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合理应用混凝土结构(包括钢和

    • 1.0.2 本规程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

    • 1.0.3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

    • 1.0.4 高层建筑结构应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的选型和平

    • 1.0.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外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高层建筑 tall building,high

      • 2.1.2 房屋高度 building height 自室

      • 2.1.3 框架结构 frame structure 由梁

      • 2.1.4 剪力墙结构 shearwall structu

      • 2.1.5 框架-剪力墙结构 frame-shearwal

      • 2.1.6 板柱-剪力墙结构 slab-column sh

      • 2.1.7 筒体结构 tube structure 由竖向

      • 2.1.8 框架-核心筒结构 frame-corewall

      • 2.1.9 筒中筒结构 tube in tube stru

      • 2.1.10 混合结构 mixed structure,h

      • 2.1.11 转换结构构件 structural tran

      • 2.1.12 转换层 transfer story 设置转

      • 2.1.13 加强层 story with outrigg

      • 2.1.14 连体结构 towers linked wit

      • 2.1.15 多塔楼结构 multi-tower stru

      • 2.1.16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performance-b

      • 2.1.17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seismic perfo

      • 2.1.18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seismic perfo

    • 2.2 符 号

      • 2.2.1 材料力学性能 C20——表示立方体强度标准值为

      • 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

      • 2.2.3 几何参数 as、a's——分别为纵向受拉、受压

      • 2.2.4 系数 α——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αmax、α

      • 2.2.5 其他 Tl——结构第一平动或平动为主的自振周期

  • 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1.1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

      • 3.1.2 抗震设计的高层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 3.1.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

      • 3.1.4 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

      • 3.1.5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

      • 3.1.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收缩、徐

      • 3.1.7 高层建筑的填充墙、隔墙等非结构构件宜采用各类轻

    • 3.2 材 料

      • 3.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

      • 3.2.2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

      • 3.2.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

      • 3.2.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2.5 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

    • 3.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 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

      • 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

    • 3.4 结构平面布置

      • 3.4.1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

      • 3.4.2 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

      • 3.4.3 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

      • 3.4.4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

      •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

      • 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

      • 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

      • 3.4.8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下列措施: 1 加厚洞

      •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

      •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

      • 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

      • 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

      •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

    • 3.5 结构竖向布置

      • 3.5.1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

      • 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

      • 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

      • 3.5.4 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 3.5.5 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

      • 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

      • 3.5.7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

      • 3.5.8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

      • 3.5.9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

    • 3.6 楼盖结构

      • 3.6.1 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

      • 3.6.2 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

      • 3.6.3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

      • 3.6.4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

      • 3.6.5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主

    • 3.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 3.7.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高层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 3.7.2 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的水平位移应按本规程第4章

      • 3.7.3 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

      • 3.7.4 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 3.7.5 结构薄弱层(部位)层间弹塑性位移应符合下式规定

      • 3.7.6 房屋高度不小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应满

      • 3.7.7 楼盖结构应具有适宜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

    • 3.8 构件承载力设计

      • 3.8.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持

      • 3.8.2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 3.9 抗震等级

      • 3.9.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

      • 3.9.2 当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 3.9.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

      • 3.9.4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等级应

      • 3.9.5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

      • 3.9.6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房的抗震等级,除

      • 3.9.7 甲、乙类建筑按本规程第3.9.1条提高一度确定

    • 3.10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 3.10.1 特一级抗震等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符合一级钢

      • 3.10.2 特一级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型钢

      • 3.10.3 特一级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剪力增

      • 3.10.4 特一级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型钢

      • 3.10.5 特一级剪力墙、筒体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

    • 3.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 3.11.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应分析结构方案的特殊性、选用

      • 3.11.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可按表3.11.2进行宏观判

      • 3.11.3 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结构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设计:

      • 3.11.4 结构弹塑性计算分析除应符合本规程第5.5.1

    • 3.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 3.12.1 安全等级为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应满足抗连续倒塌

      • 3.12.2 抗连续倒塌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采

      • 3.12.3 抗连续倒塌的拆除构件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12.4 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时,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

      • 3.12.5 构件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混凝土强度可取标准值;

