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

    •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

    • 1.0.3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结合建筑的特性和

    • 1.0.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现行

    • 1.0.5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管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防烟系统  Smoke Protection

      • 2.1.2  排烟系统  Smoke Exhaust Sy

      • 2.1.3  直灌式机械加压送风  Mechanical

      • 2.1.4  自然排烟  Natural Smoke Ex

      • 2.1.5  自然排烟窗(口)  Natural Smok

      • 2.1.6  烟羽流  Smoke Plume     火

      • 2.1.7  轴对称型烟羽流  Axisymmetric

      • 2.1.8  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Balcony Spil

      • 2.1.9  窗口型烟羽流  window P1ume  

      • 2.1.10  挡烟垂壁  Draft Curtain  

      • 2.1.11  储烟仓  Smoke Reservoir

      • 2.1.12  清晰高度  Clear Height   

      • 2.1.13  烟羽流质量流量Mass Flow Rate

      • 2.1.14  排烟防火阀  Combination Fi

      • 2.1.15  排烟阀  Smoke Damper    

      • 2.1.16  排烟口  Smoke Exhaust In

      • 2.1.17  固定窗  Fixed Window for

      • 2.1.18  可熔性采光带(窗)  Fusible Da

      • 2.1.19  独立前室  Independent Ant

      • 2.1.20  共用前室  Shared Anteroom

      • 2.1.21  合用前室Combined Anteroom

    • 2.2 符号

      • 2.2.1  计算几何参数     a1,b1――排烟口的

      • 2.2.2  计算风量、风速     g――重力加速度  

      • 2.2.3  计算压力、热量、时间     Cp――空气的

      • 2.2.4  计算系数     α――火灾增长系数    

      • 2.2.5  计算其他符号     N1――设计层数内的疏

  • 3 防烟系统设计

    • 3.1 一般规定

      • 3.1.1  建筑防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等

      • 3.1.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建筑

      • 3.1.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

      • 3.1.4  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

      • 3.1.5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尚

      • 3.1.6  封闭楼梯间应采用自然通风系统,不能满足自然通

      • 3.1.7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场所,楼梯间应设置常开

      • 3.1.8  避难层的防烟系统可根据建筑构造、设备布置等因

      • 3.1.9  避难走道应在其前室及避难走道分别设置机械加压

    • 3.2 自然通风设施

      • 3.2.1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

      • 3.2.2  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时,独立前室、消防电梯前

      • 3.2.3  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避难层(间)应设有不同朝向

      • 3.2.4  可开启外窗应方便直接开启;设置在高处不便于直

    • 3.3 机械加压送风设施

      • 3.3.1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其机械加压送风系

      • 3.3.2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防

      • 3.3.3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

      • 3.3.4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楼梯间的地上部分与地下

      • 3.3.5  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宜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

      • 3.3.6  加压送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3.3.7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且不应采用土

      • 3.3.8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

      • 3.3.9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

      • 3.3.10  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场所不应设置百叶窗,且不

      • 3.3.11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

      • 3.3.12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避难层(间),尚应在

    • 3.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量计算

      • 3.4.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

      • 3.4.2  防烟楼梯间、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和消

      • 3.4.3  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

      • 3.4.4  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

      • 3.4.5  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3.4.6  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

      • 3.4.7  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

      • 3.4.8  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 3.4.9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

  • 4 排烟系统设计

    • 4.1 一般规定

      • 4.1.1  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平面

      • 4.1.2  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 4.1.3  建筑的中庭、与中庭相连通的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

      • 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

    • 4.2 防烟分区

      • 4.2.1  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

      • 4.2.2  挡烟垂壁等挡烟分隔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

      • 4.2.3  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

      • 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

    • 4.3 自然排烟设施

      • 4.3.1  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自然排烟窗(口)。

      • 4.3.2  防烟分区内自然排烟窗(口)的面积、数量、位置

      • 4.3.3  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

      • 4.3.4  厂房、仓库的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尚应符合下列

      • 4.3.5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

      • 4.3.6  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

      • 4.3.7  除洁净厂房外,设置自然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

    • 4.4 机械排烟设施

      • 4.4.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

      • 4.4.2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

      • 4.4.3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

      • 4.4.4  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最高处,烟气出口宜

      • 4.4.5  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 4.4.6  排烟风机应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

      • 4.4.7  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

      • 4.4.8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求:  

      • 4.4.9  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

      • 4.4.10  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     1 

      • 4.4.11  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

      • 4.4.12  排烟口的设置应按本规范第4.6.3条经计算

      • 4.4.13  当排烟口设在吊顶内且通过吊顶上部空间进行排

      • 4.4.14  按本规范第4.1.4条规定需要设置固定窗时

      • 4.4.15  固定窗的设置和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要求:  

      • 4.4.16  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

      • 4.4.17  除洁净厂房外,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

    • 4.5 补风系统

      • 4.5.1  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房

      • 4.5.2  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

      • 4.5.3  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

      • 4.5.4  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

      • 4.5.5  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或关闭。

      • 4.5.6  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

      • 4.5.7  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当补风管道

    • 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 4.6.1  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该系统计算风量的1

      • 4.6.2  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

      • 4.6.3  除中庭外下列场所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计算应符

      • 4.6.4  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其系统

      • 4.6.5  中庭排烟量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4.6.6  各类场所的火灾热释放速率可按本规范第4.6.

