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规范公路立体交叉的设计,制定本细则。

    • 1.0.2  本细则适用于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及具有接入需求

    • 1.0.3  公路立体交叉应满足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

    • 1.0.4  公路立体交叉应在保证路网和交叉公路功能的前提

    • 1.0.5  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设计应结合既有工程现状和

    • 1.0.6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除应符合本细则的规定外,尚应

  • 2 术语

    • 2.0.1  主线  main line     参与交叉

    • 2.0.2  被交叉公路  minor cross hig

    • 2.0.3  交叉公路  cross highway   

    • 2.0.4  节点  highway network no

    • 2.0.5  接入控制  access control  

    • 2.0.6  分离式立体交叉  grade selpara

    • 2.0.7  互通式立体交叉  interchange  

    • 2.0.8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service int

    • 2.0.9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system inte

    • 2.0.10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  composite

    • 2.0.11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  interchang

    • 2.0.12  净距  net distance    

    • 2.0.13  匝道  ramp     在互通式立体交叉

    • 2.0.14  出口匝道  exit ramp     供

    • 2.0.15  入口匝道  entrance ramp  

    • 2.0.16  直连式匝道  directional ra

    • 2.0.17  半直连式匝道  semi-directio

    • 2.0.18  基本路段  basic segment  

    • 2.0.19  基本车道数  basic number o

    • 2.0.20  交通流线  traffic stream

    • 2.0.21  出入交通量  exiting-enteri

    • 2.0.22  加速车道  acceleration la

    • 2.0.23  减速车道  deceleration la

    • 2.0.24  变速车道  speed-change la

    • 2.0.25  辅助车道  auxiliary lane

    • 2.0.26  集散道  collector-distri

    • 2.0.27  鼻端  gore nose     在分流

    • 2.0.28  连接部  connection     匝

    • 2.0.29  偏置值  offset value    

    • 2.0.30  偏置加宽值  offset width v

    • 2.0.31  车道平衡  lane balance   

    • 2.0.32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  ramp termin

    • 2.0.33  渠化  channelization   

  • 3 功能与分类

    • 3.1 一般规定

      • 3.1.1  公路立体交叉应通过建立空间立体交叉形态,为交

      • 3.1.2  公路立体交叉的采用和类型选择,应根据节点在路

    • 3.2 分类

      • 3.2.1  公路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立体交叉和互通式立体

      • 3.2.2  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分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和枢纽

    • 3.3 功能与类型选择

      • 3.3.1  各级公路节点应按下列规定选用立体交叉:   

      • 3.3.2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应为地方交通提供接入和交通

      • 3.3.3  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3.3.4  当节点存在交通转换需求,但由于间距控制或现场

  • 4 控制要素

    • 4.1 一般规定

      • 4.1.1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控制要素应包括设计车辆、设

      • 4.1.2  控制要素应作为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依据。

    • 4.2 设计车辆

      • 4.2.1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应采用小客车、大型客车、铰接

      • 4.2.2  当有大量集装箱、重大装备和国防等运输需求时,

    • 4.3 设计速度

      • 4.3.1  公路立体交叉范围内,交叉公路设计速度应采用基

      • 4.3.2  匝道基本路段设计速度应根据互通式立体交叉类型

      • 4.3.3  匝道连接部等特殊路段的设计速度应结合相邻路段

      • 4.3.4  按设计速度完成匝道线形设计后,宜对线形指标变

    • 4.4 视距

      • 4.4.1  在规定的视距范围内,驾驶人视线不得受到固定物

      • 4.4.2  交叉公路基本路段的视距应采用相应等级公路规定

      • 4.4.3  匝道基本路段的视距应采用停车视距,停车视距不

      • 4.4.4  在交通组成以大型车为主或对载重汽车视距有影响

      • 4.4.5  对下列路段应进行视距的检验:     1 

      • 4.4.6  视距检验所采用的相关参数应根据车型和视认对象

    • 4.5 交通量与服务水平

      • 4.5.1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立体交叉方案设计可

      • 4.5.2  在设计阶段,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应采用设计小时交

      • 4.5.3  公路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交叉公路、匝道、分流区、

      • 4.5.4  当设计服务水平采用四级时,匝道基本路段单车道

    • 4.6 建筑限界

      • 4.6.1  交叉公路的建筑限界应符合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

      • 4.6.2  匝道的建筑限界应符合图4.6.2及下列规定:

      • 4.6.3  建筑限界的边界线划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4.6.4  当跨线构造物位于下穿公路凹形竖曲线上方时,净

  • 5 总体设计

    • 5.1 一般规定

      • 5.1.1  公路立体交叉总体设计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 5.1.2  公路立体交叉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 5.1.3  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和停车区等有接入需求的

    • 5.2 基础资料

      • 5.2.1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应全面收集项目区域及工点有关

      • 5.2.2  社会资料应包括项目区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 5.2.3  交通资料应包括项目区域路网结构及规划、综合交

      • 5.2.4  自然条件资料应包括项目区域及工点地形、地物、

    • 5.3 设置条件

      • 5.3.1  公路立体交叉的设置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节点功

      • 5.3.2  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 5.3.3  符合下列条件者应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 5.3.4  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 间距控制

      • 5.4.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均间距应符合下列规

      • 5.4.2  高速公路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宜大于表5

      • 5.4.3  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互通式立体交叉与其他设施

      • 5.4.4  受路网结构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当互通式立体交

      • 5.4.5  互通式立体交叉及其他设施与隧道之间的距离应符

      • 5.4.6  互通式立体交叉及其他设施与主线收费站之间的距

    • 5.5 主线线形条件

      • 5.5.1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设有变速车道路段的主线

      • 5.5.2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减速车道下坡路段和加速

      • 5.5.3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 5.5.4  当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匝道与被交叉公路的交

    • 5.6 出口形式

      • 5.6.1  高速公路宜采用相对一致的出口形式。有条件时,

      • 5.6.2  当分流交通量主次分明时,次交通流应采用一致的

    • 5.7 车道连续

      • 5.7.1  互通式立体交叉应保证主交通流方向基本车道的连

      • 5.7.2  当两条高速公路形成错位交叉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时

    • 5.8 车道平衡

      • 5.8.1  分、合流连接部应保持车道平衡,分、合流前后的

      • 5.8.2  在合流连接部,合流后与合流前车道数之间的关系

      • 5.8.3  在分流连接部,分流前与分流后车道数之间的关系

  • 6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

    • 6.1 一般规定

      • 6.1.1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应满足功能、安全和环境保护

      • 6.1.2  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通行能力、

    • 6.2 设计要点

      • 6.2.1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6.2.2  当匝道设置收费站时,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 6.3 匝道形式

      • 6.3.1  匝道可分为直连式、半直连式和环形等基本形式。

      • 6.3.2  三岔交叉左转弯出口匝道形式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

      • 6.3.3  三岔交叉左转弯入口匝道形式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

      • 6.3.4  左转弯匝道形式应根据匝道设计小时交通量DDH

      • 6.3.5  当连续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匝道与主线连接时,连

      • 6.3.6  高速公路直行车道之间不得采用相互交织的连接方

    • 6.4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 6.4.1  当三岔交叉至少有一条左转弯匝道的交通量小于单

      • 6.4.2  当三岔交叉左转弯交通量均小于单车道匝道设计通

      • 6.4.3  当三岔交叉各左转弯交通量大小相当,且主线侧用

      • 6.4.4  当四岔交叉集中设置匝道收费站时,可选用四岔喇

      • 6.4.5  当部分象限用地受限时,四岔交叉可选用部分苜蓿

      • 6.4.6  当部分苜蓿叶形的平面交叉不能满足设计通行能力

      • 6.4.7  当用地受限时,四岔交叉可选用菱形。交叉形式的

      • 6.4.8  当匝道之间或匝道与被交叉公路之间采用交织交叉

      • 6.4.9  当匝道布局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或因通行能力需要

    • 6.5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 6.5.1  当三个方向交通量大小相当的两条高速公路呈三岔