      • 3.12.6 当拆除某构件不能满足结构抗连续倒塌设计要求时

  • 4 荷载和地震作用

    • 4.1 竖向荷载

      • 4.1.1 高层建筑的自重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

      • 4.1.2 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

      • 4.1.3 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

      • 4.1.4 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

      • 4.1.5 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

    • 4.2 风 荷 载

      • 4.2.1 主体结构计算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

      • 4.2.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4.2.3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

      • 4.2.4 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

      • 4.2.5 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

      • 4.2.6 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及横

      • 4.2.7 房屋高度大于200m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

      • 4.2.8 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

      • 4.2.9 设计高层建筑的幕墙结构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标

    • 4.3 地震作用

      • 4.3.1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

      • 4.3.2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3.3 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

      • 4.3.4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

      • 4.3.5 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按

      • 4.3.6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

      • 4.3.7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

      • 4.3.8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3.8)的

      • 4.3.9 采用阵型分解反应谱方法时,对于不考虑扭转耦联振

      • 4.3.10考虑扭转影响的平面、竖向不规则结构,按钮转耦联

      • 4.3.1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可

      • 4.3.12  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于

      • 4.3.13 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

      • 4.3.14 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的转

      • 4.3.15 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

      • 4.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

      • 4.3.17 当非承重墙体为砌体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

  • 5 结构计算分析

    • 5.1 一般规定

      • 5.1.1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应按本规程第4章的

      • 5.1.2 复杂结构和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计算分析,除应符合

      • 5.1.3 高层建筑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

      • 5.1.4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所

      • 5.1.5 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

      • 5.1.6 高层建筑结构按空间整体工作计算分析时,应考虑下

      • 5.1.7 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力荷载、风荷

      • 5.1.8 高层建筑结构内力计算中,当楼面活荷载大于4kN

      • 5.1.9 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

      • 5.1.10 高层建筑结构进行风作用效应计算时,正反两个方

      • 5.1.11 结构整体内力与位移计算中,型钢混凝土和钢管混

      • 5.1.12 体型复杂、结构布置复杂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

      • 5.1.13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混合结构

      • 5.1.14 对多塔楼结构,宜按整体模型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

      • 5.1.15 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宜按应力分析的结果校核

      • 5.1.16 对结构分析软件的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确

    • 5.2 计算参数

      • 5.2.1 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时,可对剪力墙连梁

      • 5.2.2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盖和装配整体式楼

      • 5.2.3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

      • 5.2.4 高层建筑结构楼面梁受扭计算时应考虑现浇楼盖对梁

    • 5.3 计算简图处理

      • 5.3.1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计算时宜对结构进行力学上的简化

      • 5.3.2 楼面梁与竖向构件的偏心以及上、下层竖向构件之间

      • 5.3.3 在结构整体计算中,密肋板楼盖宜按实际情况进行计

      • 5.3.4 在结构整体计算中,宜考虑框架或壁式框架梁、柱节

      • 5.3.5 在结构整体计算中,转换层结构、加强层结构、连体

      • 5.3.6 复杂平面和立面的剪力墙结构,应采用合适的计算模

      • 5.3.7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

    • 5.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 5.4.1 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弹性计算分析时可

      • 5.4.2 当高层建筑结构不满足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

      • 5.4.3 高层建筑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可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

      • 5.4.4 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 5.5.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进行弹塑性计算分析时,可根据

      • 5.5.2 在预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薄弱层(部

      • 5.5.3 结构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层间位移的简化计算,

    • 5.6 荷载组合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 5.6.1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

      • 5.6.2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

      • 5.6.3 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

      • 5.6.4 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

      • 5.6.5 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第5.6.1条的规定进

  • 6 框架结构设计

    • 6.1 一般规定

      • 6.1.1 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除

      • 6.1.2 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 6.1.3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及隔墙宜选用轻质墙体。抗震设计

      • 6.1.4 抗震设计时,框架结构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 6.1.5 抗震设计时,砌体填充墙及隔墙应具有自身稳定性,

