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

    •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

    •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

    •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地基  ground, foundation

      • 2.1.2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

      •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

      •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

      • 2.1.5 岩体结构面  rock discontinui

      • 2.1.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

      •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

      • 2.1.9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groun

      • 2.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

      • 2.1.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nforce

      • 2.1.13  桩基础  pile foundation

      • 2.1.14  支挡结构  retaining struc

      • 2.1.15  基坑工程  excavation engi

    • 2.2 符号

      •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Ea——主动土压力;

      • 2.2.2  抗力和材料性能     a ——压缩系数;

      • 2.2.3  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   

      • 2.2.4  计算系数     α ¯ ——平均附加应力系

  • 3 基本规定

    • 3.0.1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

    • 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

    • 3.0.3  表3.0.3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

    • 3.0.4  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

    • 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

    • 3.0.6  地基基础设计时,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

    • 3.0.7 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

  • 4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 4.1 岩土的分类

      • 4.1.1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

      • 4.1.2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石,除应确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外,

      • 4.1.3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ƒr

      • 4.1.4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

      • 4.1.5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 4.1.6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

      • 4.1.7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

      • 4.1.8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 1.8分为松散、稍密

      • 4.1.9 黏性土为塑性指数IP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

      • 4.1.10 黏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0分为坚硬、硬

      • 4.1.11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黏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p小于

      • 4.1.12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

      • 4.1.13 红黏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

      • 4.1.14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

      • 4.1.15 膨胀土为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

      • 4.1.16 湿陷性土为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

    • 4.2 工程特性指标

      • 4.2.1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可采用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

      • 4.2.2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

      • 4.2.3 载荷试验应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或深层平板载荷试

      • 4.2.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

      • 4.2.5 土的压缩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

      • 4.2.6 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p1为100kPa,p2为2

  • 5 地基计算

    • 5.1 基础埋置深度

      • 5.1.1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     1

      • 5.1.2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当上层地基的

      • 5.1.3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

      • 5.1.4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

      • 5.1.5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

      • 5.1.6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

      • 5.1.7 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场地冻结深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 5.1.8 季节性冻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宜大于场地冻结深度。

      • 5.1.9 地基土的冻胀类别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

    • 5.2 承载力计算

      • 5.2.1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2.2 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

      • 5.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公

      • 5.2.4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

      • 5.2.5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

      • 5. 2.6 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

      • 5.2.7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符合下列规

      • 5.2.8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

    • 5.3 变形计算

      • 5.3.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 5.3.2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

      • 5.3.3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3.4规定采用

      • 5.3.5 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

      • 5.3.6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s),应

      • 5.3.7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n(图5 3.5),应符合式

      • 5.3.8 当无相邻荷载影响,基础宽度在1m~30m范围内

      • 5.3.9 当存在相邻荷载时,应计算相邻荷载引起的地基变形

      • 5.3.10 当建筑物地下室基础埋置较深时,地基土的回弹变

      • 5.3.11 回弹再压缩变形量计算可采用再加荷的压力小于卸

      • 5.3.12 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

    • 5.4 稳定性计算

      • 5.4.1 地基稳定性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最危险的

      • 5.4.2 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3 建筑物基础存在浮力作用时应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