      • 6.5.2  当主次分明的两条高速公路呈三岔交叉时,可根据

      • 6.5.3  当四岔交叉各转弯交通量均大于或等于1 500

      • 6.5.4  当四岔交叉各左转弯交通量大小相当,且小于1

      • 6.5.5  当四岔交叉各转弯交通量均小于单车道设计通行能

      • 6.5.6  当四岔交叉各转弯交通量相差较大时,可根据各转

    • 6.6 特殊条件下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 6.6.1  当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净距小于本细则表5.4

      • 6.6.2  当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不能满足辅助车道的

      • 6.6.3  当相邻互通式立体交叉因距离过近设置集散道困难

      • 6.6.4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应按同一节点统一进行交通

      • 6.6.5  当各被交叉公路与主线在一处或接近于同一处交叉

      • 6.6.6  当受现场条件限制且交叉冲突交通量小于500p

      • 6.6.7  当主线为非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且采用平面交叉

      • 6.6.8  当主线为非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因地形限制主线

  • 7 匝道横断面

    • 7.1 一般规定

      • 7.1.1  匝道横断面的组成应满足车辆运行、管理、养护及

      • 7.1.2  匝道车道数及横断面类型应根据匝道设计小时交通

    • 7.2 横断面组成与类型

      • 7.2.1  匝道横断面应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等

      • 7.2.2  匝道横断面基本类型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 横断面类型的选用

      • 7.3.1  单向匝道横断面类型和变速车道的车道数选择应符

      • 7.3.2  对向匝道横断面类型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3  当连接被交叉公路的匝道按连接线设计时,可根据

  • 8 匝道平纵面线形

    • 8.1 一般规定

      • 8.1.1  匝道平纵面线形应视觉连续、走向清晰,平纵面之

      • 8.1.2  匝道平纵面线形设计应考虑全路段及相邻路段运行

    • 8.2 匝道平面

      • 8.2.1  匝道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8.2.1的规定值。

      • 8.2.2  不设超高的匝道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8.2.2

      • 8.2.3  匝道回旋线参数及长度不宜小于表8.2.3的规

      • 8.2.4  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3 匝道纵断面

      • 8.3.1  匝道纵坡不应大于表8.3.1的规定值。 表8

      • 8.3.2  匝道合成坡度不宜大于9%,积雪冰冻地区不应大

      • 8.3.3  匝道竖曲线半径及长度不应小于表8.3.3的规

      • 8.3.4  匝道纵断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 出口匝道

      • 8.4.1  在分流鼻端处,出口匝道平曲线的曲率半径不宜小

      • 8.4.2  从分流鼻端至匝道控制曲线起点路段,出口匝道应

      • 8.4.3  在分流鼻端附近,出口匝道回旋线参数不宜小于表

      • 8.4.4  当出口匝道采用基本型回旋线不能满足运行速度过

      • 8.4.5  在分流鼻端附近,出口匝道竖曲线半径不宜小于表

      • 8.4.6  出口匝道应设在主线通视条件良好路段。当被交叉

    • 8.5 入口匝道

      • 8.5.1  在合流鼻端附近,入口匝道竖曲线半径不宜小于表

      • 8.5.2  在合流鼻端前,主线距合流鼻端100m、匝道距

    • 8.6 匝道收费广场

      • 8.6.1  匝道收费站应设置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入交通量相

      • 8.6.2  匝道收费广场中心至前方分流点的距离不宜小于1

      • 8.6.3  当匝道收费广场设置在平曲线路段时,圆曲线半径

      • 8.6.4  收费广场纵坡不宜大于2%,当受地形或其他特殊

      • 8.6.5  收费广场横坡宜采用1.5%,最大不应超过2%。

  • 9 匝道超高与加宽

    • 9.1 一般规定

      • 9.1.1  当匝道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圆

      • 9.1.2  当匝道圆曲线路段的路面宽度不能满足通行条件的

    • 9.2 横坡与超高

      • 9.2.1  当匝道为直线路段或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本细则

      • 9.2.2  在不设超高路段,当位于中等强度降雨地区时,匝

      • 9.2.3  当匝道圆曲线半径小于本细则表8.2.2的规定

      • 9.2.4  匝道两侧土路肩应设置向路基外侧倾斜的横坡。在

      • 9.2.5  匝道圆曲线路段的超高值可根据匝道设计速度、最

    • 9.3 超高过渡

      • 9.3.1  匝道超高过渡段的超高过渡可采用下列方式:  