      • 6.1.6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

      • 6.1.7 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不能重合时

      • 6.1.8 不与框架柱相连的次梁,可按非抗震要求进行设计。

    • 6.2 截面设计

      • 6.2.1 抗震设计时,除顶层、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

      • 6.2.2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

      • 6.2.3 抗震设计的框架柱、框支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

      • 6.2.4 抗震设计时,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

      • 6.2.5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一

      • 6.2.6 框架梁柱,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持久

      • 6.2.7 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

      • 6.2.8 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按

      • 6.2.9 当矩形截面框架柱出现拉力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 6.2.10 本章未作规定的框架梁、柱和框支梁、柱截面的其

    • 6.3 框架梁构造要求

      • 6.3.1 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计算跨度的1/10~

      • 6.3.2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计

      • 6.3.3 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抗震

      • 6.3.4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5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 6.3.6 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 6.3.7 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

    • 6.4 框架柱构造要求

      • 6.4.1 柱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矩形截面柱的边

      • 6.4.2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4

      • 6.4.3 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全

      • 6.4.4 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满足下列规定: 1 抗震

      • 6.4.5 柱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 6.4.6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7 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8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4.9 非抗震设计时,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周

      • 6.4.10 框架节点核心区应设置水平箍筋,且应符合下列规

      • 6.4.11 柱箍筋的配筋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的工艺要求

    • 6.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 6.5.1 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受力钢

      • 6.5.2 非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取la。

      • 6.5.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锚

      • 6.5.4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

      • 6.5.5 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

  • 7 剪力墙结构设计

    • 7.1 一般规定

      • 7.1.1 剪力墙结构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其布置应符合下

      • 7.1.2 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

      • 7.1.3 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设计,跨高

      • 7.1.4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

      • 7.1.5 楼面梁不宜支承在剪力墙或核心筒的连梁上。

      • 7.1.6 当剪力墙或核心筒墙肢与其平面外相交的楼面梁刚接

      • 7.1.7 当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4时,宜按框架

      • 7.1.8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

      • 7.1.9 剪力墙应进行平面内的斜截面受剪、偏心受压或偏心

    • 7.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7.2.1 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符合本

      • 7.2.2 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3 高层剪力墙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不应单排配置

      • 7.2.4 抗震设计的双肢剪力墙,其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

      • 7.2.5 一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墙肢的组合弯

      • 7.2.6 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

      • 7.2.7 剪力墙墙肢截面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

      • 7.2.8 矩形、T形、I形偏心受压剪力墙墙肢(图7.2.

      • 7.2.9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正截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

      • 7.2.10 偏心受压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

      • 7.2.11 偏心受拉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

      • 7.2.12 抗震等级为一级剪力墙,水平施工缝的抗滑移应符

      • 7.2.13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一、二、三级剪力墙墙肢

      • 7.2.14 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

      • 7.2.15 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可为暗柱、端柱和翼墙(图

      • 7.2.16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宜按图7.2.16中

      • 7.2.17 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

      • 7.2.18 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均不宜大于3

      • 7.2.19 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

      • 7.2.20 剪力墙的钢筋锚固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7.2.21 连梁两端截面的剪力设计值V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 7.2.22 连梁截面剪力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永久

      • 7.2.23 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7.2.24 跨高比不大于1.5的连梁,非抗震设计时,其纵

      • 7.2.25 剪力墙结构连梁中,非抗震设计时,顶面及底面单

      • 7.2.26 剪力墙的连梁不满足本规程第7.2.22条的要

      • 7.2.27 连梁的配筋构造(图7.2.27)应符合下列规

      • 7.2.28 剪力墙开小洞口和连梁开洞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8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1.1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布置、

      • 8.1.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采用下列形式: 1 框架与剪

      • 8.1.3 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

      • 8.1.4 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

      • 8.1.5 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抗震设

      • 8.1.6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主体结构构件之间除个别节点

      • 8.1.7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 8.1.8 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

      • 8.1.9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 8.1.10 抗风设计时,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各层筒体或剪力

    • 8.2 截面设计及构造

      • 8.2.1 框架-剪力墙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

      • 8.2.2 带边框剪力墙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带边框

      • 8.2.3 板柱-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

      • 8.2.4 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板的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9 筒体结构设计