  • 6 山区地基

    • 6.1 一般规定

      • 6.1.1 山区(包括丘陵地带)地基的设计,应对下列设计条

      • 6.1.2 在山区建设时应对场区作出必要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

      • 6.1.3 山区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应根据使用要求、地形地

      • 6.1.4 山区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和保护天然排水系统和山地

    • 6.2 土岩组合地基

      • 6.2.1 建筑地基(或被沉降缝分隔区段的建筑地基)的主要

      • 6.2.2 当地基中下卧基岩面为单向倾斜、岩面坡度大于10

      • 6.2.3 对于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当石芽间距小于2m

      • 6.2.4 对于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当土层的承载

      • 6.2.5 褥垫可采用炉渣、中砂、粗砂、土夹石等材料,其厚

      • 6.2.6 当建筑物对地基变形要求较高或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

      • 6.2.7 在地基压缩性相差较大的部位,宜结合建筑平面形状

    • 6.3 填土地基

      • 6.3.1 当利用压实填土作为建筑工程的地基持力层时,在平

      • 6.3.2 当利用未经填方设计处理形成的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

      • 6.3.3 拟压实的填土地基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具体要求,

      • 6.3.4 填方工程设计前应具备详细的场地地形、地貌及工程

      • 6.3.5 对含有生活垃圾或有机质废料的填土,未经处理不宜

      • 6.3.6 压实填土的填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7 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λc控制,并应根据结构

      • 6.3.8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量,应采用击实试

      • 6.3.9 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原位测试(

      • 6.3.10 填土地基在进行压实施工时,应注意采取地面排水

      • 6.3.11 位于斜坡上的填土,应验算其稳定性。对由填土而

    • 6.4 滑坡防治

      • 6.4.1 在建设场区内,由于施工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形

      • 6.4.2 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施工影响等因素

      • 6.4.3 滑坡推力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 当

    • 6.5 岩石地基

      • 6.5.1 岩石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5.2 对遇水易软化和膨胀、易崩解的岩石,应采取保护措

    • 6.6 岩溶与土洞

      • 6.6.1 在碳酸盐岩为主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当存在岩溶(溶

      • 6.6.2 岩溶场地可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设计

      • 6.6.3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主体宜避开

      • 6.6.4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且未经处理的场地,不应作为建筑

      • 6.6.5 对于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当符合下

      • 6.6.6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且荷载较小的建筑物,当符

      • 6.6.7 不符合本规范第6.6.5条、第6.6.6条的条

      • 6.6.8 土洞对地基的影响,应按下列规定综合分析与处理:

      • 6.6.9 对地基稳定性有影响的岩溶洞隙,应根据其位置、大

    • 6.7 土质边坡与重力式挡墙

      • 6.7.1 边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边坡设计

      • 6.7.2 在坡体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土质边坡的开挖应符合下

      • 6.7.3 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6. 7.4 重力式挡土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6.7.5 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8 岩石边坡与岩石锚杆挡墙

      • 6.8.1 在岩石边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岩石边坡的开挖坡度

      • 6.8.2 当整体稳定的软质岩边坡高度小于12m,硬质岩边

      • 6.8.3 对单结构面外倾边坡作用在支挡结构上的推力,可根

      • 6.8.4 岩石锚杆挡土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图6.8

      • 6.8.5 岩石锚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

      • 6.8.6 岩石锚杆锚固段的抗拔承载力,应按照本规范附录M

  • 7 软弱地基

    • 7.1 一般规定

      • 7.1.1 当地基压缩层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

      • 7.1.2 勘察时,应查明软弱土层的均匀性、组成、分布范围

      • 7.1.3 设计时,应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对建筑

      • 7.1.4 施工时,应注意对淤泥和淤泥质土基槽底面的保护,

      • 7.1.5 活荷载较大的构筑物或构筑物群(如料仓、油罐等)

    • 7.2 利用与处理

      • 7.2.1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2 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暗沟等,可采用基础梁、换

      • 7.2.3 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地基处理

      • 7.2.4 机械压实包括重锤夯实、强夯、振动压实等方法,可

      • 7.2.5 堆载预压可用于处理较厚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预压

      • 7.2.6 换填垫层(包括加筋垫层)可用于软弱地基的浅层处

      • 7.2.7 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当地

      • 7.2.8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 7.2.9 复合地基基础底面的压力除应满足本规范公式(5.

