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建

    • 1.0.2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色建筑设

    • 1.0.3 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满足建筑

    • 1.0.4 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

  • 2 术语

    •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 2.0.2 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 2.0.3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 2.0.4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

    • 2.0.5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r

    • 2.0.6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incremental co

    • 2.0.7 建筑全寿命期 building life cy

  • 3 基本规定

    • 3.0.1 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

    • 3.0.2 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

    • 3.0.3 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

    • 3.0.4 绿色建筑设计前期应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 3.0.5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

  • 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 4.1 一般规定

      • 4.1.1 在项目的策划阶段应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并编制绿色

      • 4.1.2 绿色建筑策划目标中应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为

    • 4.2 策划内容

      • 4.2.1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

      • 4.2.2 绿色建筑策划的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 4.2.3 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 4.2.4 制定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并宜满足下

      • 4.2.5 绿色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 5.1 一般规定

      • 5.1.1 场地规划应符合四川省各地城乡规划管理的规定要求

      • 5.1.2 场地资源的利用应不超出环境承载力。应通过控制场

      • 5.1.3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应根据场地资源、气候条件和项目

      • 5.1.4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满足

      • 5.1.5 合理集中按规划配置场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周边

      • 5.1.6 建立和完善生态修复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

      • 5.1.7 室外环境设计应综合考虑景观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

    • 5.2 场地选址及设计要求

      • 5.2.1 场地选址应进行适宜性评价,同时应保证对周围环境

      • 5.2.2 宜优先选择可更新改造用地或废弃地,对被污染的废

      • 5.2.3 宜选择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并根据基础设

      • 5.2.4 在场地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时应同时进行用地竖向规

      • 5.2.5 所选择的场地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中

    • 5.3 场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 5.3.1 应对场地内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

      • 5.3.2 应对场地内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勘察与评估。

      • 5.3.3 利用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

      • 5.3.4 应将场地内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既有建筑纳入场地规

      • 5.3.5 场地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应满足下列要求:    

      • 5.3.6 应对场地的生物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保护场地及周边

      • 5.3.7 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并应

    • 5.4 场地设计与室外环境

      • 5.4.1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顺应当地气候特征,尊重地域文化

      • 5.4.2 场地光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住宅日

      • 5.4.3 场地风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建筑规

      • 5.4.4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对项目

      • 5.4.5 场地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降低热岛效应:     

      • 5.4.6 场地交通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场地

      • 5.4.7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应在总平面中合理设置

      • 5.4.8 应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减少场地内挡土墙高度与横跨

      • 5.4.9 场地设计中的土方平衡,应满足下列要求:    

    • 5.5 景观环境设计

      • 5.5.1 室外硬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平整、耐磨、防

      • 5.5.2 室外道路、广场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满足《无障

      • 5.5.3 室外道路、广场设计应考虑设置遮阳、挡风、避雨等

      • 5.5.4 运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的配套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

      • 5.5.5 景观小品的设计应优先考虑选择本地材料、可再循环

      • 5.5.6 室外的供热站或热交换站、变电室、开闭所、路灯配

      • 5.5.7 种植设计应符合场地的使用功能、绿化安全间距、绿

      • 5.5.8 种植设计以乡土植物开发利用为主,兼顾引种,本地

      • 5.5.9 合理利用空间进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

      • 5.5.10 实土绿化场地宜采用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内的

      • 5.5.11 新建住区绿地率应≥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

      • 5.5.12 场地内水景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5.5.13 合理确定雨水入渗范围,采取雨水入渗措施,入渗

      • 5.5.14 水景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在

      • 5.5.15 景观照明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景

  •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 6.1 一般规定

      • 6.1.1 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 6.1.2 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宜采用最佳朝向或适

