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提高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技术水平,促进技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设计。

    • 1.0.3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设计应从技术方案、材料选

    • 1.0.4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竖井 shaft     为采矿活动而开凿的铅

      • 2.1.2 斜井 incline/slope     为采

      • 2.1.3 斜坡道 ramp/decline     通行

      • 2.1.4 井颈 collar     稳定基岩层以上至地

      • 2.1.5 井壁 lining     在井筒围岩表面构筑

      • 2.1.6 罐道 guide     竖井提升容器运行的导

      • 2.1.7 楔形罐道 wedged guide     提

      • 2.1.8 罐道梁 guide girder     固定

      • 2.1.9 竖向附加力 vertical addition

      • 2.1.10 主排水泵房 main pump chambe

    • 2.2 符 号

  • 3 基本规定

    • 3.1 基础资料

      • 3.1.1 井巷工程应根据矿区地质变化规律和生产工艺要求进

      • 3.1.2 竖井、斜井施工图设计应有工程地质勘察钻孔资料,

      • 3.1.3 竖井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及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3.1.4 斜井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布置及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3.1.5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3.1.6 工程地质勘察钻孔应提供下列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

    • 3.2 岩石力学工作

      • 3.2.1 井巷工程存在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开展岩石力学工作

      • 3.2.2 在各设计阶段中,岩石力学的工作深度应符合下列规

      • 3.2.3 井巷工程岩体分类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

      • 3.2.4 井巷工程设计所需的岩石基本参数,应有抗压、抗拉

      • 3.2.5 地质构造调查应为井巷工程设计提供优势节理组合及

      • 3.2.6 测量原岩应力时,原岩应力量测地点应布置在该工程

      • 3.2.7 大硐室的稳定性宜采用数值分析法模拟。在计算中应

      • 3.2.8 重要工程的复杂特殊地段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

    • 3.3 井巷工程布置与支护原则

      • 3.3.1 主要井巷工程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2 井口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具

      • 3.3.3 主要巷道、重要硐室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4 井巷工程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3.5 井巷工程支护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6 竖井位于冲积层厚度大、有可能产生沉降的地层中时

      • 3.3.7 竖井井筒支护形式应根据井筒穿过地层的工程地质和

      • 3.3.8 在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竖井、斜井、斜

  • 4 竖 井

    • 4.1 一般规定

      • 4.1.1 主、副井之间布置破碎系统时,两井之间距离不应小

      • 4.1.2 井筒断面为圆形时,净直径宜按0.5m进级;当井

      • 4.1.3 竖井设计,应标出竖井中心坐标及井口地面标高、提

      • 4.1.4 箕斗井不应兼作进风井。混合井作进风井时,应采取

      • 4.1.5 当竖井处于冲积层、流砂层厚度较大,且含水丰富的

      • 4.1.6 提升竖井在井底进出车水平或装载水平以下、井上进

      • 4.1.7 装备一套罐笼提升、有人员上下的竖井,应设置梯子

      • 4.1.8 无隔离设施的混合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非金

      • 4.1.9 竖井井筒装备构件均应进行防腐处理或采用耐腐蚀材

    • 4.2 断面设计

      • 4.2.1 断面设计应根据提升容器种类、数量、最大外形尺寸

      • 4.2.2 竖井提升容器之间以及提升容器与井壁或罐道梁之间

      • 4.2.3 井筒存在变形可能时,容器与井壁和井梁之间的间隙

      • 4.2.4 竖井深度、提升终端荷载、提升速度大的井筒,采用

      • 4.2.5 专用风井的风速不应大于15m/s。兼作通风的竖

    • 4.3 井筒装备

      • 4.3.1 刚性罐道可选用方形冷弯空心型钢罐道、玻璃钢复合

      • 4.3.2 采用钢丝绳罐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3.3 罐道接头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型钢

      • 4.3.4 罐道梁可采用工字钢、槽钢、H型钢等,设计应符合

      • 4.3.5 井壁为竖向可压缩结构时,井筒内竖向安装的罐道、

      • 4.3.6 井筒中钢梁不宜设接头;管路支承大梁、楔形罐道挡

      • 4.3.7 梯子间设计及管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4.3.8 井筒中各种钢梁与井壁的连接宜采用锚杆托架(板)