      • 7.2.10 复合地基的最终变形量可按式(7.2.10)计

      • 7.2.11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Es),

      • 7.2.12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时,复合土层的压缩模量可按下

      • 7.2.13 增强体顶部应设褥垫层。褥垫层可采用中砂、粗砂

    • 7.3 建筑措施

      • 7.3.1 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建筑体型应力求简

      • 7.3.2 当建筑物设置沉降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3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可按表7.3.3选用。

      • 7.3.4 相邻高耸结构或对倾斜要求严格的构筑物的外墙间隔

      • 7.3.5 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

    • 7.4 结构措施

      • 7.4.1 为减少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可采用下列措施:

      • 7.4.2 对于建筑体型复杂、荷载差异较大的框架结构,可采

      • 7.4.3 对于砌体承重结构的房屋,宜采用下列措施增强整体

      • 7.4.4 圈梁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1 在多层房屋

    • 7.5 大面积地面荷载

      • 7.5.1 在建筑范围内有地面荷载的单层工业厂房、露天车间

      • 7.5.2 地面堆载应均衡,并应根据使用要求、堆载特点、结

      • 7.5.3 地面堆载荷载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稳定性要求

      • 7.5.4 厂房和仓库的结构设计,可适当提高柱、墙的抗弯能

      • 7.5.5 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允许调整吊车轨道的单层钢筋混凝

      • 7.5.6 按本规范第7.5.5条设计时,应考虑在使用过程

      • 7.5.7 具有地面荷载的建筑地基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

  • 8 基 础

    • 8.1 无筋扩展基础

      • 8.1.1 无筋扩展基础(图8.1.1)高度应满足下式的要

      • 8.1.2 采用无筋扩展基础的钢筋混凝土柱,其柱脚高度h1

    • 8.2 扩展基础

      • 8.2.1 扩展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2.2 钢筋混凝土柱和剪力墙纵向受力钢筋在基础内的锚固

      • 8.2.3 现浇柱的基础,其插筋的数量、直径以及钢筋种类应

      • 8.2.4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与杯口基础的连接(图8.2.4

      • 8.2.5 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包括双肢柱)与高杯口基础的连

      • 8.2.6 扩展基础的基础底面积。应按本规范第5章有关规定

      • 8.2.7 扩展基础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

      • 8.2.8 柱下独立基础的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 8.2.9 当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

      • 8.2.10 墙下条形基础底板应按本规范公式(8. 2.9

      • 8.2.11 在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当台阶的宽高

      • 8.2.12 基础底板配筋除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率要求外,尚

      • 8.2.13 当柱下独立柱基底面长短边之比ω在大于或等于2

      • 8.2.14 墙下条形基础(图8.2.14)的受弯计算和配

    • 8.3 柱下条形基础

      • 8.3.1 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2.1

      • 8.3.2 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2.6

    • 8.4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

      • 8.4.1 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种类型,其选型应根

      • 8.4.2 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

      • 8.4.3 对四周与土层紧密接触带地下室外墙的整体式筏基和

      • 8.4.4 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有地

      • 8.4.5 采用筏形基础的地下室,钢筋混凝土外墙厚度不应小

      • 8.4.6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 8.4.7 平板式筏基柱下冲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8 平板式筏基内筒下的板厚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 8.4.9 平板式筏基应验算距内筒和柱边缘h0处截面的受剪

      • 8.4.10 平板式筏基受剪承载力应按式(8.4.10)验

      • 8.4.11 梁板式筏基底板应计算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其厚度

      • 8.4.12 梁板式筏基底板受冲切、受剪切承载力计算应符合

      • 8.4.13 地下室底层柱、剪力墙与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梁连接

      • 8.4.14 当地基土比较均匀、地层压缩层范围内无软弱土层

      • 8.4.15 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计算的梁板式筏基,其基础梁

      • 8.4.16 按基底反力直线分布计算的平板式筏基,可按柱下

      • 8.4.17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当地下一层结构顶板作

      • 8.4.18 梁板式筏基基础梁和平板式筏基的顶面应满足底层

      • 8.4.19 筏板与地下室外墙的接缝、地下室外墙沿高度处的

      • 8.4.20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筏形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21 在同一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上建有多幢高层和低层