      • 9.3.2  匝道超高渐变率不应大于表9.3.2的规定值。

      • 9.3.3  当匝道超高过渡段位于凹形竖曲线底部或纵坡小于

      • 9.3.4  匝道超高过渡宜在回旋线路段进行(图9.3.4

      • 9.3.5  当匝道超高渐变率小于表9.3.5的规定值时,

      • 9.3.6  当匝道超高渐变率大于或等于表9.3.5的规定

      • 9.3.7  超高过渡段上任一点的超高值可按式(9.3.7

      • 9.3.8  当超高渐变率小于本细则表9.3.3规定的最小

    • 9.4 加宽

      • 9.4.1  匝道网曲线路段路面加宽的通行条件应符合表9.

      • 9.4.2  匝道网曲线路段路面加宽值应根据匝道类型、路面

      • 9.4.3  匝道圆曲线路段的路面加宽宜在曲线内侧进行,对

      • 9.4.4  匝道路面加宽过渡宜在回旋线路段或超高过渡段进

      • 9.4.5  当匝道路面加宽渐变率小于1/25时,加宽可采

      • 9.4.6  当匝道路面加宽渐变率大于或等于1/25时,加

      • 9.4.7  匝道收费广场两端与相邻路段间的路面加宽渐变率

  • 10 连接部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连接部应满足交通分、合流和

      • 10.1.2  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部设计应综合考虑连接道路

    • 10.2 变速车道

      • 10.2.1  匝道与主线之间的连接部应设置变速车道。变速

      • 10.2.2  变速车道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应符合下列规

      • 10.2.3  减速车道的形式应根据主线几何条件和车道平衡

      • 10.2.4  加速车道的形式应根据几何条件、交通量大小和

      • 10.2.5  变速车道各路段最小长度及出、入口最大渐变率

      • 10.2.6  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变速车道长度进行调整:  

      • 10.2.7  当双车道匝道采用单车道变速车道时,双车道与

      • 10.2.8  位于主线曲线路段的变速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 10.2.9  变速车道的横坡设置及过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 主线相互分、合流

      • 10.3.1  主线相互分流的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2  主线相互分流连接部的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3  主线相互合流的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4  主线相互合流连接部的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 匝道相互分、合流

      • 10.4.1  匝道相互分流的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2  匝道相互合流的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3  匝道相互分、合流连接部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 连续分、合流

      • 10.5.1  匝道上相邻分流鼻端之间的距离(图10.5.

      • 10.5.2  匝道上相邻合流鼻端之间的距离(图10.5.

      • 10.5.3  当因条件限制、主线侧按连续分流或连续合流设

    • 10.6 辅助车道

      • 10.6.1  主线侧合分流连接部的辅助车道宽度宜采用与主

      • 10.6.2  主线侧合分流连接部的辅助车道设计应符合下列

      • 10.6.3  主线侧合分流连接部的辅助车道长度不应小于表

      • 10.6.4  主线基本车道数的增减方式应根据互通式立体交

    • 10.7 集散道

      • 10.7.1  互通式立体交叉集散道线形设计可采用匝道设计

      • 10.7.2  互通式立体交叉集散道连接部(图10.7.2

      • 10.7.3  集散道横断面(图10.7.3)设计应符合下

    • 10.8 交织区

      • 10.8.1  集散道或匝道上的交织车道宜由分流点开始渐变

      • 10.8.2  集散道或匝道上交织区的最小长度应根据交通量

    • 10.9 鼻端构造

      • 10.9.1  分流鼻端应设偏置,鼻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9.2  当分流鼻端位于路基段,且土路肩上设置防撞护

      • 10.9.3  当分流鼻端位于构造物路段,或路面外缘设置刚

      • 10.9.4  合流鼻端不应设偏置,鼻端圆弧半径宜采用0.