      • 6.1.3 建筑形体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场地条件和建筑布局

      • 6.1.4 建筑造型应简约,并符合下列要求:     1

      • 6.1.5 在满足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前提下,应控制建筑规模与

      • 6.1.6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应根据国家标

    • 6.2 空间合理利用

      • 6.2.1 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提倡建筑空间与设施

      • 6.2.2 建筑设计应根据功能变化的预期需求,选择适宜的开

      • 6.2.3 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

      • 6.2.4 室内环境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宜集中布置。

      • 6.2.5 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应远离有

      • 6.2.6 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机房、管道

      • 6.2.7 设电梯的公共建筑的楼梯应便于日常使用,该楼梯的

      • 6.2.8 建筑设计应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并应符合下列

      • 6.2.9 宜利用连廊、架空层、上人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

      • 6.2.10 宜充分利用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并宜合理开发利用

    • 6.3 自然采光

      • 6.3.1 建筑规划布局、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应充分利用

      • 6.3.2 可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内的自然采光:     1

    • 6.4 自然通风

      • 6.4.1 建筑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剖面设计和门窗设置应有

      • 6.4.2 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单侧

      • 6.4.3 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合理设计;外窗的开

      • 6.4.4 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    

      • 6.4.5 可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    

      • 6.4.6 当采用自然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

    • 6.5 围护结构

      • 6.5.1 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热工性

      • 6.5.2 外窗宜设置外遮阳措施,其中天窗、东西向外窗宜设

      • 6.5.3 外墙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

      • 6.5.4 外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严寒、寒

      • 6.5.5 屋顶设计可采用下列保温隔热措施:     1

    • 6.6 室内声环境

      • 6.6.1 建筑主要用房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

      • 6.6.2 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窗的隔声性能。

      • 6.6.3 交通干线、铁路线旁边,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声环境达

      • 6.6.4 可采用弹性面层、弹性垫层、隔声吊顶等措施加强楼

      • 6.6.5 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宜对屋面板做隔绝雨噪声的处

      • 6.6.6 应对建筑内主要噪声源及相应管道做隔声减振处理。

    • 6.7 室内空气质量

      • 6.7.1 建筑材料中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

      • 6.7.2 吸烟室、复印室、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等产生异

      • 6.7.3 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具有刮泥地垫、刮泥板

      • 6.7.4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通风口面积在夏热冬冷地区不

      • 6.7.5 合理设计新风采气口位置,保证新风质量及避免二次

      • 6.7.6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地下停车场等应设置室内空气质

      • 6.7.7 宜采用室内通风换气装置。

      • 6.7.8 卧室、起居室(厅)宜使用蓄能、调湿或改善室内空

  • 7 建筑材料及建筑工业化

    • 7.1 一般规定

      • 7.1.1 建筑材料应选用国家和地方现行推广的建筑材料及制

      • 7.1.2 所选用建筑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 7.2 节 材

      • 7.2.1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

      • 7.2.2 建筑设计应与装修设计协调,宜与装修设计同步进行

      • 7.2.3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宜采用便于拆改、

    • 7.3 材料利用

      • 7.3.1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新型、轻质、节能、经济、适

      • 7.3.2 结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应选

      • 7.3.3 应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和建筑构造,并应设置

      • 7.3.4 建筑的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频繁使用的

      • 7.3.5 建筑隔墙、建筑外窗和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等宜采用石

      • 7.3.6 宜优先选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可再循环建筑材料。

      • 7.3.7 宜充分利用建筑施工和建筑拆除后的尚可继续利用的

      • 7.3.8 宜选用速生的材料及其制品;采用木结构时,宜选用

      • 7.3.9 有条件时宜选用储能材料、有自洁功能材料、除醛抗

    • 7.4 建筑工业化

      • 7.4.1 在满足结构安全性及正常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

      • 7.4.2 建筑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实现建筑产品和部

      • 7.4.3 住宅、宾馆、学校等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包括平

      • 7.4.4 建筑设计的基本单元、连接构造、构配件及设备管线

      • 7.4.5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的结构构件、部件,达到

      • 7.4.6 应考虑卫浴间、厨房设备和家具产品及其管线布置的

      • 7.4.7 宜采用现场干式作业的施工技术及产品;宜采用工业

  • 8 给水排水

    • 8.1 一般规定

      • 8.1.1 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制订水系统规划方案

      • 8.1.2 设有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宜综合考虑余热、废热、

      • 8.1.3 给水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室外排水应

    • 8.2 非传统水源利用

      • 8.2.1 市政再生水、雨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宜用于绿

      • 8.2.2 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严禁与生活用水管道连接,必须

      • 8.2.3 使用非传统水源必须采取下列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

      • 8.2.4 应根据气候特点及非传统水源供应情况,合理规划人

      • 8.2.5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降低地表径流,

      • 8.2.6 设有雨水回用系统的住宅建筑,可利用建筑的空调器

    • 8.3 供水系统

      • 8.3.1 供水系统应节水、节能,并宜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 8.3.2 热水系统用水量较小、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

    • 8.4 节水措施

      • 8.4.1 减少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

      • 8.4.2 卫生器具、水龙头、淋浴器、家用洗衣机等应符合现

      • 8.4.3 绿化灌溉应根据绿化灌溉的管理形式、绿地面积大小

      • 8.4.4 水表应按照使用用途和管网漏损检测要求设置,并符

      • 8.4.5 冷却塔应选用飘水率低的产品。冷却水量小于及等于

  • 9 暖通空调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1.1 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应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根据工

      • 9.1.2 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工程所在地的能源结构

      • 9.1.3 暖通空调系统分区和系统形式应根据房间功能、建筑

      • 9.1.4 暖通空调设计时,宜进行全年动态负荷和能耗变化的

      • 9.1.5 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宜计算分析空调系统设计综合

      • 9.1.6 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7 空调设备数量和容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8 下列情况下宜采用变频节能技术:     1 新