      • 8.4.22 带裙房的高层建筑下的整体筏形基础,其主楼下筏

      • 8.4.23 采用大面积整体筏形基础时,与主楼连接的外扩地

      • 8.4.24 筏形基础地下室施工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基坑回填

      • 8.4.25 采用筏形基础带地下室的高层和低层建筑、地下室

      • 8.4.26 地下室的抗震等级、构件的截面设计以及抗震构造

    • 8.5 桩基础

      • 8.5.1 本节包括混凝土预制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低桩承台基础

      • 8.5.2 桩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桩基

      • 8.5.3 桩和桩基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5.4 群桩中单桩桩顶竖向力应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 8.5.5 单桩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轴

      • 8.5.6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7 当作用于桩基上的外力主要为水平力或高层建筑承台

      • 8.5.8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水平载荷试验确定

      • 8.5.9 当桩基承受拔力时,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单桩抗

      • 8.5.10 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

      • 8.5.11 按桩身混凝土强度计算桩的承载力时,应按桩的类

      • 8.5.12 非腐蚀环境中的抗拔桩应根据环境类别控制裂缝宽

      • 8.5.13 桩基沉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

      • 8.5.14 嵌岩桩、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对沉降无

      • 8.5.15 计算桩基沉降时,最终沉降量宜按单向压缩分层总

      • 8.5.16 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时,应结合地区经验,

      • 8.5.17 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受冲切、受剪切、受弯承

      • 8.5.18 柱下桩基承台的弯矩可按以下简化计算方法确定:

      • 8.5.19 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

      • 8.5.20 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应分别对柱边和桩边、变阶处

      • 8.5.21 柱下桩基独立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

      • 8.5.22 当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

      • 8.5.23 承台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8.6 岩石锚杆基础

      • 8.6.1 岩石锚杆基础适用于直接建在基岩上的柱基,以及承

      • 8.6.2 锚杆基础中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应按下列公式验

      • 8.6.3 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单根锚杆抗拔承载力特

  • 9 基坑工程

    • 9.1 一般规定

      • 9.1.1 岩、土质场地建(构)筑物的基坑开挖与支护,包括

      • 9.1.2 基坑支护设计应确保岩土开挖、地下结构施工的安全

      • 9.1.3 基坑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护

      • 9.1.4 基坑工程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

      • 9.1.5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1.6 基坑工程设计采用的土的强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7 因支护结构变形、岩土开挖及地下水条件变化引起的

      • 9.1.8 基坑工程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     1 岩土

      • 9.1.9 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基

    • 9.2 基坑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

      • 9.2.1 基坑工程勘察宜在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1倍~2倍

      • 9.2.2 应查明场区水文地质资料及与降水有关的参数,并应

      • 9.2.3 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应进行现场抽水试验,并

      • 9.2.4 严寒地区的大型越冬基坑应评价各土层的冻胀性,并

      • 9.2.5 岩体基坑工程勘察除查明基坑周围的岩层分布、风化

      • 9.2.6 需对基坑工程周边进行环境调查时,调查的范围和内

    • 9.3 土压力与水压力

      • 9.3.1 支护结构的作用效应包括下列各项:     1

      • 9.3.2 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可采用库仑或朗肯土压力理

      • 9.3.3 作用于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对砂性土宜按水

      • 9.3.4 基坑工程采用止水帷幕并插入坑底下部相对不透水层

      • 9.3.5 当按变形控制原则设计支护结构时,作用在支护结构

    • 9.4 设计计算

      • 9.4.1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作用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列

      • 9.4.2 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应满足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及变

      • 9.4.3 桩、墙式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4 根据基坑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及环境保护要求,可按

