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4 总则

    • 4.1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目的

    • 4.2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等级

      • 4.2.1  国家重力控制网由国家重力基本网和一等网以及二

      • 4.2.2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包括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

      • 4.2.3  国家级重力仪标定基线是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组成

      • 4.2.4  根据需要,在基本点、一等点所在城市内可设立引

    • 4.3 国家重力控制测量的精度

      • 4.3.1  基准点绝对重力值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5×10

      • 4.3.2  各等级重力控制点相对重力测量的段差联测中误差

      • 4.3.3  国家重力基本网平差后的重力点重力值的平均中误

      • 4.3.4  短基线联测段差的平均值中误差不应超过5×10

    • 4.4 国家重力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技术要求

      • 4.4.1  国家重力基准网由一定数量、合理分布的基准点组

      • 4.4.2  国家重力控制网按逐级控制原则布设,基本网和一

      • 4.4.3  国家重力控制网由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持建立

      • 4.4.4  长基线应基本控制全国范围内重力差,大致沿南北

      • 4.4.5  国家重力基本网应10年更新一次,每次更新执行

    • 4.5 重力控制点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 5 国家重力控制点的建立

    • 5.1 基准点的建立

      • 5.1.1  基准点的点位要求     基准点的点位应满足

      • 5.1.2  基准点观测室要求     基准点应专门建立观

      • 5.1.3  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     标石规格及埋设应

      • 5.1.4  点之记填写及资料收集内容     填写点之记

    • 5.2 基本点和一等点及引点的建立

      • 5.2.1  点位要求     点位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

      • 5.2.2  埋石要求     选用埋石的标石应满足下列要

      • 5.2.3  点之记绘制     选埋工作结束后应填写和绘

    • 5.3 短基线的建立

    • 5.4 上交选埋资料内容

  • 6 绝对重力测量

    • 6.1 绝对重力仪的选用与要求

    • 6.2 绝对重力仪使用要求

      • 6.2.1  在使用仪器前应认真阅读仪器说明书或使用手册,

      • 6.2.2  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规程操作绝对重力仪。

      • 6.2.3  绝对重力仪的操作必须由专人负责。

    • 6.3 绝对重力仪的调整和检验

    • 6.4 观测纲要

      • 6.4.1  基准点的测量要求     基准点的测量应满足

      • 6.4.2  重力仪的调整与改正     测量过程中,应根

      • 6.4.3  绝对重力观测工作结束     获得足够数量观

      • 6.4.4  激光器和时间频率标定     整个测量任务完

    • 6.5 观测值处理与精度评定

      • 6.5.1  对每次下落解算求得的原始观测重力值gr加入固

      • 6.5.2  组平均值(每组观测重力值的平均值)计算及精度

      • 6.5.3  总平均值计算及精度估算,公式如下: (5)

    • 6.6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

      • 6.6.1  技术要求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满足下

      • 6.6.2  观测纲要     重力垂直梯度的测定应包括:

      • 6.6.3  垂直梯度计算     计算重力垂直梯度的公式

    • 6.7 成果整理与技术总结

      • 6.7.1  成果整理     绝对重力测量完成后,应对测

      • 6.7.2  技术总结     绝对重力测量完成后,应对工

    • 6.8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

  • 7 相对重力测量

    • 7.1 仪器的选用与要求

    • 7.2 仪器的检验与调整

      • 7.2.1  为确保重力仪的最佳工作状态,作业前及作业中每

      • 7.2.2  检验与调整内容(以LCR-G型仪器为例)  

    • 7.3 仪器的性能试验

      • 7.3.1  静态试验     静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 7.3.2  动态试验     动态试验的内容包括:   

      • 7.3.3  多台仪器一致性的试验     多台仪器一致性

      • 7.3.4  仪器使用     当仪器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和

    • 7.4 重力仪比例因子的标定

    • 7.5 观测纲要

      • 7.5.1  相对重力联测技术规定     相对重力测量应

      • 7.5.2  测站观测程序     测站的观测程序包括:

      • 7.5.3  观测要求及注意事项     测站观测应满足的

    • 7.6 观测记录

      • 7.6.1  记录方式     相对重力联测的观测记录采用

      • 7.6.2  观测手簿记录规定     观测手簿记录应满足

      • 7.6.3  电子记簿记录规定     电子记簿记录应满足

    • 7.7 测线计算

      • 7.7.1  根据仪器厂家提供的格值表,将仪器的读数转换为

      • 7.7.2  计算固体潮、气压和仪器高等三项改正,其计算公

      • 7.7.3  计算经上述三项改正的初步观测值,计算公式如下

      • 7.7.4  计算经零漂改正的最后观测值,计算公式如下:

      • 7.7.5  根据相邻两点的最后观测值以及相应仪器的比例因

    • 7.8 精度评定和补测要求

      • 7.8.1  同一测段的各台仪器段差取平均,求得该测段的段

      • 7.8.2  计算各测段的段差联测中误差和闭合环(或附合路

      • 7.8.3  当合格成果数不够规定数量时应补测;段差联测中

      • 7.8.4  当闭合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并重测有关测段。

    • 7.9 上交成果资料

  • 8 平面坐标、高程测定

    • 8.1  各等级重力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1

    • 8.2  各等级重力点的平面坐标可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或其他方

    • 8.3  各等级重力点的高程可采用常规方法或卫星定位结果与

  • 9 测量成果与上交资料

    • 9.1 资料整理

      • 9.1.1  重力控制网成果资料可按选点、埋石、平面坐标测

      • 9.1.2  外业测量的各种手簿(含电子记簿)、检验资料、

      • 9.1.3  施测单位对各年度的外业成果和检验报告按资料管

    • 9.2 上交资料

  • 10 数据处理

    • 10.1 外业资料的汇总与整理

      • 10.1.1  外业资料包括施测单位名称、各类观测资料的数

      • 10.1.2  重力点点位数据按统一的编号规定生成点位数据

      • 10.1.3  全部绝对重力观测原始数据应按点号顺序和观测

      • 10.1.4  相对重力观测数据按测线顺序生成相对重力观测

    • 10.2 数据预处理

      • 10.2.1  数据预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外业观测数据的

      • 10.2.2  对相对重力测量每个测线的观测数据重新进行测

      • 10.2.3  内业计算结果与外业计算结果不一致或成果超限

      • 10.2.4  将符合平差计算要求的绝对观测值和相对观测的

    • 10.3 平差数学模型

      • 10.3.1  绝对重力观测值误差方程     基准点绝对

      • 10.3.2  相对重力观测值误差方程     每台仪器在

      • 10.3.3  权的确定     绝对重力观测值与相对重力

      • 10.3.4  法方程组成及解算     误差方程为: (

      • 10.3.5  统计检验与精度评定     统计检验与精度

    • 10.4 上交平差成果

  • 11 成果检查验收

  • 附录A

    • A.1 基准点标石

      • A.1.1  基准点标石剖面图

      • A.1.2  重力基准点标石平面图     说明:    

    • A.2 基本点和引点标石

      • A.2.1  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剖面图

      • A.2.2  重力基本点及引点标石平面图     说明:墩

    • A.3 重力点标志

      • A.3.1  重力点标志尺寸规格

      • A.3.2  重力点标志顶面字样     说明:    

  • 附录B

  • 附录C

    • C.1 固体潮改正

    • C.2 气压改正

    • C.3 极移改正

    • C.4 仪器高改正

    • C.5 仪器读数的格值转换

    • C.6 重力仪零漂率

    • C.7 零漂改正

    • C.8 相对联测段差

    • C.9 相对联测精度估算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F.1 测定方法一

    • F.2 测定方法二

    • F.3 调整方法

  • 附录G

    • G.1 对仪器的光学位移灵敏度或电子灵敏度进行了检验和调整后,应确定正确读数线,即进行纵水准器的检验。

    • G.2 检验方法一

    • G.3 检验方法二

  •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 附录K

  • 附录L

  • 附录M

    • M.1 重力联测(电子读数)

    • M.2 重力联测(光学读数)

    • M.3 电子读数灵敏度测定

    • M.4 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一)

    • M.5 光学读数灵敏度测定(方法二)

    • M.6 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一)

    • M.7 水准器检验(光学读数)(方法二)

    • M.8 水准器检验(电子归零测微轮读数)

    • M.9 水准器检验(电子读数法)

    • M.10 电子读数线性度、光学位移线性度的检验

收藏 相似条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点(网)的布设原则、施测方法、测量精度、数据处理、质量管理、成果资料上交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国家重力控制网,施测基准点、基本点、一等点及相应的引点和二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