    • 4.4 马头门

      • 4.4.1 马头门高度应根据用途、提升容器、上下材料长度、

      • 4.4.2 马头门宽度应满足井口机械化、大件设备下放运输、

      • 4.4.3 设有井口机械化时,马头门延长段的长度应适应机械

      • 4.4.4 盲竖井提升容器安装水平的马头门,高度和宽度应满

      • 4.4.5 马头门处应设安全门、栅栏、信号硐室。

      • 4.4.6 双侧马头门在井筒旁应设人行绕道,其宽度不应小于

    • 4.5 井颈与井筒支护

      • 4.5.1 井颈的厚度应根据地层情况,凿井方法,井口附近的

      • 4.5.2 井塔基础直接作用于井颈上时,基础下的井颈可视为

      • 4.5.3 井颈的最小深度应根据表土层厚度、井颈内各种装置

      • 4.5.4 井颈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井颈上开孔边

      • 4.5.5 井筒宜采用整体浇筑混凝土支护。当井筒涌水量小于

      • 4.5.6 井筒支护厚度应根据围岩条件、井筒直径和深度、支

      • 4.5.7 基岩段井筒混凝土井壁厚度,当井深小于600m时

      • 4.5.8 采用冻结法凿井,井筒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 4.6 井筒底部结构与井底水窝

      • 4.6.1 井筒底部结构深度应根据井筒用途、提升设备、提升

      • 4.6.2 竖井井底应设置1%斜度的整体式楔形罐道,其位置

      • 4.6.3 楔形罐道的下端应设置底座梁,其截面应经计算选取。

      • 4.6.4 井筒下部托罐梁应设在楔形罐道底座梁的下部,可与

      • 4.6.5 提升容器有平衡尾绳时,应在托罐梁下设木挡梁或金

      • 4.6.6 井底应设排水设施;当有井底清理巷道时,可将水泵

      • 4.6.7 井底围岩不稳定时,井底水窝底部宜用混凝土浇筑成

      • 4.6.8 箕斗井的积水宜在井底粉矿回收水平设置水仓及沉淀

    • 4.7 箕斗矿仓、装矿硐室及粉矿回收

      • 4.7.1 箕斗矿仓有效容积宜按4h提升量计算,当矿仓高度

      • 4.7.2 矿仓与井筒间应留有不小于8m的安全岩柱。矿仓内

      • 4.7.3 装矿硐室的尺寸应按箕斗装载设备及其安装、检修、

      • 4.7.4 装矿硐室与井筒之间应设安全隔离网,且应在隔网顶

      • 4.7.5 粉矿应及时清理。粉矿仓的容积不宜小于7d正常提

      • 4.7.6 混合井或其他有人行格的井筒,其粉矿仓与提升间、

    • 4.8 盲竖井

      • 4.8.1 天轮平台板可按等效均布荷载计算。天轮平台板可用

      • 4.8.2 提升机落地式布置时,天轮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4.8.3 天轮硐室断面形状可为拱形或矩形,其平面尺寸应满

      • 4.8.4 盲竖井头部应设置防过卷设施及挡罐梁。盲竖井的最

      • 4.8.5 上部挡罐梁位置应使下放端容器先落在井下挡罐梁上

      • 4.8.6 上部楔形罐道的总长度和过卷高度应相同,楔形罐道

      • 4.8.7 塔式布置的多绳提升机硐室应有与阶段平巷相通的大

      • 4.8.8 塔式多绳提升机硐室的提升机层、导向轮层、罐道绳

      • 4.8.9 塔式多绳提升机硐室的提升机层应设置提升最大件的

      • 4.8.10 落地提升机绳道底板倾角应与卷筒下部钢绳出绳仰

      • 4.8.11 提升机硐室的布置应满足机械、电气设备安装、运

      • 4.8.12 提升机硐室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碹或喷锚网联合支

      • 4.8.13 提升机硐室地面宜高出邻近运输巷道底板0.3m

      • 4.8.14 提升机硐室通道应设置向外开启的铁栅栏门,在有

      • 4.8.15 与提升机配套的配电硐室应靠近提升机硐室布置,

    • 4.9 风 井

      • 4.9.1 风井作为安全出口时应设梯子间;井深超过300m

      • 4.9.2 装有扇风机的风井井口应封闭。

      • 4.9.3 在有风道的情况下,风道与风井连接处应做成圆弧形

      • 4.9.4 风井井底与井底巷道连接时宜做成圆弧形,其曲线半

      • 4.9.5 专作风井的井底可不留井底水窝;需延深的风井井底

      • 4.9.6 风井安全出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9.7 通风机直接设置在风井口上时,其风机基础梁可坐于

    • 4.10 电梯井、设备井及管缆井

      • 4.10.1 电梯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梯

      • 4.10.2 设备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备

      • 4.10.3 管缆井内应设人行梯子间。管缆井的断面布置应满

    • 4.11 竖井延深

      • 4.11.1 竖井延深工程设计应根据矿山竖井工程地质条件和

      • 4.11.2 竖井延深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11.3 竖井延深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利