      • 9.4.5 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宜采用侧向弹性地基反

      • 9.4.6 支护结构应进行稳定验算。稳定验算应符合本规范附

      • 9.4.7 地下水渗流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9.5 支护结构内支撑

      • 9.5.1 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必须采用稳定的结构体系和连接构

      • 9.5.2 支撑结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     1

      • 9.5.3 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

    • 9.6 土层锚杆

      • 9.6.1 土层锚杆锚固段不应设置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土层、不

      • 9.6.2 锚杆杆体材料宜选用钢绞线、螺纹钢筋,当锚杆极限

      • 9.6.3 锚杆布置与锚固体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 9.6.4 锚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锚杆

      • 9.6.5 锚杆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应按下式确定:  A ≥

      • 9.6.6 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La)应按基本试验确定,初

      • 9.6.7 锚杆应在锚固体和外锚头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

      • 9.6.8 锚杆自由段超过潜在的破裂面不应小于1m,自由段

      • 9.6.9 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值

    • 9.7 基坑工程逆作法

      • 9.7.1 逆作法适用于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基坑工

      • 9.7.2 逆作法的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基坑

      • 9.7.3 基坑工程逆作法设计应保证地下结构的侧墙、楼板、

      • 9.7.4 当采用逆作法施工时,可采用支护结构体系与地下结

      • 9.7.5 当地下连续墙同时作为地下室永久结构使用时,地下

      • 9.7.6 主体地下结构的水平构件用作支撑时,其设计应符合

      • 9.7.7 竖向支承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8 岩体基坑工程

      • 9.8.1 岩体基坑包括岩石基坑和土岩组合基坑。基坑工程实

      • 9.8.2 岩体基坑工程设计时应分析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对

      • 9.8.3 在岩石边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可采用放坡开挖方案

      • 9.8.4 对整体稳定的软质岩边坡,开挖时应按本规范第6.

      • 9.8.5 对单结构面外倾边坡作用在支挡结构上的横推力,可

      • 9.8.6 对土岩组合基坑,当采用岩石锚杆挡土结构进行支护

    • 9.9 地下水控制

      • 9.9.1 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应防止基坑开挖过程及使用期间

      • 9.9.2 地下水控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地

      • 9.9.3 基坑降水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基坑

      • 9.9.4 隔水帷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

      • 9.9.5 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统一考虑,

      • 9.9.6 高地下水位地区,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

  • 10 检验与监测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应在设计前进行,平板载荷

      • 10.1.2 验收检验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承载力特

      • 10.1.3 抗拔桩的验收检验应采取工程桩裂缝宽度控制的措

    • 10.2 检 验

      • 10.2.1 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

      • 10.2.2 地基处理的效果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2.3 在压实填土的施工过程中,应分层取样检验土的干

      • 10.2.4 压实系数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灌水法或其他方

      • 10.2.5 预压处理的软弱地基,在预压前后应分别进行原位

      • 10.2.6 强夯地基的处理效果应采用载荷试验结合其他原位

      • 10.2.7 砂石桩、振冲碎石桩的处理效果应采用复合地基载

      • 10.2.8 水泥搅拌桩成桩后可进行轻便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

      • 10.2.9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进行单桩载荷

      • 10.2.10 复合地基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

      • 10.2.11 对打入式桩、静力压桩,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

      • 10.2.12 对混凝土灌注桩,应提供施工过程有关参数,包

      • 10.2.13 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

      • 10.2.14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验和竖

      • 10.2.15 桩身完整性检验宜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验方

      • 10.2.16 竖向承载力检验的方法和数量可根据地基基础设

      • 10.2.17 水平受荷桩和抗拔桩承载力的检验可分别按本规

      • 10.2.18 地下连续墙应提交经确认的有关成墙记录和施工

      • 10.2.19 岩石锚杆完成后应按本规范附录M进行抗拔承载

      • 10.2.20 当检验发现地基处理的效果、桩身或地下连续墙

    • 10.3 监 测

      • 10.3.1 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处理工程,应对地面沉降

      • 10.3.2 基坑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实施动态设计

      • 10.3.3 施工过程中降低地下水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时,应

      • 10.3.4 预应力锚杆施工完成后应对锁定的预应力进行监测

      • 10.3.5 基坑开挖监测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

      • 10.3.6 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记录气象条件、挖方

      • 10.3.7 对挤土桩布桩较密或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时,应

      • 10.3.8 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

      • 10.3.9 需要积累建筑物沉降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 附录A 岩石坚硬程度及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