    • 9.1 一般规定

      • 9.1.1 本章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

      • 9.1.2 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80m,高宽比不宜小于

      • 9.1.3 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梁等构件。转换

      • 9.1.4 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图9.1

      • 9.1.5 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非抗震设计

      • 9.1.6 核心筒或内筒中剪力墙截面形状宜简单;截面形状复

      • 9.1.7 筒体结构核心筒或内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1.8 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洞,洞间

      • 9.1.9 抗震设计时,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按框架

      • 9.1.10 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

      • 9.1.11 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

    • 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 9.2.1 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

      • 9.2.2 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墙体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 9.2.3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 9.2.4 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

      • 9.2.5 对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应控制结构在考虑偶

      • 9.2.6 当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

      • 9.2.7 当框架-双筒结构的双筒间楼板开洞时,其有效楼板

    • 9.3 筒中筒结构

      • 9.3.1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

      • 9.3.2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 9.3.3 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

      • 9.3.4 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

      • 9.3.5 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距不宜大于4m,

      • 9.3.6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 9.3.7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 9.3.8 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

  • 10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本章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规定适用于带转换层的

      • 10.1.2 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

      • 10.1.3 7度和8度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结构错层高层建筑

      • 10.1.4 7度和8度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不宜同时采用超过

      • 10.1.5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

    • 10.2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 10.2.1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底部,当上部楼层部分竖向构件

      • 10.2.2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 10.2.3 转换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

      • 10.2.4 转换结构构件可采用转换梁、桁架、空腹桁架、箱

      • 10.2.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在地面以上设置转换层的位置

      • 10.2.6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

      • 10.2.7 转换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转换梁上、下

      • 10.2.8 转换梁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转换梁与转

      • 10.2.9 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

      • 10.2.10 转换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柱内全部纵

      • 10.2.11 转换柱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截面宽

      • 10.2.12 抗震设计时,转换梁、柱的节点核心区应进行抗

      • 10.2.13 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厚度均不宜小于180

      • 10.2.14 厚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转换厚板的厚

      • 10.2.15 采用空腹桁架转换层时,空腹桁架宜满层设置,

      • 10.2.16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2.17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柱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

      • 10.2.18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特一、一、二、三级落

      • 10.2.19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

      • 10.2.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

      • 10.2.21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基础应有良好

      • 10.2.2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 梁上部墙体的构造应

      • 10.2.23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支转换层楼板厚度不

      • 10.2.24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矩形平面建

      • 10.2.2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矩形平面建

      • 10.2.26 抗震设计时,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的外围转

      • 10.2.27 托柱转换层结构,转换构件采用桁架时,转换桁

    • 10.3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 10.3.1 当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能满足

      • 10.3.2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3.3 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要

    • 10.4 错层结构

      • 10.4.1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沿竖向宜避免错层布置。当

      • 10.4.2 错层两侧宜采用结构布置和侧向刚度相近的结构体

      • 10.4.3 错层结构中,错开的楼层不应归并为一个刚性楼板

      • 10.4.4 抗震设计时,错层处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10.4.5 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错层处框架柱的截面承载

      • 10.4.6 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非抗震设

    • 10.5 连体结构

      • 10.5.1 连体结构各独立部分宜有相同或相近的体型、平面

      • 10.5.2 7度(0.15g)和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

      • 10.5.3 6度和7度(0.10g)抗震设计时,高位连体

      • 10.5.4 连接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宜采用刚性连接。刚性连接

      • 10.5.5 刚性连接的连接体结构可设置钢梁、钢桁架、型钢

      • 10.5.6 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连的结构构件应

      • 10.5.7 连体结构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刚性连接

    • 10.6 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 10.6.1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悬挑程度超过本规程第

      • 10.6.2 多塔楼结构以及体型收进、悬挑结构,竖向体型突

      • 10.6.3 抗震设计时,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6.4 悬挑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悬挑部位应

      • 10.6.5 体型收进高层建筑结构、底盘高度超过房屋高度2

  • 11 混合结构设计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本章规定的混合结构,系指由外围钢框架或型钢混

      • 11.1.2 混合结构高层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应符合表11.

      • 11.1.3 混合结构高层建筑的高宽比不宜大于表11.1.

