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推广绿色建筑,指导江苏省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 1.0.2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 1.0.3 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建筑功能和节能

    • 1.0.4 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 2 术语

    •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 2.0.2 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在

    • 2.0.3 建筑全寿命期 building life cy

    • 2.0.4 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 2.0.5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 2.0.6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

    • 2.0.7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 green sto

    • 2.0.8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rate of annual

    • 2.0.9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 2.0.10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utilization r

    • 2.0.11 能耗监测系统 energy consumpt

    • 2.0.12 遮阴率 shading rate     一

    • 2.0.13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

    • 2.0.14 可再循环材料 recyclable mate

  • 3 基本规定

    • 3.0.1 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结合当地的气候

    • 3.0.2 绿色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

    • 3.0.3 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

    • 3.0.4 绿色设计应从项目立项时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制定绿

    • 3.0.5 绿色设计在综合分析适宜性的基础上,宜优先选用“

  • 4 绿色建筑策划及设计文件要求

    • 4.1 绿色建筑策划

      • 4.1.1 绿色建筑策划应明确项目定位,确定绿色建筑总体目

      • 4.1.2 绿色建筑策划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

      • 4.1.3 前期调研应包括场地分析、资源评估、市场分析和社

      • 4.1.4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 4.1.5 绿色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 4.1.6 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 4.2 绿色设计文件要求

      • 4.2.1 项目建议书应设绿色设计专篇,编制应结合当地区域

      • 4.2.2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编制应结合

      • 4.2.3 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

      • 4.2.4 方案报批文件应设绿色设计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

      • 4.2.5 初步设计应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报批文件中

      • 4.2.6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设绿色设计专篇,该专篇应由建

      • 4.2.7 绿色设计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

  •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 5.1 一般规定

      • 5.1.1 场地规划应符合江苏省各地城乡规划的法定要求,且

      • 5.1.2 场地规划应综合分析场地资源,合理控制开发强度,

      • 5.1.3 场地规划应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 5.1.4 应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居住建筑场地出入口到达

    • 5.2 场地要求

      • 5.2.1 建筑场地选址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并符

      • 5.2.2 建筑场地宜选择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段,并根据市政设

      • 5.2.3 建筑场地应安全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     

      • 5.2.4 场地周边电磁辐射和场地土壤氡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

      • 5.2.5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 5.3 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 5.3.1 应对建筑场地资源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估分析,确定合

      • 5.3.2 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进行资源勘查和评估,并符合下列

      • 5.3.3 利用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

      • 5.3.4 场地内有利用和保护价值的既有建筑应纳入规划统筹

      • 5.3.5 场地内生物资源的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6 场地规划应进行场地雨洪控制,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

      • 5.3.7 应结合场地主导风向,合理规划场地内垃圾分类收集

    • 5.4 场地规划设计与室外环境

      • 5.4.1 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被动式策略,顺应当地气候特

      • 5.4.2 每套住宅应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其

      • 5.4.3 场地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

      • 5.4.4 场地风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

      • 5.4.5 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

      • 5.4.6 场地热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

      • 5.4.7 场地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场地

      • 5.4.8 新建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 5.4.9 公共建筑绿地率不宜低于30%,其中幼儿园、托儿

      • 5.4.10 场地绿化设计应满足场地的使用功能、绿化种植安

      • 5.4.11 场地综合管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 6.1 一般规定

      • 6.1.1 建筑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综合考虑建筑

      • 6.1.2 建筑设计宜根据建筑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采用

      • 6.1.3 建筑设计应将具有遮阳、导光、导风等功能的构件及

      • 6.1.4 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住宅、宾

      • 6.1.5 建筑设计宜采用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对建筑性能和物理

    • 6.2 建筑空间布局

      • 6.2.1 室外公共步行通道、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开放空间、

      • 6.2.2 建筑中的休息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间

      • 6.2.3 建筑宜选择适宜的平面布局、开间和层高,兼顾建筑

      • 6.2.4 建筑室内环境要求相同或功能相近的房间、空间高度

      • 6.2.5 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并便于设备和

      • 6.2.6 建筑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  

      • 6.2.7 建筑新风进风口设置应避开污染源。

      • 6.2.8 新建建筑地下空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 围护结构设计

      • 6.3.1 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和江苏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6.3.2 在自然通风条件下,房间的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