    • A.0.1 岩石坚硬程度根据现场观察进行定性划分应符合表A

    • A.0.2 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宜按表A.0.2的规定。 表

  • 附录B 碎石土野外鉴别

    • 表B.0.1 碎石土密实度野外鉴别方法 密实度 骨架颗粒含

  • 附录C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 C.0.1 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

    • C.0.2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应

    • C.0.3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

    • C.0.4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min、10min、10

    • C. 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 C.0.6 当满足第C.0.5条前三款的情况之一时,其对应

    • C. 0.7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C.0.8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各试验实

  • 附录D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要点

    • D.0.1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

    • D.0.2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刚

    • D.0.3 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

    • D.0.4 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min、10

    • D.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 D.0.6 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D.0.7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

  • 附录E 抗剪强度指标C、Φ标准值

    • E.0.1 内摩擦角标准值φk,黏聚力标准值ck,可按下列

  • 附录F 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

  • 附录G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及建筑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

    • G.0.1 地基土的冻胀性分类,可按表G.0.1分为不冻胀

    • G.0.2 建筑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hmax(m)

  • 附录H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要点

    • H.0.1 本附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石地基作

    • H.0.2 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

    • H.0.3 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应在加压前,每隔10

    • H.0.4 加载应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

    • H.0.5 加载时,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

    • H.0.6 沉降量测读应在加载后立即进行,以后每10min

    • H.0.7 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可视为达

    • H.0.8 加载过程中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 H.0.9 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

    • H.0.10 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附录J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要点

    • J.0.1 试料可用钻孔的岩芯或坑、槽探中采取的岩块。

    • J.0.2 岩样尺寸一般为ф50mm×100mm,数量不应

    • J.0.3 在压力机上以每秒500kPa~800kPa的加

    • J.0.4 根据参加统计的一组试样的试验值计算其平均值、标

  • 附录K 附加应力系数Α、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

    • K.0.1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角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

    • K.0.2 矩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系数α

    • K.0.3 圆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点的附加应力系数α、

    • K.0.4 圆形面积上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边点的附加应力系

  • 附录L 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系数KA

    • L.0.1 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其主动压力系数应按下列公

    • L. 0.2 对于高度小于或等于5m的挡土墙,当填土质量满

    • L.0.3 按图L. 0.2查主动土压力系数时,图中土类的

  • 附录M 岩石锚杆抗拔试验要点

    • M.0.1 在同一场地同一岩层中的锚杆,试验数不得少于总锚

    • M.0.2 试验采用分级加载,荷载分级不得少于8级。试验的

    • M.0.3 每级荷载施加完毕后,应立即测读位移量。以后每间

    • M.0.4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锚杆的上拔试验:

    • M.0.5 符合上述终止条件的前一级上拔荷载,即为该锚杆的

    • M.0.6 参加统计的试验锚杆,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 M.0.7 将锚杆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锚杆抗拔承载力

    • M.0.8 锚杆钻孔时,应利用钻孔取出的岩芯加工成标准试件

    • M.0.9 试验结束后,必须对锚杆试验现场的破坏情况进行详

  • 附录N 大面积地面荷载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

    • N.0.1 由地面荷载引起柱基内侧边缘中点的地基附加沉降计

    • N.0.2 参与计算的地面荷载包括地面堆载和基础完工后的新

    • N.0.3 当荷载范围横向宽度超过5倍基础宽度时,按5倍基

    • N.0.4 换算时,将柱基两侧地面荷载按每段为0.5倍基础

  • 附录P 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

    • P.0.1 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um以及冲切临界截面对其重心

  • 附录Q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 Q.0.1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按慢速维持荷载