      • 4.6.7  除本规范第4.6.3条、第4.6.5条规定的

      • 4.6.8  当储烟仓的烟层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15℃时,应

      • 4.6.9  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其最小清

      • 4.6.10  火灾热释放速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

      • 4.6.11  烟羽流质量流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 4.6.12  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或按

      • 4.6.13  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或按本规

      • 4.6.14  机械排烟系统中,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

      • 4.6.15  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所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

  • 5 系统控制

    • 5.1 防烟系统

      • 5.1.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其

      • 5.1.2  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5.1.3  当防火分区内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

      • 5.1.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设有测压装置及风压调节措施。

      • 5.1.5  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防烟系统的送风机、阀门等设

    • 5.2 排烟系统

      • 5.2.1  机械排烟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其联动

      • 5.2.2  排烟风机、补风机的控制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

      • 5.2.3  机械排烟系统中的常闭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具有火灾

      • 5.2.4  当火灾确认后,担负两个及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系

      • 5.2.5  活动挡烟垂壁应具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和

      • 5.2.6  自动排烟窗可采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或温度

      • 5.2.7  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排烟系统的排烟风机、补风机

  • 6 系统施工

    • 6.1 一般规定

      • 6.1.1  防烟、排烟系统的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可按本规范

      • 6.1.2  防烟、排烟系统施工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 6.1.3  防烟、排烟系统的施工现场应进行质量管理,并应

      • 6.1.4  防烟、排烟系统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过程质量控

      • 6.1.5  防排烟系统中的送风口、排风口、排烟防火阀、送

      • 6.1.6  防烟、排烟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应由施工单

      • 6.1.7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应按本规范附录

    • 6.2 进场检验

      • 6.2.1  风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的材

      • 6.2.2  风管部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

      • 6.2.3  风机应符合产品标准和有关消防产品标准的规定,

      • 6.2.4  活动挡烟垂壁、及其电动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应符

      • 6.2.5  自动排烟窗的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 6.2.6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进场检验记录应按本规范附录

    • 6.3 风管安装

      • 6.3.1  金属风管的制作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 6.3.2  非金属风管的制作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3  风管应按系统类别进行强度和严密性检验,其强度

      • 6.3.4  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条件:     1  风

      • 6.3.5  风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应按系统类别进行严

    • 6.4 部件安装

      • 6.4.1  排烟防火阀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4.2  送风口、排烟阀或排烟口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规范和

      • 6.4.3  常闭送风口、排烟阀或排烟口的手动驱动装置应固

      • 6.4.4  挡烟垂壁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4.5  排烟窗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5 风机安装

      • 6.5.1  风机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规定,其出口方向应

      • 6.5.2  风机外壳至墙壁或其它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600

      • 6.5.3  风机应设在混凝土或钢架基础上,且不应设置减振

      • 6.5.4  吊装风机的支吊架应焊接牢固、安装可靠,其结构

      • 6.5.5  风机驱动装置的外露部位应装设防护罩;直通大气

  • 7 系统调试

    • 7.1 一般规定

      • 7.1.1  系统调试应在系统施工完成及与工程有关的火灾自

      • 7.1.2  系统调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和仪表,性能应稳定可

      • 7.1.3  系统调试应由施工单位负责、监理单位监督,设计

      • 7.1.4  系统调试前,施工单位应编制调试方案,报送专业

      • 7.1.5  系统调试应包括设备单机调试和系统联动调试。并

    • 7.2 单机调试

      • 7.2.1  排烟防火阀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并

      • 7.2.2  常闭送风口、排烟阀或排烟口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

      • 7.2.3  活动挡烟垂壁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4  自动排烟窗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5  送风机、排烟风机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6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风速及余压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

      • 7.2.7  机械排烟系统风速和风量的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

    • 7.3 联动调试

      • 7.3.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联动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

      • 7.3.2  机械排烟系统的联动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

      • 7.3.3  自动排烟窗的联动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4  活动挡烟垂壁的联动调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

  • 8 系统验收

    • 8.1 一般规定

      • 8.1.1  系统竣工后,应进行工程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得投

      • 8.1.2  工程验收工作应由建设单位负责,并应组织设计、

      • 8.1.3  系统验收时应按本规范附录F填写防烟、排烟系统

      • 8.1.4  工程竣工验收时,施工单位应提供下列资料:  

    • 8.2 工程验收

      • 8.2.1  防烟、排烟系统观感质量的综合验收方法及要求应

      • 8.2.2  防烟、排烟系统设备手动功能的验收方法及要求应

      • 8.2.3  防排烟系统设备应按设计联动启动,且其功能验收

      • 8.2.4  自然通风及自然排烟设施验收,下列项目应达到设

      • 8.2.5  机械防烟系统的验收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6  机械排烟系统的性能验收方法及要求应符合下列规

      • 8.2.7  系统工程质量验收判定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 9 维护管理

    • 9.0.1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应制定维护保养管理制度及操

    • 9.0.2  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防烟、排烟系统的原理、性

    • 9.0.3  每季应对防烟、排烟风机、活动挡烟垂壁、自动排

    • 9.0.4  每半年应对全部排烟防火阀、送风阀或送风口、排

    • 9.0.5  每年应对全部防烟、排烟系统进行一次联动试验和

    • 9.0.6  排烟窗的温控释放装置、排烟防火阀的易熔片应有

    • 9.0.7  当防烟排烟系统采用无机玻璃钢风管时,应每年对

  • 附录A 不同火灾规模下的排烟量

  • 附录B 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

  • 附录C 防烟、排烟系统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 附录D 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

  • 附录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

  • 附录F 防烟、排烟工程验收记录

  • 附录G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合理设计建筑防烟、排烟系统,保证施工质量,规范验收和维护管理,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