    • 4.12 井筒装备防腐蚀

      • 4.12.1 竖井井筒装备应根据环境条件、服务年限等设计防

      • 4.12.2 井筒梯子间宜选用耐腐蚀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制作,

      • 4.12.3 金属构件防腐前应先进行表面预处理,表面预处理

      • 4.12.4 采用金属镀层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12.5 采用涂料防护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12.6 采用复合涂层防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4.12.7 木构件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腐

  • 5 斜 井

    • 5.1 一般规定

      • 5.1.1 斜井倾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箕斗、台

      • 5.1.2 斜井安全间隙不应小于表5.1.2的规定。 表5

      • 5.1.3 斜井为人员上、下的主要通道,且其倾角小于30°

      • 5.1.4 行人的运输斜井应设置人行道,人行道应符合下列规

      • 5.1.5 作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当倾角大于45°时,应

      • 5.1.6 井口为平车场的矿车组提升斜井,应在井口车场设置

      • 5.1.7 在带式输送机斜井内,带式输送机的一侧宜设置检修

      • 5.1.8 斜井道床形式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1.9 当斜井倾角大于10°时,应对轨道采取防滑措施。

      • 5.1.10 斜井水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服

      • 5.1.11 斜井内管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1.12 斜井井筒兼作矿井主要进、回风通道时,其断面应

      • 5.1.13 井筒断面应根据运输设备的类型、下井设备外形最

      • 5.1.14 井筒断面形状及支护方式应根据井筒穿过的围岩性

      • 5.1.15 井筒断面形状可选用三心拱形、半圆拱形、圆弧拱

      • 5.1.16 井颈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斜井

      • 5.1.17 井颈长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

      • 5.1.18 井颈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颈应

    • 5.2 有轨运输斜井

      • 5.2.1 矿车组斜井与阶段连接形式及其适用条件应符合表5

      • 5.2.2 甩车道车场存车线长度应根据阶段平巷的运输方式确

      • 5.2.3 甩车道的提升牵引角不宜大于10°。主要提升斜井

      • 5.2.4 在箕斗装矿点范围内的斜井应采用混凝土底板。

      • 5.2.5 箕斗斜井装矿硐室的结构尺寸应根据装矿闸门的类型

      • 5.2.6 箕斗斜井贮矿仓的最小容积应为箕斗1h~1.5h

      • 5.2.7 箕斗斜井贮矿仓宜布置在岩层稳定地段,其倾角应大

      • 5.2.8 箕斗斜井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水仓及粉矿回收设施。

      • 5.2.9 盲箕斗斜井卸矿硐室内应设置人行道及安全出口,人

      • 5.2.10 在矿车组斜井中,信号硐室宜设在井底车场起坡点

      • 5.2.11 信号硐室的净宽不应小于1.5m,净高不应小于

      • 5.2.12 躲避硐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矿

      • 5.2.13 采用人车运送人员的斜井,应在井口或井底乘车场

      • 5.2.14 采用斜井人车运送人员的井筒,乘车场设置应符合

    • 5.3 胶带斜井

      • 5.3.1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硐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2 带式输送机斜井的配电硐室应靠近驱动装置硐室,并