      • 10.9.5  主线侧合分流连接部辅助车道的鼻端应按变速车

      • 10.9.6  互通式立体交叉集散道与主线之间的鼻端应按变

  • 11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匝道端部平面交叉设计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交

      • 11.1.2  当被交叉公路为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时,平面交

      • 11.1.3  当平面交叉不能满足设计通行能力要求时,应通

    • 11.2 视距

      • 11.2.1  平面交叉范围内,由各引道视距形成的通视三角

      • 11.2.2  当引道视距通视三角区的通视条件难以保证,且

      • 11.2.3  引道视距和安全交叉停车视距检验所采用的相关

    • 11.3 直行道路

      • 11.3.1  直行道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速度宜采用基

      • 11.3.2  平面交叉范围内直行道路的圆曲线半径不应小于

      • 11.3.3  平面交叉范围内直行道路的纵坡不宜大于2.5

      • 11.3.4  当平面交叉采用主路优先的交通管理方式时,在

    • 11.4 转弯车道

      • 11.4.1  平面交叉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宜采用20~30

      • 11.4.2  平面交叉转弯车道的网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表11

      • 11.4.3  平面交叉转弯车道宽度不宜小于表11.4.3

      • 11.4.4  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宜设置不小于2%的超高,

      • 11.4.5  当平面交叉右转弯车道超高与相邻路面横坡不一

    • 11.5 被交叉公路侧平面交叉

      • 11.5.1  被交叉公路侧平面交叉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互

      • 11.5.2  在被交叉公路上,匝道端部平面交叉与其他平面

      • 11.5.3  被交叉公路侧的平面交叉应通过设置分隔岛、导

      • 11.5.4  当平面交叉的交叉角度小于70°时,应通过调

      • 11.5.5  当为部分苜蓿叶形和四岔单喇叭形等互通式立体

      • 11.5.6  在部分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两平面交叉之间

      • 11.5.7  菱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面交叉应通过渠化防止

      • 11.5.8  在菱形互通式立体交叉两平面交叉之间,应根据

    • 11.6 匝道平面交叉

      • 11.6.1  匝道与匝道之间的平面交叉可采用交叉冲突或交

      • 11.6.2  匝道平面交叉应采用出口匝道优先通行的交通管

      • 11.6.3  匝道平面交叉中优先通行的转弯车道应设置超高

      • 11.6.4  优先通行匝道在平面交叉前后50m范围内的纵

      • 11.6.5  匝道平面交叉应通过渠化防止车辆错误直行或错

  • 12 其他设施接入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具有接入需求的其他设施应结合公路立体交叉的

