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统一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立管排水能力测试方法,做

    • 1.0.2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瞬间流量法或定流量法对系统高度

    • 1.0.3 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立管排水能力测试应采用符合国家

    • 1.0.4 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立管排水能力的测试除应执行本标

  • 2 术 语

    • 2.0.1 立管排水能力 capacity of vert

    • 2.0.2 排水系统立管内压力 the pressure

    • 2.0.3 足尺实验 full scale experim

    • 2.0.4 定流量法 constant flow meth

    • 2.0.5 瞬间流量法 instantaneous flo

    • 2.0.6 瞬间流发生器 instantaneous fl

    • 2.0.7 排水系统测试装置 drainage syste

    • 2.0.8 压力传感器 pressure sensor  

    • 2.0.9 测量精度 measurement accura

    • 2.0.10 测量响应时间 response time  

    • 2.0.11 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 programmable

    • 2.0.12 采集周期 collection period

    • 2.0.13 存储周期 memory cycle time

    • 2.0.14 测量筒 measuring cylinder

    • 2.0.15 压力测试 pressure detectio

    • 2.0.16 排水系统立管内压力变化曲线 the evol

    • 2.0.17 层间排水时间间隔 the drainage

    • 2.0.18 最大压力判定值 pressure to de

    • 2.0.19 汇合流量 confluent flow   

    • 2.0.20 排水系统立管内最大压力 maximum pr

    • 2.0.21 排水系统立管内最小压力 minimum pr

    • 2.0.22 排水系统内流量-压力变化曲线 change

  • 3 排水测试装置

    • 3.1 排水实验塔

      • 3.1.1 排水实验塔可独立建造,也可与其他建筑物联体或在

      • 3.1.2 排水实验塔排水系统立管模拟高度宜大于50m,每

      • 3.1.3 排水实验塔排水系统模拟层高宜为3.0m。

      • 3.1.4 排水实验塔每层应有观察排水系统内压力变化、水封

      • 3.1.5 排水实验塔应设控制室,控制室应设置测试数据采集

      • 3.1.6 排水实验塔应配备强风遮挡装置。测试过程中,测试

      • 3.1.7 排水实验塔的每层应有供水、排水设施,流量计附近

      • 3.1.8 排水实验塔每层应设置独立的设备配电箱,并宜配有

      • 3.1.9 排水实验塔的数据采集系统应设有抗电磁干扰的装置

      • 3.1.10 排水实验塔应设置便于人员上下及测试设施运输的

      • 3.1.11 排水实验塔每层应设置围护结构,严寒和寒冷地区

      • 3.1.12 排水实验塔每层应设置照明设施,观察部位应设置

    • 3.2 测试管道系统

      • 3.2.1 排水立管、通气立管应垂直安装。立管顶端垂直中心

      • 3.2.2 待测试管道系统应根据所选用的测试方法,或特殊的

      • 3.2.3 每层应设置排水横支管接至排水立管,排水立管底部

      • 3.2.4 各层的排水横支管应能安装1个以上的瞬间流发生器

      • 3.2.5 排出管出口端距排水立管中心线的距离不宜小于8m

      • 3.2.6 各类管材、管件的规格尺寸和连接方式应符合国家现

    • 3.3 测试装置

      • 3.3.1 立管内气压测试仪表应加装压力传感器,且量程不应

      • 3.3.2 除排水层外,每层测压点应设置在与立管中心直线距

      • 3.3.3 定流量法中,流量测试仪表应具备现场实时流量显示

      • 3.3.4 当采用测量筒测定汇合流量时,测量筒的设置应符合

      • 3.3.5 压力传感器和液位计应预留数据输出接口。

      • 3.3.6 立管伸顶通气处风速测试仪表应采用风速计,量程宜

      • 3.3.7 环境温度、湿度等气象数据宜采用便携式气象站进行

      • 3.3.8 测试数据应同步采集、实时记录。

      • 3.3.9 设置在室外的测试仪器均应具备IP65级以上防水