      • 5.3.3 带式输送机拉紧装置硐室尺寸应根据拉紧装置布置和

      • 5.3.4 带式输送机斜井的卸矿硐室尺寸应根据装载机架、矿

      • 5.3.5 带式输送机斜井的装矿硐室尺寸应根据给(放)矿机

      • 5.3.6 带式输送机重锤拉紧硐室高度应根据重锤行程和上部

      • 5.3.7 带式输送机盲斜井的胶带硫化装置硐室宜设在驱动装

      • 5.3.8 带式输送机转载硐室的尺寸应根据其布置尺寸确定。

      • 5.3.9 带式输送机提升运输的井筒宜设机架基础,应用C1

      • 5.3.10 带式输送机斜井内应设消防设施。

    • 5.4 其他用途斜井

      • 5.4.1 在管道斜井内,应设置人行道、管道材料运输道及照

      • 5.4.2 充填斜井内设置的充填管和冲洗管,不应与电力缆线

  • 6 斜坡道

    • 6.1 斜坡道位置选择

      • 6.1.1 斜坡道的位置应根据矿体赋存条件、工程地质特征和

      • 6.1.2 寒冷冰冻、积雪地区,进风的斜坡道口应设置空气预

    • 6.2 斜坡道线路

      • 6.2.1 斜坡道的线路应根据运输要求和运输量、运输设备的

      • 6.2.2 斜坡道形式宜采用直线式或折返式。

      • 6.2.3 斜坡道的曲线段、连接处及安设风门处,应设指示标

      • 6.2.4 斜坡道每隔300m~400m应设纵坡不大于3%

      • 6.2.5 斜坡道的平面交叉宜设纵坡不大于2%的平缓路段,

      • 6.2.6 立体交叉布置的斜坡道线路宜大角度相交,上、下斜

    • 6.3 坡 度

      • 6.3.1 斜坡道的坡度应根据坑内无轨设备的技术性能,斜坡

      • 6.3.2 斜坡道平曲线段的外侧超高应使横向坡度控制在2%

      • 6.3.3 斜坡道的平曲线段的坡度不宜大于10%。

    • 6.4 断 面

      • 6.4.1 斜坡道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无

      • 6.4.2 斜坡道曲线段的加宽值应根据运行设备的转弯半径、

      • 6.4.3 错车道的长度、宽度(图6.4.3-1和图6.4

    • 6.5 平曲线和竖曲线

      • 6.5.1 斜坡道的平曲线半径应根据运输设备的技术性能和运

      • 6.5.2 斜坡道的竖曲线半径宜采用20m~25m;当斜坡

    • 6.6 其 他

      • 6.6.1 斜坡道的路基和路面,应根据斜坡道的用途、服务年

      • 6.6.2 斜坡道两侧或单侧应设置排水沟或顺水槽。

  • 7 平巷与平硐

    • 7.1 一般规定

      • 7.1.1 平巷和平硐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表7.1.1的规定

      • 7.1.2 人行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人行道

      • 7.1.3 矿用轨枕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轨枕。

      • 7.1.4 矿用道床应采用道碴道床或整体道床。主溜井装矿硐

      • 7.1.5 道碴道床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永久性路

    • 7.2 断面设计

      • 7.2.1 平巷宽度及高度应根据运输设备及通过大件的尺寸,

      • 7.2.2 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表7.2.2的规定。 表7.

      • 7.2.3 平巷弯道加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轨

      • 7.2.4 平巷高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

      • 7.2.5 巷道断面形状可按表7.2.5选择。 表7.2.

      • 7.2.6 拱形巷道拱高和墙高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7 平巷底板至轨面高度经计算后应以10mm为进级。

      • 7.2.8 管缆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3.3.1条和第13.

    • 7.3 支 护

      • 7.3.1 巷道支护应依据岩体基本质量级别、服务年限等因素

      • 7.3.2 当采用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时,直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 7.3.3 当巷道采用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块等整体式支护时,

      • 7.3.4 当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支架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

      • 7.3.5 支护材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本规范第3.3.5条的

    • 7.4 硐口及硐门

      • 7.4.1 硐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平硐口

      • 7.4.2 硐门的端墙、翼墙宜按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 7.4.3 硐门的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硐门的

    • 7.5 水 沟

      • 7.5.1 水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沟的位

      • 7.5.2 水沟坡度应和巷道一致,不宜小于3‰,在井底车场

      • 7.5.3 水沟断面形状宜采用梯形。断面尺寸应根据流量、坡

      • 7.5.4 水沟盖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其厚度不应小于

    • 7.6 平巷交岔点

      • 7.6.1 有轨运输巷道交分点平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 7.6.2 交岔点墙高应根据巷道宽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并应符

      • 7.6.3 当采用混凝土支护时,其厚度宜按交岔点断面最宽处

    • 7.7 有轨运输井底车场

      • 7.7.1 井底车场形式应根据矿山井筒类型、矿井生产能力、

      • 7.7.2 车场线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箕斗

      • 7.7.3 井底车场弯道最小曲线半径的选取应符合本规范第7

      • 7.7.4 线路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井底

      • 7.7.5 井底车场巷道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 溜井、溜槽与装卸矿硐室

    • 8.1 溜井、溜槽

      • 8.1.1 溜井、溜槽的结构应避免断面突变,溜井宜选用单段

      • 8.1.2 溜井断面形状的选择,直溜井宜选用圆形,斜溜井宜

      • 8.1.3 溜井、溜槽断面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4 溜槽底板坡度,在贮矿段宜为55°~75°,非贮

      • 8.1.5 斜溜井坡度的选择,在贮矿段应大于矿(岩)石的流

      • 8.1.6 溜口宽度不应小于矿石最大块度的2.5倍。溜口高

      • 8.1.7 溜门底板倾角应为45°~50°,顶板倾角应大于

      • 8.1.8 对于小型矿车,双溜口中心距离应为矿车长度的整数

      • 8.1.9 溜井井口、溜井井筒穿过不良地层段、矿流冲击点、

      • 8.1.10 溜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加固类型和加固材料。当

    • 8.2 卸矿硐室

      • 8.2.1 侧卸式、翻转式矿车卸载站卸矿口应设有格筛,其两

      • 8.2.2 卸矿口应加固,卸矿口尺寸和形式应与卸矿方式相适

      • 8.2.3 翻车机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

      • 8.2.4 曲轨卸矿硐室宜采用矿槽式卸矿口,卸矿槽长度应大

      • 8.2.5 底卸式矿车卸矿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6 底侧卸式矿车卸矿硐室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

    • 8.3 装矿硐室

      • 8.3.1 装矿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硐室

      • 8.3.2 装矿硐室的装矿设备与车辆相关尺寸可按表8.3.