      • 11.1.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

      • 11.1.5 混合结构在风荷载及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

      • 11.1.6 混合结构框架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应符合本规程第9

      • 11.1.7 地震设计状况下,型钢(钢管)混凝土构件和钢构

      • 11.1.8 当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时,楼板混凝土可

    • 11.2 结构布置

      • 11.2.1 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外,

      • 11.2.2 混合结构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

      • 11.2.3 混合结构的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

      • 11.2.4 8、9度抗震设计时,应在楼面钢梁或型钢混凝土

      • 11.2.5 混合结构中,外围框架平面内梁与柱应采用刚性连

      • 11.2.6 楼盖体系应具有良好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其布置

      • 11.2.7 当侧向刚度不足时,混合结构可设置刚度适宜的加

    • 11.3 结构计算

      • 11.3.1 弹性分析时,宜考虑钢梁与现浇混凝土楼板的共同

      • 11.3.2 结构弹性阶段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构件刚度取值

      • 11.3.3 竖向荷载作用计算时,宜考虑钢柱、型钢混凝土(

      • 11.3.4 当混凝土筒体先于外围框架结构施工时,应考虑施

      • 11.3.5 混合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阻尼比可取为0.0

      • 11.3.6 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时,设置伸臂桁架的楼层以及

    • 11.4 构件设计

      • 11.4.1 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型钢板件(图11.4.1)的

      • 11.4.2 型钢混凝土梁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 混凝土

      • 11.4.3 型钢混凝土梁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

      • 11.4.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不

      • 11.4.5 型钢混凝土柱设计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型

      • 11.4.6 型钢混凝土柱箍筋的构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4.7 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 11.4.8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及节点可按本规程附录F进行

      • 11.4.9 圆形钢管混凝土柱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 11.4.10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 11.4.11 当核心筒墙体承受的弯矩、剪力和轴力均比较大

      • 11.4.12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4.13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偏心受压时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 11.4.14 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应符合下

      • 11.4.15 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 11.4.16 钢梁或型钢混凝土梁与混凝土筒体应有可靠连接

      • 11.4.17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的钢柱及型钢混凝土柱

      • 11.4.18 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内筒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

      • 11.4.19 混合结构中结构构件的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 12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

      • 12.1.2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工程

      • 12.1.3 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宜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

      • 12.1.4 基础设计宜采用当地成熟可靠的技术;宜考虑基础

      • 12.1.5 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

      • 12.1.6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基础底面形心宜与永久作用重力

      • 12.1.7 在重力荷载与水平荷载标准值或重力荷载代表值与

      • 12.1.8 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

      • 12.1.9 高层建筑的基础和与其相连的裙房的基础,设置沉

      • 12.1.10 高层建筑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

      • 12.1.11 基础及地下室的外墙、底板,当采用粉煤灰混凝

      • 12.1.12 抗震设计时,独立基础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

    • 12.2 地下室设计

      • 12.2.1 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

      • 12.2.2 高层建筑地下室设计,应综合考虑上部荷载、岩土

      •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

      • 12.2.4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地下室底板与扩大地下室底板交

      • 12.2.5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设计应满足水土压力及地面荷

      • 12.2.6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应采用级配砂石、砂土

      • 12.2.7 有窗井的地下室,应设外挡土墙,挡土墙与地下室

    • 12.3 基础设计

      • 12.3.1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应以减小长期重力荷载作用下地

      • 12.3.2 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嵌入硬质岩石时,可在基础周边

      • 12.3.3 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

      • 12.3.4 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可根据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确定,