      • 12.1.2  服务区、停车区和U形转弯等其他设施范围内的

      • 12.1.3  其他设施的匝道线形及连接部等设计应符合互通

    • 12.2 服务区

      • 12.2.1  服务区形式应根据服务区功能、规模和现场地形

      • 12.2.2  服务区相对于主线的立面布局宜根据地形、地质

      • 12.2.3  服务区出、入口匝道、连接匝道及贯穿车道的设

      • 12.2.4  服务区匝道宜采用互通式立体交叉单向单车道匝

      • 12.2.5  服务区入口匝道的长度不应小于60m,出口匝

      • 12.2.6  服务区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宜分开设置,当分设困

      • 12.2.7  当服务区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时,服务区

    • 12.3 客运汽车停靠站

      • 12.3.1  客运汽车停靠站宜与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分离式立

      • 12.3.2  在客运汽车停靠站与主线及匝道之间,应设置防

      • 12.3.3  当客运汽车停靠站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时

      • 12.3.4  当客运汽车停靠站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且

      • 12.3.5  当客运汽车停靠站与互通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且

      • 12.3.6  当客运汽车停靠站与分离式立体交叉合并设置时

      • 12.3.7  主线侧客运汽车停靠站的变速车道设计应符合下

    • 12.4 停车区与观景台

      • 12.4.1  停车区出、入口匝道设计应符合服务区匝道设计

      • 12.4.2  高速公路停车区和观景台宜采用设于主线外的方

      • 12.4.3  当停车区和观景台设于主线侧时,其变速车道的

    • 12.5 U形转弯设施

      • 12.5.1  高速公路U形转弯设施应双向成对布设。根据现

      • 12.5.2  U形转弯设施宜利用现有跨线桥或通道设置。根

      • 12.5.3  非完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可采用平面交叉的

      • 12.5.4  U形转弯设施匝道基本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采用4

      • 12.5.5  U形转弯设施匝道的平纵面线形、变速车道和鼻

      • 12.5.6  U形转弯设施匝道横断面可采用图12.5.6

  • 13 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

    • 13.1 一般规定

      • 13.1.1  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应综合考虑运行安全、功能

      • 13.1.2  当分离式立体交叉远期规划为互通式立体交叉时

    • 13.2 方案选择

      • 13.2.1  分离式立体交叉主线上跨或主线下穿方案的选择

      • 13.2.2  当地形条件为次要控制因素时,主线上跨或下穿

      • 13.2.3  匝道与公路、匝道与匝道之间的立体交叉,应根

    • 13.3 交叉公路

      • 13.3.1  交叉公路等级、设计速度、横断面组成及平纵面

      • 13.3.2  当交叉公路带有平面交叉时,平纵面线形指标应

      • 13.3.3  当交叉公路带有非机动车道时,纵坡不宜大于2

      • 13.3.4  当交叉公路下穿时,路基形式可根据交叉状况、

      • 13.3.5  下穿公路的净空应满足相应公路等级的建筑限界

      • 13.3.6  当下穿公路中央分隔带、边分隔带或路侧设有墩

    • 13.4 跨线桥

      • 13.4.1  跨线桥结构形式应根据交叉公路横断面组成、交

      • 13.4.2  跨线桥分孔应根据上跨、下穿公路的横断面组成

      • 13.4.3  斜交跨线桥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4.4  跨线桥的桥面雨水应通过纵向排水设施引至桥下

      • 13.4.5  当跨线桥跨越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时,应在跨越

      • 13.4.6  当上跨公路分期修建时,跨线桥宜按规划规模一

  • 14 立体交叉的改扩建

    • 14.1 一般规定

      • 14.1.1  当公路立体交叉通行能力不足、运行安全问题突

      • 14.1.2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设计应结合工程现状、新增

      • 14.1.3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设计应采用新建工程的有关

      • 14.1.4  公路立体交叉的改扩建应进行施工期间的交通组

    • 14.2 基础资料

      • 14.2.1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设计除应按本细则第5.2

      • 14.2.2  既有工程资料应包括既有实体工程的平纵面线形

      • 14.2.3  现状交通资料应包括现状交通量分布、交通组成

      • 14.2.4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设计所采用的交通量应根据

      • 14.2.5  运行安全资料应包括立体交叉区域内交通事故数

    • 14.3 现状评价

      • 14.3.1  根据调查收集的基础资料,应对拟改扩建工程的

      • 14.3.2  几何技术指标评价内容应包括各交叉公路和匝道

      • 14.3.3  交通适应性评价内容应包括各交叉公路、匝道及

      • 14.3.4  运行安全评价应重点对立体交叉的位置、间距、

      • 14.3.5  路基、路面、桥梁、隧道和收费站等的评价内容

    • 14.4 改扩建方案

      • 14.4.1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方案设计应符合本细则第5

      • 14.4.2  分离式立体交叉改扩建方案应根据交叉工程现状

      • 14.4.3  互通式立体交叉改扩建方案应根据交叉工程现状

      • 14.4.4  当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改扩建重点为提高通行能力

      • 14.4.5  当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改扩建重点为提高运行安全

      • 14.4.6  当因交叉公路改扩建致互通式立体交叉需要改扩

      • 14.4.7  当因新增交叉公路致新增交叉岔数或新增互通式

      • 14.4.8  当因收费制式或互通式立体交叉功能的改变而取

    • 14.5 交通组织

      • 14.5.1  在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施工期间,维持临时通车

      • 14.5.2  维持临时通车路段的设计速度应根据原有公路的

      • 14.5.3  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施工期间的交通组织应根据

      • 14.5.4  分离式立体交叉与跨线桥改扩建期问的交通组织

      • 14.5.5  互通式立体交叉改扩建期间的交通组织设计应符

      • 14.5.6  在公路立体交叉改扩建施工期问,施工区域应与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规范公路立体交叉的设计,制定本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