    • 3.4 自动控制系统

      • 3.4.1 实验塔的低位和高位水箱的补水应采用自动控制。

      • 3.4.2 自动控制系统应保证瞬间流发生器排水,各类开关、

      • 3.4.3 总控制室监控系统应实现各测试层的远程控制和显示

      • 3.4.4 数据采集周期和存储周期宜为20ms。

      • 3.4.5 所有数据应在同一时间触发起点开始记录,所采集的

      • 3.4.6 测试时,监控系统宜具备实时显示数值和曲线的功能。

      • 3.4.7 采集控制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自动化仪表工程施

      • 3.4.8 排水实验塔宜设计同步通信装置。

    • 3.5 供水装置

      • 3.5.1 排水实验塔的供水方式,宜采用高位水箱供水。

      • 3.5.2 排水实验塔应采用循环供水系统,顶部宜设置高位水

      • 3.5.3 当采用高位水箱供水时,水箱容积不宜小于6m3。

      • 3.5.4 当采用水泵直接供水时,应设置专用工作泵和稳压供

      • 3.5.5 每层供水管应设有阀门,静水压力大于0.35MP

      • 3.5.6 供水装置的总供水能力不应小于20L/s。

      • 3.5.7 循环集水池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6 模拟排水装置

      • 3.6.1 瞬间流量法应采用模拟虹吸式坐便器洪峰流量特征的

      • 3.6.2 瞬间流发生器宜采用电动执行机构排水,执行机构完

      • 3.6.3 定流量法应采用调节阀和流量计控制排水流量,调节

      • 3.6.4 采用定流量法模拟排水时,应在排水支管上设置将压

  • 4 测试方法

    • 4.1 一般规定

      • 4.1.1 排水能力测试前应进行排水系统气密性试验,气密性

      • 4.1.2 测试用水宜采用常温清水,并应循环使用。

      • 4.1.3 每个系统的压力测试应在同一条件下测3次,测试结

      • 4.1.4 排水楼层可不观察和不采集其排水管内压力值;非排

      • 4.1.5 检测报告应包括排水系统内流量-压力变化曲线、排

    • 4.2 瞬间流量法

      • 4.2.1 被测试排水系统立管应根据被测试排水系统的系统类

      • 4.2.2 测试时,应先测排水系统压力值,后测排水系统汇合

      • 4.2.3 排水系统压力值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4 排水系统汇合流量的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 4.3 定流量法

      • 4.3.1 被测试排水系统立管应根据被测试排水系统的系统类

      • 4.3.2 压力记录装置应具有3Hz的低通滤波功能。

      • 4.3.3 应采用调节阀和流量计控制排水量,闸门宜采用微调

      • 4.3.4 总排水时间不应大于140s。应控制排水流量在测

      • 4.3.5 测试时,应从最高排水楼层开始排水,逐层向下增加

      • 4.3.6 排水位置应在排水横支管始端,注水方式宜采用与横

  • 5 判定标准

    • 5.0.1 排水系统内最大压力判定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5.0.2 当采用定流量法时,应以排水系统内压力达到最大压

  • 附录A 测 量 筒

    • A.0.1 测量筒装置高度(H)与直径(D)之比应大于2,

    • A.0.2 压力传感器的采集周期宜为20ms,应采用平均滤

    • A.0.3 汇合流量应通过测量筒测试得出的压力值,并应按下

  • 附录B 瞬间流发生器

    • B.0.1 瞬间流发生器(图B.0.1)应包括水箱和排水管

    • B.0.2 瞬间流发生器特性测试装置应包括瞬间流发生器和测

  • 附录C 隔断水箱

    • C.0.1 隔断水箱(图C.0.1)的外形尺寸应为600m

  • 附录D 气密性试验

    • D.0.1 在试验管段密封后,应采用法兰、密封垫片对排出管

    • D.0.2 气密性测试时,应以10000Pa±1000Pa

    • D.0.3 气密性测试合格后,应将气密性测试部件卸下,并应

  • 附录E 检测报告

    • E.0.1 定流量法测试时,应按表E.0.1的格式填写测试

    • E.0.2 瞬间流量法测试时,应按表E.0.2的格式填写测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统一住宅生活排水系统立管排水能力测试方法,做到测试装置配置合理,测试方法科学,操作方便且符合实际工况,测试数据可溯源、可比对,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