • 11.2.10 当仅需要开关形式进行设备或系统水路的切换时

      • 11.2.11 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使用的传感器及执行器,应采

    • 11.3 供暖系统

      • 11.3.1 供暖系统宜监测下列参数,技术可行时应根据监测

      • 11.3.2 供暖热计量及供暖调节应符合本规范第5.9节的

    • 11.4 通风系统

      • 11.4.1 生产工艺有要求且技术可行时,通风系统宜监测下

      • 11.4.2 排除有毒或爆炸危险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以及甲

    • 11.5 除尘与净化系统

      • 11.5.1 除尘系统监测应包括下列参数或状态:     

      • 11.5.2 有害气体净化系统监测应包括下列参数或状态:

    • 11.6 空气调节系统

      • 11.6.1 空气调节系统宜监测与控制下列参数:     

      • 11.6.2 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自动控制系统宜按多

      • 11.6.3 当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及热湿扰量变化的

      • 11.6.4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6.5 新风机组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6.6 风机盘管水路控制阀宜为常闭式通断阀,控制阀开

      • 11.6.7 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连锁,并应设置无

    • 11.7 冷热源及其水系统

      • 11.7.1 空气调节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监测与控制下列参

      • 11.7.2 蓄冷、蓄热系统应检测与监控下列参数:    

      • 11.7.3 当冷水机组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各相关设备与冷

      • 11.7.4 当具有多台冷水机组时,宜根据冷负荷大小及冷水

      • 11.7.5 冰蓄冷系统的冷冻水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 11.7.6 冷源侧定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统总供、回水管之

      • 11.7.7 水泵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冷源

      • 11.7.8 冷水机组冬季或过渡季运行时,冷水机组的冷却水

      • 11.7.9 集中监控系统宜对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

  • 12 消声与隔振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

      • 12.1.2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

      • 12.1.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

      • 12.1.4 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

      • 12.1.5 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消声装置后的

      • 12.1.6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

      • 12.1.7 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

      • 12.1.8 进、排风口宜采取消声措施。

    • 12.2 消声与隔声

      • 12.2.1 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

      • 12.2.2 气流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

      • 12.2.3 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

      • 12.2.4 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要的消声量、噪

      • 12.2.5 消声设备应布置在靠近机房且气流稳定的管段上。

      • 12.2.6 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时,管道与围护结构之间的

    • 12.3 隔 振

      • 12.3.1 当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装置以及水泵等设备的振

      • 12.3.2 对本身不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

      • 12.3.3 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2.3.4 橡胶隔振器应避免太阳直接辐射或与油类接触。选

      • 12.3.5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加大隔振台座质量及尺寸

      • 12.3.6 冷(热)水机组、空气调节机组、通风机以及水泵

      • 12.3.7 受设备振动影响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支、吊架。

      • 12.3.8 设置在楼板上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当设

  • 13 绝热与防腐

    • 13.1 绝 热

      • 13.1.1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应进行保温

      • 13.1.2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设备、管道及附件应进行保冷

      • 13.1.3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1.4 设备和管道的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1.5 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及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 13.2 防 腐

      • 13.2.1 设备、管道及其配套的部件、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所

      • 13.2.2 除有色金属制品、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

      • 13.2.3 外有绝热层的设备及管道应涂底漆。埋地管道应进

      • 13.2.4 涂漆前设备及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

      • 13.2.5 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应符合现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A.0.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按表A.0.1-1、表A.0

    • A.0.2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逐时计算焓值应按表A.0.2采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统计方法

    • B.0.1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式中:

    • B.0.2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B.0.3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式

    • B.0.4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B.0.5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 B.0.6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C.0.1 计算夏季空调冷负荷时,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D.0.1 计算夏季空调冷负荷时,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设计用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F.0.1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可按下式

    • F.0.2 渗透冷空气量可根据不同的朝向按下式计算:   

    • F.0.3 通过每米门窗缝隙进入室内的理论渗透冷空气量可按

    • F.0.4 冷风渗透压差综合修正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F.0.5 当无相关数据时,建筑物的渗透冷空气量可按下式计

    • F.0.6 生产厂房、仓库、公用辅助建筑物,加热由门窗缝隙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G.0.1 计算供暖热负荷时,单纯风压作用下渗透冷空气量的

  • 附录H 自然通风的计算

    • H.0.1 自然通风的通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

    • H.0.2 排风口温度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按下列规定采用:

    • H.0.3 散热量有效系数m值宜按相同建筑物和工艺布置的实

    • H.0.4 进风口和排风口的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附录J 局部送风的计算

    • J.0.1 工作地点的气流宽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J.0.2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 J.0.3 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送风

    • J.0.4 送风口的出口温度应按下式计算。当送冷风时,计算

  • 附录K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速

    • K.0.1 设计工况和通风标准工况相近时,除尘风管最低风速

  • 附录L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

    • L.0.1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工况制冷量计算应

    • L.0.2 部分负荷蓄冰时,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空调

    • L.0.3 当地电力部门有其他限电政策时,所选蓄冰量的最大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工业企业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和人身安全,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采用先进技术,合理利用和节约能源与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