    • Q.0.2 加载反力装置宜采用锚桩,当采用堆载时应符合下列

    • Q.0.3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

    • Q.0.4 开始试验的时间:预制桩在砂土中入土7d后。黏性

    • Q.0.5 加荷分级不应小于8级,每级加载量宜为预估极限荷

    • Q.0.6 测读桩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每第5mi

    • Q.0.7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连续两次在每小时内

    • Q.0.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当

    • Q.0.9 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

    • Q.0.10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 Q.0.11 将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竖

  • 附录R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 R.0.1 桩基础最终沉降量的计算采用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

    • R.0.2 采用实体深基础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时,采用单向

    • R.0.3 本规范公式(5.3.5)中附加压力计算,应为桩

    • R.0.4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方法进行桩基础沉降计算时,应

    • R.0.5 采用明德林应力公式计算桩基础最终沉降量时,相应

  • 附录S 单桩水平载荷试验要点

    • S.0.1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宜采用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当

    • S.0.2 施加水平作用力的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承台底面标高

    • S.0.3 采用千斤顶顶推或采用牵引法施加水平力。力作用点

    • S.0.4 桩的水平位移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测量

    • S.0.5 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应设置在试桩及反力结构影响范

    • S.0.6 采用顶推法时,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净距不宜小于3

    • S.0.7 多循环加载时,荷载分级宜取设计或预估极限水平承

    • S.0.8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

    • S.0.9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 S.0.10 单桩水平极限荷载Hu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 S.0.11 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以下方法综合确定:

    • S.0.12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隔时间应符合本规范第Q.

  • 附录T 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要点

    • T.0.1 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

    • T.0.2 试桩应符合实际工作条件并满足下列规定:    

    • T.0.3 试验设备装置主要由加载装置与量测装置组成,如图

    • T.0.4 加载量不宜少于预估的或设计要求的单桩抗拔极限承

    • T.0.5 抗拔静载试验除对试桩的上拔变形量进行观测外,还

    • T.0.6 每级加载后,在第5min、10min、15mi

    • T.0.7 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上拔变形量连续两次在每小

    • T.0.8 每级卸载值为加载值的两倍。卸载后间隔15min

    • T.0.9 在试验过程中,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 T.0.10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T.0.11 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以下方法确定:

    • T.0.12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时间间隔,应符合本规范第Q

  • 附录U 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

    • U.0.1 对于阶梯形承台应分别在变阶处(A1-A1,B1

    • U.0.2 对于锥形承台应对A-A及B-B两个截面进行受剪

  • 附录V 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 V.0.1 桩、墙式支护结构应按表V.0.1的规定进行抗倾

    • V.0.2 当坡体内有地下水渗流作用时,稳定分析时应进行坡

  • 附录W 基坑抗渗流稳定性计算

    • W.0.1 当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处有承压水层时,

    • W.0.2 当基坑内外存在水头差时,粉土和砂土应进行抗渗流

  • 附录Y 土层锚杆试验要点

    • Y.0.1 土层锚杆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

    • Y.0.2 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

    • Y.0.3 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方可进行

    • Y.0.4 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载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Y.0.5 锚杆试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视为破坏,应终止

    • Y.0.6 试验完成后,应根据试验数据绘制荷载-位移(Q-

    • Y.0.7 单根锚杆的极限承载力取破坏荷载前一级的荷载量;

    • Y.0.8 锚杆试验数量不得少于3根。参与统计的试验锚杆,

    • Y.0.9 将锚杆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即为锚杆抗拔承

    • Y.0.10 锚杆验收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