      • 8.3.3 硐室额墙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宜小于0.

      • 8.3.4 两个相邻装矿硐室之间的岩柱宽度应根据围岩稳定程

    • 8.4 溜井安全设施

      • 8.4.1 溜井井口格筛应采用倾斜布置,采用侧卸式矿车或翻

      • 8.4.2 主溜井的装矿硐室及翻车机卸矿硐室应设操作硐室或

      • 8.4.3 当采用无轨运输时,在溜井或溜槽上口应设置挡车装

      • 8.4.4 溜井井口和溜槽口上部及两侧应设防排水设施。

  • 9 地下破碎系统

    • 9.1 一般规定

      • 9.1.1 地下破碎系统应包括主溜井、上下部贮矿仓、破碎硐

      • 9.1.2 地下破碎系统应设有单独的通风除尘系统。

      • 9.1.3 破碎硐室应设2个出口。

      • 9.1.4 破碎硐室至卸矿水平和下部矿石转运水平应设有人行

      • 9.1.5 破碎系统硐室宜采用整体混凝土或喷锚(网)支护,

    • 9.2 破碎系统平面及竖向布置

      • 9.2.1 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主

      • 9.2.2 平面尺寸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破碎

      • 9.2.3 地下破碎系统竖向布置总高度应根据上部矿仓、下部

      • 9.2.4 上部矿仓的容积不应小于2列车的矿石量和1h破碎

    • 9.3 破碎系统硐室

      • 9.3.1 破碎硐室内应设置起重设施,并应设置检修场地。

      • 9.3.2 破碎硐室长度、宽度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9.3.3 破碎硐室吊车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3.4 大件道断面应满足最大部件运输要求,大件道与箕斗

      • 9.3.5 配电硐室应布置在进风侧,地面应铺设混凝土,并应

      • 9.3.6 除尘硐室应设在回风侧,且不宜布置在破碎机硐室内。

      • 9.3.7 操作硐室应布置在破碎硐室进风侧、易观察的部位,

      • 9.3.8 值班硐室应布置在进风侧。

      • 9.3.9 装矿带式输送机巷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 硐 室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中央变配电硐室应采用浇筑混凝土支护,其他机电

      • 10.1.2 矿山防水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1.3 硐室布置应满足使用方便以及便于设备运输、安装

      • 10.1.4 硐室位置宜选择在稳定岩层中,并应避开断层、破

      • 10.1.5 硐室断面形状和支护方式应根据使用要求、硐室跨

    • 10.2 水泵硐室

      • 10.2.1 主水泵硐室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2.2 水泵硐室的吸水井、配水井(巷)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2.3 潜没式水泵硐室的分水巷应设置分水闸阀硐室,并

      • 10.2.4 水泵硐室内设备运输及检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2.5 管子斜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

      • 10.2.6 管子斜道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

    • 10.3 中央变配电硐室

      • 10.3.1 中央变配电硐室长度超过6m时,应在两端各设一

      • 10.3.2 中央变配电硐室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其入口处巷道底

      • 10.3.3 中央变配电硐室与水泵房毗邻时,应设置向水泵房

      • 10.3.4 中央变配电硐室通道断面应满足最大设备运输要求

      • 10.3.5 硐室内电缆沟宜以3‰坡度坡向水泵房硐室。

    • 10.4 水 仓

      • 10.4.1 水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仓的

      • 10.4.2 水仓容量、清理方式、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 井下爆破器材库及发放硐室

      • 10.5.1 井下爆破器材库及发放硐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

      • 10.5.2 井下爆破器材库除应设专门贮存炸药和爆破器材的

      • 10.5.3 井下爆破器材库的布置形式应根据矿山规模确定。

      • 10.5.4 井下爆破器材库的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5 爆破器材库应设置单独的通风风流,并应保证每小

      • 10.5.6 井下爆破器材库的容量及爆破材料的存放应符合下

      • 10.5.7 井下爆破器材库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8 井下爆破器材库的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9 多中段开采的矿山,井下爆破器材库距采区工作面