      • 6.3.3 外墙的保温隔热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4 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 6.3.5 楼面及内隔墙的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6 外窗、幕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

      • 6.3.7 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应

    • 6.4 建筑遮阳设计

      • 6.4.1 建筑遮阳设计应满足国家及江苏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6.4.2 居住建筑的东西向及天窗宜设置可调节外遮阳设施,

      • 6.4.3 建筑遮阳设计宜兼顾建筑日照、采光、通风、视野、

      • 6.4.4 公共建筑的玻璃幕墙宜采用外遮阳设施,并符合下列

      • 6.4.5 建筑的墙面和屋面宜采用绿化植物进行生态遮阳。

      • 6.4.6 遮阳设计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分析,优化遮阳

    • 6.5 日照与天然采光设计

      • 6.5.1 利用天然采光的民用建筑,房间的采光标准应符合《

      • 6.5.2 建筑设计宜采用下列措施改善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 6.5.3 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平均采光系数不低于0.5

      • 6.5.4 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玻璃幕

      • 6.5.5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宜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避免视线

      • 6.5.6 建筑设计宜通过采光模拟分析定量评价和优化采光质

    • 6.6 自然通风设计

      • 6.6.1 应根据各城市主导风向,结合日照和采光要求,进行

      • 6.6.2 外窗和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面积应满足国家和江苏省现

      • 6.6.3 建筑设计宜综合利用风压通风、热压通风及机械辅助

      • 6.6.4 居住建筑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自然通风:     

      • 6.6.5 当受平面布局限制无法形成穿堂风时,宜采取下列措

      • 6.6.6 地下空间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自然通风:     

    • 6.7 隔声降噪设计

      • 6.7.1 学校、医院、旅馆、办公、商业建筑主要功能空间的

      • 6.7.2 住宅建筑中的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噪声级应符合

      • 6.7.3 住宅建筑中的分户墙、分户楼板及分隔住宅和非居住

      • 6.7.4 住宅建筑中的外窗(包括未封闭阳台的门)的空气声

      • 6.7.5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宜根据声环境的不同要求对

      • 6.7.6 产生较大噪声和振动的设备机房、管道等噪声源宜集

      • 6.7.7 下列场所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

      • 6.7.8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

      • 6.7.9 有声环境要求房间的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应符合下列

      • 6.7.10 建筑毗邻城市交通干线时,宜采取下列措施降低噪

      • 6.7.11 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取铺设阻尼材料、

    • 6.8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 6.8.1 建筑材料、装修材料中甲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

      • 6.8.2 吸烟室、复印室、打印室、垃圾间、清洁间等产生异

      • 6.8.3 建筑设计应采取措施避免厨房、卫生间、餐厅、地下

      • 6.8.4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宜采用下列功能性材料:    

    • 6.9 装饰装修设计

      • 6.9.1 建筑装饰装修设计宜与建筑设计协调,并宜进行一体

      • 6.9.2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 6.9.3 装饰装修设计中,不应破坏结构主体,不宜改动机电

      • 6.9.4 公共建筑中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变换室内功能空

      • 6.9.5 厨房、卫浴间宜采用整体模块化定型设计,住宅建筑

      • 6.9.6 建筑五金配件、管道阀门、开关龙头等活动配件应选

      • 6.9.7 建筑装修宜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雨篷、栏杆、烟道、楼

      • 6.9.8 建筑外立面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宜采用耐久性好和

  • 7 结构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1.1 结构设计宜采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及可工业化

      • 7.1.2 结构设计应进行下列优化设计,并达到节材效果:

      • 7.1.3 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场地实际情况,遵循就地取材、

    • 7.2 主体结构设计

      • 7.2.1 新建建筑可适当提高结构的设计荷载取值。

      • 7.2.2 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功能的适应性。

      • 7.2.3 结构方案应遵循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理,不应采用严

      • 7.2.4 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前提下,结构设计应采用合

      • 7.2.5 基础优化设计可以考虑地基基础协同分析与设计,并

      • 7.2.6 桩长较长时,钻孔灌注桩宜采用后注浆技术提高侧阻

    • 7.3 改建、扩建建筑结构设计

      • 7.3.1 改建、扩建工程应根据结构可靠性评定要求,采取必

      • 7.3.2 改建、扩建工程宜保留原建筑的结构构件,并应对原

      • 7.3.3 因建筑功能改变、结构加层、改建、扩建等,导致建

      • 7.3.4 结构体系或构件加固,应采用节材、节能、环保的加

      • 7.3.5 现有建筑改建、扩建宜合理利用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

    • 7.4 工业化住宅结构设计

      • 7.4.1 工业化住宅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工

      • 7.4.2 工业化住宅应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钢结

      • 7.4.3 工业化住宅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7.4.4 建筑非受力构配件及结构受力构件宜选用工厂化生产

    • 7.5 建筑材料

      • 7.5.1 建筑材料不得采用国家、江苏省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

      • 7.5.2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

      • 7.5.3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遵循新型、轻质、节能、经济、适

      • 7.5.4 建筑材料的选用应保证结构性能安全和不污染环境,

      • 7.5.5 选择材料时,应评估其资源的消耗量,选用物化能量

      • 7.5.6 现浇混凝土应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全部

      • 7.5.7 建筑结构主体宜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并符合

      • 7.5.8 建筑结构主体宜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 8 暖通空调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1.1 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能源资源条件及建筑负荷需求,

      • 8.1.2 应进行建筑能源综合利用分析,统筹规划建筑物的能

      • 8.1.3 供暖空调系统的能源供应、输配系统以及末端设备均

      • 8.1.4 建筑室内温湿度、风速、噪声及新风量标准应满足《

      • 8.1.5 居住建筑的供暖空调系统宜采用分散式系统。在具备

    • 8.2 冷热源及能源利用

      • 8.2.1 方案设计阶段进行建筑能源综合利用分析时,宜包括

      • 8.2.2 扣除自行车库、汽车库面积后,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

      • 8.2.3 公共建筑利用热电厂蒸汽、余热废热供暖空调,其比

      • 8.2.4 施工图阶段,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的公

      • 8.2.5 冷热源设备的效率、性能系数、系统配置方式等应满

      • 8.2.6 冬季室内需要消除大量内热量的建筑,应利用室外空

      • 8.2.7 通过冷冻机组冷凝热回收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时,其

      • 8.2.8 区域能源供应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9 冷水机组的开式冷却塔多台并联时,底盘之间应设置

    • 8.3 输配系统

      • 8.3.1 空调水系统的管道制式、水泵加压级数、冷热水系统

      • 8.3.2 空调风系统的设计、排风热回收、风管保温绝热、单

      • 8.3.3 空调水系统输送半径宜控制在300m以内,当供冷

      • 8.3.4 在设计条件下,空调同程水系统环路压力损失中,环

      • 8.3.5 除设置一台冷水机组的小型工程外,用户侧冷热媒输

      • 8.3.6 在设置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的建筑中,空调机组、新风

      • 8.3.7 在设计条件下,空调送风系统各个支路的最不利环路

    • 8.4 末端系统

      • 8.4.1 末端空调形式的选择与系统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节

      • 8.4.2 在经济投入与节能效益比合理时,可采用温湿度独立

      • 8.4.3 末端空调系统的设置应实现使用时间分室可控、房间

      • 8.4.4 新风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宜设置粗效、中效过滤器。

    • 8.5 系统运行控制

      • 8.5.1 公共建筑的空调末端设备、居住建筑中集中空调系统

      • 8.5.2 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的公共建筑宜对其

      • 8.5.3 设有机械通风的地下车库应对CO浓度进行实时监测

      • 8.5.4 用户侧水系统采用变水量调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5 全空气系统应采用全年多工况模式运行,并符合下列