      • 9.1.9 条件允许时,应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降低过渡季空调

    • 9.2 冷 热 源

      • 9.2.1 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在技术经济合

      • 9.2.2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应满足《公共建筑

      • 9.2.3 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时,设计工况下制热性能系

      • 9.2.4 除了在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的地区,

      • 9.2.5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不应使用制冷机为建筑物提

      • 9.2.6 全年运行中存在供冷和供热需求的多联分体空调系统

      • 9.2.7 当公共建筑内区较大,冬季内区有稳定和足够的余热

      • 9.2.8 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燃气锅炉烟气的冷凝热,采用冷

      • 9.2.9 根据当地的分时电价政策和建筑物暖通空调负荷的时

    • 9.3 供暖空调水系统

      • 9.3.1 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冷(热)

      • 9.3.2 暖通空调系统供回水温度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9.3.3 空调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3.4 供暖空调水系统布置和选择管径时,应减少并联环路

      • 9.3.5 以蒸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热源的汽水换热

      • 9.3.6 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空调冷却水对生活热水的补水进

      • 9.3.7 民用建筑采用散热器热水采暖时,应采用水容量大、

    • 9.4 空调通风系统

      • 9.4.1 通风空调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公共建筑节

      • 9.4.2 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新风宜经排风热回收装置进

      • 9.4.3 当吊顶空间的净空高度大于房间净高的1/3时,房

      • 9.4.4 通风系统设计宜综合利用不同功能的设备和管道。消

      • 9.4.5 复印室、吸烟室、厨房、卫生间、垃圾间等可能产生

    • 9.5 暖通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 9.5.1 应对建筑供暖、通风及空调系统能源消耗之总量进行

      • 9.5.2 设计宜提供完整的供暖、空调系统节能运行策略。冷

      • 9.5.3 多功能厅、展览厅、报告厅、大型会议室等人员密度

      • 9.5.4 设置机械通风的车库,宜设一氧化碳检测和控制装置

    • 9.6 地源热泵应用

      • 9.6.1 地源热泵系统必须依据场地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

      • 9.6.2 采用地埋管、地下水、江河湖水源及污水源等地源热

      • 9.6.3 污水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必须以掌握项目所在地污水

      • 9.6.4 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应不破坏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

      • 9.6.5 热泵系统应设置供热量与驱动能源的分项计量装置。

  • 10 建筑电气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订合理的供配电系统、智能化

      • 10.1.2 太阳能资源或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当技术经济合理

      • 10.1.3 应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光源、灯具和附件设备。

    • 10.2 供配电系统

      • 10.2.1 应根据用电负荷性质和用电容量,合理选择供电电

      • 10.2.2 对于三相不平衡或采用单相配电的供配电系统,应

      • 10.2.3 当供配电系统谐波或设备谐波超出相关国家或地方

    • 10.3 照 明

      • 10.3.1 应根据不同类型建筑合理利用自然采光,设计照明

      • 10.3.2 应根据项目规模、功能特点、建设标准、视觉作业

      • 10.3.3 除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外,应选用高效照明光源、高

      • 10.3.4 人员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照明光源的显

      • 10.3.5 各类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宜满足现行国

    • 10.4 电气设备节能

      • 10.4.1 变压器应选择低损耗、低噪声的节能产品,并应达

      • 10.4.2 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11结线组别的变压器。

      • 10.4.3 应采用配备高效电机及先进控制技术的电梯。自动

      • 10.4.4 当3台及以上的客梯集中布置时,客梯控制系统应

    • 10.5 计量与智能化

      • 10.5.1 宜根据建筑的功能、归属等情况,对照明、电梯、

      • 10.5.2 计量装置宜集中设置,当条件限制时,宜采用集中

      • 10.5.3 大型公共建筑宜具有对照明、空调、给排水、电梯

      • 10.5.4 有条件时,公共建筑宜设置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

  • 11 太阳能利用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供暖系统应优先采用被动式

      • 11.1.2 设计中选用的太阳能集热方式应考虑技术、经济的

      • 11.1.3 被动与主动太阳能技术应用应考虑与建筑的一体化

    • 11.2 被动式太阳能利用

      • 11.2.1 根据不同的累年一月份平均气温、水平面或南向垂

      • 11.2.2 被动式建筑采暖方式应根据采暖气候分区、太阳能

      • 11.2.3 应对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符合

    • 11.3 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 11.3.1 太阳能热水系统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类型、

      • 11.3.2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安全可靠,内置加热系统必须带

      • 11.3.3 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热性能应满足相关太阳能产品国

      • 11.3.4 主动式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时,应考虑集热器表面

      • 11.3.5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置辅助能源加热设备,辅助能

      • 11.3.6 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形式允许时,应对太阳能供

      • 11.3.7 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置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

      • 11.3.8 光伏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太阳

      • 11.3.9 并网光伏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光伏系统并网

      • 11.3.10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宜设置可进行实时和累计发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我省绿色建筑设计,特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