      • 10.5.10 发放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6 通风机硐室

      • 10.6.1 通风机硐室位置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岩体中,隔墙

      • 10.6.2 连接通风机硐室进风侧和出风侧的联络道之间应设

      • 10.6.3 风机进风口前应设栅栏或防护网。

      • 10.6.4 硐室内应设置起吊设施。

      • 10.6.5 硐室与两端风道之间应设过渡段,过渡段表面应平

      • 10.6.6 硐室底板应高出风道底板200mm,并应采用混

      • 10.6.7 通风机硐室进风巷道和出风巷道断面应根据总风量

      • 10.6.8 变配电硐室与通风机硐室相互贯通时,硐室之间应

      • 10.6.9 通风机硐室底板应预埋排水管,排水管两端应连接

    • 10.7 电机车修理硐室

      • 10.7.1 硐室应设在井底车场或主要运输巷道附近,且应在

      • 10.7.2 硐室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

      • 10.7.3 硐室的尺寸应根据电机车规格、行人及检修宽度、

      • 10.7.4 工作机车台数在10台以下,电机车修理硐室可设

      • 10.7.5 工作机车台数在10台以下时,可设置一个修理坑

      • 10.7.6 硐室内应设起吊设施,硐室的进出口应设栅栏门。

      • 10.7.7 对有淋水的围岩,修理间、变流室和充电硐室的支

      • 10.7.8 充电硐室尺寸应根据充电台的布置形式(单排式或

      • 10.7.9 当充电硐室设置1个~6个充电台时,可设置1个

      • 10.7.10 充电硐室应选在井底车场附近的新鲜风流处,且

      • 10.7.11 修理硐室内应采用混凝土底板、整体道床。硐室

    • 10.8 无轨设备修理硐室

      • 10.8.1 硐室应设在进出车方便、岩层稳定的位置。

      • 10.8.2 硐室宜设有车辆检修室、液压件检修室、电器仪表

      • 10.8.3 车辆检修室应设检修坑,检修坑数量应根据井下车

      • 10.8.4 车辆检修室的宽度应满足检修需要,硐室高度应按

      • 10.8.5 硐室应有贯穿风流或通风设施。硐室内应设消防设

      • 10.8.6 油脂室宜设在维修硐室的下风向部位,并应设严禁

      • 10.8.7 硐室应采用混凝土地面,地面应高于出入口处巷道

    • 10.9 防水门硐室

      • 10.9.1 防水门硐室位置的选择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0.1

      • 10.9.2 防水门硐室所承受的最大水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9.3 通过防水门的轨道、架线应能在关闭门时迅速断开

      • 10.9.4 通过防水门硐室墙的电缆孔应在里侧封堵密实。

      • 10.9.5 防水门硐室通道内的水沟应与设有阀门的水管相通

      • 10.9.6 防水门应向来水方向打开,门前应设置用于安装、

      • 10.9.7 防水门硐室支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9.8 防水门墙体结构形式可根据硐室承受水压的大小选

      • 10.9.9 防水门硐室结构形式可分为圆柱形结构(图10.

    • 10.10 避灾硐室

      • 10.10.1 避灾硐室应按防水防火类和防火类设置。防水防

      • 10.10.2 防水防火类硐室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0.3 水灾隐患小的主要生产中段和分段、人员集中的

      • 10.10.4 防水防火类硐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10.5 防水防火类硐室内的配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 10.10.6 防火类硐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避

      • 10.10.7 防火类硐室内的配备应包括下列内容:    

    • 10.11 储油硐室

      • 10.11.1 储油硐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11.2 硐室内储存的柴油钢板油桶或油罐应符合现行国

      • 10.11.3 储油硐室油桶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1.4 储油硐室宜设独立加油间,无轨设备加油不应影

      • 10.11.5 储油硐室应采用非燃烧材料支护,底板应采用混

      • 10.11.6 储油硐室应设消防设施及严禁烟火等安全警示标

      • 10.11.7 储油硐室应远离车辆维修硐室、井底车场,直线

    • 10.12 其他硐室

      • 10.12.1 采用提升设备升降人员的主要井筒宜在主要运输

      • 10.12.2 井下调度室应设在车场附近运输车辆作业频繁的

      • 10.12.3 采区变配电硐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12.4 井下消防器材硐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2.5 凿岩机修理硐室宜与电机车修理硐室、无轨设备