      • 8.5.6 冷热源系统的节能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7 对服务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的土壤源热

      • 8.5.8 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的公共建筑以及建

      • 8.5.9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公共建筑应设置能耗监测系统:

      • 8.5.10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 9 给排水设计与水资源利用

    • 9.1 一般规定

      • 9.1.1 应制定项目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地方

      • 9.1.2 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 9.1.3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 9.2 节水措施

      • 9.2.1 应采用高节水效率等级的节水器具。

      • 9.2.2 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 9.2.3 应按用途、付费单元或管理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 9.2.4 应采用节水绿化技术。

      • 9.2.5 立体绿化宜采取节水浇灌措施,垂直绿化应采用自动

      • 9.2.6 应采用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

    • 9.3 给排水系统设计9.3 给排水系统设计9.3 给排水系统设计9.3 给排水系统设计

      • 9.3.1 给水方式应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水压。

      • 9.3.2 应采取防止系统超压出流和用水点水压控制措施。

      • 9.3.3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宜采用机械循环方式。

      • 9.3.4 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应满足各用水点设计流量和所需

    • 9.4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设计

      • 9.4.1 场地防洪设计应符合《防洪标准》GB 50201

      • 9.4.2 应结合本地降雨特性,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

      • 9.4.3 应结合总图景观设计合理确定雨水入渗范围,采取雨

      • 9.4.4 应充分利用绿地、水体或场地空间,合理确定雨水生

      • 9.4.5 应采取与景观相匹配的生态措施,对屋面等不透水下

      • 9.4.6 场地雨水应实行径流总量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

      • 9.4.7 雨水回用系统方案及设计规模宜通过水量平衡和技术

      • 9.4.8 回用雨水的用途应根据可回用水量、用水时间变化规

      • 9.4.9 雨水回用系统的水处理方案应根据雨水收集范围和回

    • 9.5 再生水回用设计

      • 9.5.1 城市市政再生水管道覆盖范围内的项目应使用市政再

      • 9.5.2 再生水回用系统选型及设计规模宜根据原水类型、再

      • 9.5.3 人体直接接触的水景不应使用再生水。

      • 9.5.4 再生水用于绿化浇灌时不应采用喷灌方式。

      • 9.5.5 再生水必须消毒。

      • 9.5.6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住宅建筑不宜小于4%,办公类建

    • 9.6 太阳能热水供应设计

      • 9.6.1 住宅的生活热水应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6层及

      • 9.6.2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设计深度应符合《江苏省太阳能

      • 9.6.3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应与建筑物同步设计和同步施工

      • 9.6.4 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置辅助供热装置。集中式太

      • 9.6.5 住宅建筑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有效集热面积应经计算

  • 10 电气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电气设计应在充分满足建筑运营业态要求的同时减