      • 10.12.6 井下食堂宜设在作业人员集中且有新鲜风流处,

      • 10.12.7 井下医务室,其位置宜布置在副井井底车场。医

      • 10.12.8 井下厕所的设施宜采用环保收集可移动装置。

  • 1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锚喷支护设计应以有效加固围岩、合理利用围岩自

      • 11.1.2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支护工程应以围岩级别为设计依

      • 11.1.3 围岩岩体分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

      • 11.1.4 喷锚支护设计宜采用工程类比法,必要时应结合监

      • 11.1.5 对Ⅳ、Ⅴ级围岩中掘进跨度大于5m的工程,除应

      • 11.1.6 对Ⅰ、Ⅱ、Ⅲ级围岩掘进跨度大于15m的工程,

      • 11.1.7 对围岩整体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数值解法或解析解法

      • 11.1.8 理论计算和监控设计所需的围岩物理力学计算指标

      • 11.1.9 喷锚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巷

      • 11.1.10 对下列地质条件的喷锚支护设计应通过试验后确

      • 11.1.11 受采动影响的巷道工程宜采用喷射混凝土支护、

    • 11.2 锚杆支护

      • 11.2.1 锚杆设计应根据井巷工程围岩的围岩级别、工程地

      • 11.2.2 全长粘结型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2.3 端头锚固型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2.4 摩擦型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2.5 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2.6 自钻式锚杆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2.7 系统锚杆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

      • 11.2.8 拱腰以上局部锚杆的布置方向应有利于锚杆受拉,

      • 11.2.9 局部锚杆的锚固体应位于稳定岩体内。粘结型锚杆

    • 11.3 锚索支护

      • 11.3.1 大跨度巷道、复杂地段、锚固深度大、锚固支护抗

      • 11.3.2 永久锚索的有效寿命不应小于被加固井巷工程的服

      • 11.3.3 锚索宜采用高强钢丝或多股钢绞线,宜选用抗拉强

      • 11.3.4 锚索用钢绞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

      • 11.3.5 锚索托板的承载力不应低于钢绞线的破断荷载。

      • 11.3.6 硬岩锚固宜采用拉力型锚索,软岩锚固宜采用压力

      • 11.3.7 锚索长度及方向应根据围岩松动范围和围岩产状选

      • 11.3.8 预应力筋材料宜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对穿型锚索

      • 11.3.9 预应力筋的截面尺寸可按本规范式(11.2.5

      • 11.3.10 预应力锚索的锚固段灌浆体宜选用水泥浆或水泥

      • 11.3.11 预应力锚索的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0m。

      • 11.3.12 永久性预应力锚索的拉力锁定值不应小于拉力设

      • 11.3.13 预应力锚索采用粘结型锚固体时,锚固段长度可

      • 11.3.14 当需要设计群锚支护时,其锚索的间距应大于锚

      • 11.3.15 锚头宜采用胶结锚固或机械锚固形式。

      • 11.3.16 压力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锚索的支护设计应符合

    • 11.4 喷射混凝土支护

      • 11.4.1 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竖井

      • 11.4.2 喷射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及弹性模量应符合表11.

      • 11.4.3 喷射混凝土的体积密度可取2200kg/m3。

      • 11.4.4 喷射混凝土支护的厚度最小不应低于50mm,最

      • 11.4.5 含水岩层中的喷射混凝土支护厚度最小不应低于8

      • 11.4.6 Ⅰ、Ⅱ级围岩中的井巷工程,喷射混凝土对局部不

      • 11.4.7 速凝剂使用前,应做相容性试验和水泥净浆凝固效

      • 11.4.8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钢纤维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4.9 钢筋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

      • 11.4.10 通过塑性流变岩体的井巷工程或受采动影响的巷

      • 11.4.11 大变形不良岩层采用U型钢、钢管、型钢等可缩

      • 11.4.12 钢架喷射混凝土支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2 地下动力设备基础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动力设备基础设计应取得下列资料:     1

      • 12.1.2 动力设备基础与相邻构筑物或设备基础应分开。

      • 12.1.3 动力设备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基础,当其设

      • 12.1.4 动力设备底座边缘至基础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10

      • 12.1.5 大块式或不直接承受冲击力的墙式基础采用的混凝

      • 12.1.6 设备基础的配筋宜采用HPB300或HRB40

      • 12.1.7 动力设备基础地脚螺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2.1.8 基组(包括设备、基础和基础上的回填物)的总重

      • 12.1.9 设备的垂直扰力宜作用在通过基础的重心线上,设

      • 12.1.10 低频设备基础的自振频率应高于设备的扰力频率。

      • 12.1.11 基础传至地基的静压力应包括设备及辅助设备、

    • 12.2 破碎机基础

      • 12.2.1 破碎机基础设计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2.1.