      • 10.1.2 电气设计应采用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技术和设备

      • 10.1.3 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光伏发电方案时,宜采用低压

      • 10.1.4 人员经常停留的区域采用导光管采光系统时应有调

    • 10.2 供配电系统设计

      • 10.2.1 设置能耗监测系统的公共建筑在低压进线第一级配

      • 10.2.2 供配电系统宜简单实用,同一电压等级的配电级数

      • 10.2.3 供电应接近负荷中心,低压(AC380V/22

      • 10.2.4 超高层建筑宜根据负荷分布情况在建筑避难层设置

      • 10.2.5 民用建筑三相配电的照明配电系统,其最大相负荷

      • 10.2.6 对采用低压(AC380V/220v)供电的公

      • 10.2.7 无功补偿应采用智能型免维护成套自动补偿装置,

      • 10.2.8 低压无功补偿应采用分相补偿或混合补偿,采用混

      • 10.2.9 公共建筑进线处,应有谐波测量仪表,检测用户向

      • 10.2.10 供配电系统中用电设备的谐波干扰超过国家标准

    • 10.3 照明设计

      • 10.3.1 人员长期停留场所的照明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Ra

      • 10.3.2 工作场所宜选用T5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及LE

      • 10.3.3 高、大空间照明光源宜选用高光效、长寿命的无极

      • 10.3.4 荧光灯和气体放电灯应选用高效优质电子镇流器或

      • 10.3.5 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等指标应符合《建筑照

      • 10.3.6 公共建筑应根据照明场所功能要求确定照明功率密

      • 10.3.7 照明系统应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

      • 10.3.8 大面积照明的场所,宜按照最小功能区域划分照明

      • 10.3.9 住宅建筑楼梯、走道的照明应采取感应延时、光控

      • 10.3.10 公共建筑公共区域(如地下车库、走廊、楼梯间

      • 10.3.11 旅馆建筑每间(套)客房宜设置节能控制型总开

      • 10.3.12 当建筑物设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时,智能照明系

      • 10.3.13 火灾应急疏散照明自备蓄电池时,应采用LED

    • 10.4 电气设备选用与设计

      • 10.4.1 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ll结线组别的变压器

      • 10.4.2 电动机应采用高效节能产品,其能效应符合《中小

      • 10.4.3 功率在500kW以上的电动机宜选用中压电动机。

      • 10.4.4 当系统短路容量或变压器容量较小时,大功率电动

      • 10.4.5 单台电梯应具有集选控制、闲时停梯操作、灯光和

      • 10.4.6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步道应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

    • 10.5 电气测量与智能化设计

      • 10.5.1 公共建筑应根据不同电价分类的用电负荷将配电回

      • 10.5.2 设置集中空调或供暖的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建筑或

      • 10.5.3 有出租单元的公共建筑应装设对出租单元管理及收

      • 10.5.4 变压器低压出线侧总开关处应设置电子式多功能电

      • 10.5.5 变电所所有低压出线回路及建筑物其他场所配电回

      • 10.5.6 设置集中空调或供暖的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建筑或

      • 10.5.7 设置集中空调或供暖的公共建筑、国家机关建筑或

      • 10.5.8 所有设备专业计量测量数据构成建筑能耗管理系统

      • 10.5.9 建筑面积大于等于20000m2的公共建筑应设

      • 10.5.10 居住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满足《居住区智能化系

  • 11 景观环境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整体

      • 11.1.2 景观环境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充分利

      • 11.1.3 景观环境设计应综合考虑植物、建筑小品、景观场

      • 11.1.4 景观环境设计应和绿色设计策划、建筑方案设计、

    • 11.2 植物

      • 11.2.1 景观环境设计前,应调查场地内植物现状,对具有

      • 11.2.2 应以乡土植物开发利用为主,兼顾引种,丰富城市

      • 11.2.3 选择植物时,应选择对人身无害、抗污染的植物,

      • 11.2.4 种植设计应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并符合

      • 11.2.5 屋顶绿化设计应根据屋面形式合理配置植物,并符

      • 11.2.6 垂直绿化宜以地栽、容器栽植藤本植物为主,可根

      • 11.2.7 种植设计宜有利于改善场地声环境,宜在噪声源周

      • 11.2.8 种植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提高场地光环境质量:

      • 11.2.9 种植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优化场地热环境:   

    • 11.3 场地

      • 11.3.1 室外活动场地设计宜设置遮阳、防风、避雨等设施

      • 11.3.2 室外停车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1.3.3 景观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景

      • 11.3.4 室外变电室、开关所、垃圾转运站及收集点、燃气

    • 11.4 水景

      • 11.4.1 场地内原有自然水体在满足场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 11.4.2 水景设计应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合理设置。水景补

      • 11.4.3 人工水景的设计应考虑季节变化和枯水期的景观效

    • 11.5 照明

      • 11.5.1 景观照明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光污染。

      • 11.5.2 景观照明设计应按平日、节日、重大节日分组控制

      • 11.5.3 景观照明设施可结合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设施进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推广绿色建筑,指导江苏省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制定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