      • 12.2.2 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形式可为大块式、

      • 12.2.3 墙式基础各构造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 12.2.4 框架式基础的底板宜用平板,其厚度不应小于60

      • 12.2.5 两台破碎机可设置在同一基础上,可构成联合基础

      • 12.2.6 基础的动力计算可采用水平扰力作用下所产生的振

      • 12.2.7 基础的承载力计算,荷载应包括构件、设备自重和

      • 12.2.8 当设备制造商未能提供破碎机扰力值及作用点时,

      • 12.2.9 基础的配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2.3 板式给矿机基础

      • 12.3.1 基础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2.1.1条的规定

      • 12.3.2 基础形式宜采用墙式、框架式或柱式基础。

      • 12.3.3 基础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

      • 12.3.4 墙式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

      • 12.3.5 框式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

      • 12.3.6 柱式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

    • 12.4 提升机基础

      • 12.4.1 基础设计时,除应符合本规范第12.1.1条的

      • 12.4.2 基础宜采用具有联合底板的块式基础,将卷筒电机

      • 12.4.3 提升机基础设计应对地基承载能力及在钢绳最大拉

      • 12.4.4 提升机基础应在固定卷筒支架和制动闸下的螺栓孔

    • 12.5 岩石锚杆基础

      • 12.5.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岩石锚杆基础:  

      • 12.5.2 岩石锚杆基础可不做共振计算。

      • 12.5.3 岩石锚杆基础(图12.5.3)设计应符合下列

      • 12.5.4 锚杆基础中单根锚杆所承受的拔力应按下列公式验

      • 12.5.5 岩石锚杆锚固段的抗拔承载力应按现场原位试验确

      • 12.5.6 大块式基础的锚杆总截面面积应按基础底面积的0

      • 12.5.7 墙式或框架式基础的锚杆总截面不应小于墙内或柱

  • 13 管线布置

    • 13.1 一般规定

      • 13.1.1 电缆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非金属矿山安

      • 13.1.2 通讯电缆、信号电缆不宜与电力电缆设在井筒的同

      • 13.1.3 电缆与水管、风管平行敷设时,电缆应在管道上方

      • 13.1.4 人行道一侧不宜敷设电力电缆。

      • 13.1.5 平巷管路宜敷设在巷道拱顶部位。当敷设在人行道

      • 13.1.6 电缆悬挂点的距离,电力电缆小应大于3m,控制

    • 13.2 竖井管线布置

      • 13.2.1 竖井井筒中的管路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2.2 井筒中电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3.3 斜井管线布置

      • 13.3.1 架空式托管梁间距及落地式管座间距不应大于5m。

      • 13.3.2 电缆悬挂高度,在非人行侧应高于提升设备,其距

    • 13.4 平巷和斜坡道管线布置

      • 13.4.1 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宜

      • 13.4.2 电缆悬挂的位置应高于矿车高度。

      • 13.4.3 布置在斜坡道中的管线应采取保护措施。

  • 14 软岩类矿山井巷工程的特殊要求

    • 14.0.1 软岩类巷道和硐室长轴方向宜与原岩最大主应力方

    • 14.0.2 软岩类井巷工程支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4.0.3 位于变形量大且延续时间长的软岩岩体中的巷道和

    • 14.0.4 软岩类井巷工程的支护设计可根据软岩的类型、围

    • 14.0.5 软岩类井巷工程支护宜采用喷锚网联合支护方式,

    • 14.0.6 对于膨胀类软岩,应采用全长粘结式锚固。

    • 14.0.7 软岩岩体中喷锚网支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5 消 防

    • 15.0.1 有自燃发火危险的矿山,主要运输巷道、进风巷道

    • 15.0.2 消防给水系统应结合生产或生活供水系统设置,井

    • 15.0.3 井巷工程的消防给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5.0.4 采用可燃材料支护的矿井、斜坡道、运输巷道、井

    • 15.0.5 下列场所宜设置消火栓:     1 经常通行

    • 15.0.6 井下变配电硐室、电器设备硐室或其他可能引起电

    • 15.0.7 主要斜坡道和带式输送机运输巷道一侧应设置磷酸

    • 15.0.8 斜坡道口值班室应配备灭火器材。

    • 15.0.9 主要进风巷道、进风井筒及其井架和井口建筑物,

  • 16 井巷安全标志

    • 16.0.1 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应设置安全标志。

    • 16.0.2 安全标志应分为主标志和补充标志。

    • 16.0.3 安全标志的基本图形、规格、材料、颜色、大小等

    • 16.0.4 井巷工程安全标志的设置地点、种类和名称应符合

    • 16.0.5 矿山安全标志牌的设置与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附录A 防水门墙体长度计算

    • A.0.1 圆柱形结构防水门墙体长度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 A.0.2 楔形结构防水门墙体长度应采用下式计算:    

    • A.0.3 倒截锥形结构防水门墙体长度应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提高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规范设计工作要求,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