      • 12.3.5 当地基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上部结构柱

      • 12.3.6 筏形基础应采用双向钢筋网片分别配置在板的顶面

      • 12.3.7 当梁板式筏基的肋梁宽度小于柱宽时,肋梁可在柱

      • 12.3.8 梁板式筏基的梁高取值应包括底板厚度在内,梁高

      • 12.3.9 当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筏形基础的周边不宜向

      • 12.3.10 桩基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或钢桩。

      • 12.3.11 桩基的竖向承载力、水平承载力和抗拔承载力设

      • 12.3.12 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等直径桩的中

      • 12.3.13 对沉降有严格要求的建筑的桩基础以及采用摩擦

      • 12.3.14 钢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桩可采用管形或

      • 12.3.15 桩与承台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顶嵌

      • 12.3.16 箱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承载力和上部

      • 12.3.17 箱形基础的高度应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及建

      • 12.3.18 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及墙体的厚度,应根据受

      • 12.3.19 与高层主楼相连的裙房基础若采用外挑箱基墙或

      • 12.3.20 箱形基础墙体的门洞宜设在柱间居中的部位,洞

      • 12.3.21 当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在竖向和水平力

      • 12.3.22 箱形基础的顶板、底板及墙体均应采用双层双向

      • 12.3.23 上部结构底层柱纵向钢筋伸入箱形基础墙体的长

  • 13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 13.1 一般规定

      • 13.1.1 承担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的单位应具备相应

      • 13.1.2 施工单位应认真熟悉图纸,参加设计交底和图纸会

      • 13.1.3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条件,按

      • 13.1.4 编制施工方案时,应根据施工方法、附墙爬升设备

      • 13.1.5 冬期施工应符合《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

    • 13.2 施工测量

      • 13.2.1 施工测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

      • 13.2.2 高层建筑施工采用的测量器具,应按国家计量部门

      • 13.2.3 大中型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应先建立场区平面控制

      • 13.2.4 应根据建筑平面控制网向混凝土底板垫层上投测建

      • 13.2.5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可采用内控法或外控法进行轴线

      • 13.2.6 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进行闭合校验。控制

      • 13.2.7 场地标高控制网应根据复核后的水准点或已知标高

      • 13.2.8 标高的竖向传递,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

      • 13.2.9 建筑物围护结构封闭前,应将外控轴线引测至结构

      • 13.2.10 高层建筑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

    • 13.3 基础施工

      • 13.3.1 基础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图、地质勘察资料和现场

      • 13.3.2 深基础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箱形

      • 13.3.3 基坑和基础施工时,应采取降水、回灌、止水帷幕

      • 13.3.4 基础工程可采用放坡开挖顺作法、有支护顺作法、

      • 13.3.5 支护结构可选用土钉墙、排桩、钢板桩、地下连续

      • 13.3.6 地基处理可采用挤密桩、压力注浆、深层搅拌等方

      • 13.3.7 基坑施工时应加强周边建(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的

      • 13.3.8 支护拆除应按照支护施工的相反顺序进行,并监测

      • 13.3.9 工程桩质量检验可采用高应变、低应变、静载试验

    • 13.4 垂直运输

      • 13.4.1 垂直运输设备应有合格证书,其质量、安全性能应

      • 13.4.2 高层建筑施工所选用的起重设备、混凝土泵送设备

      • 13.4.3 垂直运输设备的配置应根据结构平面布局、运输量

      • 13.4.4 塔式起重机的配备、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4.5 混凝土输送泵配备、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4.6 施工升降机配备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

    • 13.5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 13.5.1 脚手架与模板支架应编制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实施

      • 13.5.2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的荷载取值及组合、计算方法及

      • 13.5.3 外脚手架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选择合理的形式:

      • 13.5.4 落地脚手架宜采用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门式钢

      • 13.5.5 悬挑脚手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悬挑构件宜采

      • 13.5.6 卸料平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对卸料平台结

      • 13.5.7 模板支架宜采用工具式支架,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

    • 13.6 模板工程

      • 13.6.1 模板工程应进行专项设计,并编制施工方案。模板

      • 13.6.2 模板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

      • 13.6.3 模板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墙体宜选用大模

      • 13.6.4 现浇楼板模板宜采用早拆模板体系。后浇带应与其

      • 13.6.5 大模板板面可采用整块薄钢板,也可选用钢框胶合

      • 13.6.6 滑动模板及其操作平台应进行整体的承载力、刚度

      • 13.6.7 爬升模板宜采用由钢框胶合板等组合而成的大模板

      • 13.6.8 现浇空心楼板模板施工时,应采取防止混凝土浇筑

      • 13.6.9 模板拆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常温施工时,柱

    • 13.7 钢筋工程

      • 13.7.1 钢筋工程的原材料、加工、连接、安装和验收,应

      • 13.7.2 高层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钢筋。钢筋数量、规格

      • 13.7.3 粗直径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机械连接可采用直螺

      • 13.7.4 采用点焊钢筋网片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

      • 13.7.5 采用冷轧带肋钢筋和预应力用钢丝、钢绞线时,应

      • 13.7.6 框架梁、柱交叉处,梁纵向受力钢筋应置于柱纵向

      • 13.7.7 箍筋的弯曲半径、内径尺寸、弯钩平直长度、绑扎

      • 13.7.8 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施工时,应保证钢筋位

      • 13.7.9 梁、板、墙、柱的钢筋宜采用预制安装方法。钢筋

    • 13.8 混凝土工程

      • 13.8.1 高层建筑宜采用预拌混凝土或有自动计量装置、可

      • 13.8.2 混凝土工程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验收,

      • 13.8.3 高层建筑宜根据不同工程需要,选用特定的高性能

      • 13.8.4 预拌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应进行坍落度检查,其

      • 13.8.5 混凝土浇筑高度应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混凝土

      • 13.8.6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设专人对模板支架、钢筋、

      • 13.8.7 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根据不同的地区、

      • 13.8.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预

      • 13.8.9 结构柱、墙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混凝土

      • 13.8.10 混凝土施工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

      • 13.8.11 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并按规定时间浇筑混

      • 13.8.12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3.8.

    • 13.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 13.9.1 大体积与超长结构混凝土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

      • 13.9.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

      • 13.9.3 大体积基础底板及地下室外墙混凝土,当采用粉煤

      • 13.9.4 大体积与超长结构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过试配确定。

      • 13.9.5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振捣应满足下列规定: 1

      • 13.9.6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测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3.9.7 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可采取留置变形缝、后浇带

    • 13.10 混合结构施工

      • 13.10.1 混合结构施工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

      • 13.10.2 施工中应加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施工的协

      • 13.10.3 钢结构制作前应进行深化设计。

      • 13.10.4 混合结构应遵照先钢结构安装,后钢筋混凝土施

      • 13.10.5 核心筒应先于钢框架或型钢混凝土框架施工,高

      • 13.10.6 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应按照钢结构、钢筋、模板

      • 13.10.7 钢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施工时,应考虑内

      • 13.10.8 钢管混凝土结构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

      • 13.10.9 型钢混凝土柱的箍筋宜采用封闭箍,不宜将箍筋

      • 13.10.10 当利用型钢梁钢骨架吊挂梁模板时,应对其承

      • 13.10.11 压型钢板楼面混凝土施工时,应根据压型钢板

      • 13.10.12 型钢剪力墙、钢板剪力墙、暗支撑剪力墙混凝

      • 13.10.13 型钢混凝土梁柱接头处和型钢翼缘下部,宜预

    • 13.11 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

      • 13.11.1 混凝土转换层、加强层、连体结构、大底盘多塔

      • 13.11.2 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加强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11.3 悬挑结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悬挑构件

      • 13.11.4 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塔楼间施工顺序和施工高差

      • 13.11.5 塔楼连接体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塔

    • 13.12 施工安全

      • 13.12.1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

      • 13.12.2 附着式整体爬升脚手架应经鉴定,并有产品合格

      • 13.12.3 施工现场应设立可靠的避雷装置。

      • 13.12.4 建筑物的出入口、楼梯口、洞口、基坑和每层建

      • 13.12.5 钢模板施工时,应有防漏电措施。

      • 13.12.6 采用自动提升、顶升脚手架或工作平台施工时,

      • 13.12.7 高层建筑施工,应采取上、下通信联系措施。

      • 13.12.8 高层建筑施工应有消防系统,消防供水系统应满

      • 13.12.9 施工用油漆和涂料应妥善保管,并远离火源。

    • 13.13 绿色施工

      • 13.13.1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应符合绿色施

      • 13.13.2 应控制混凝土中碱、氯、氨等有害物质含量。

      • 13.13.3 施工中应采用下列节能与能源利用措施: 1

      • 13.13.4 施工中应采用下列节水及水资源利用措施: 1

      • 13.13.5 施工中应采用下列节材及材料利用措施: 1

      • 13.13.6 施工中应采取下列节地措施: 1 合理布置施

      • 13.13.7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施

  • 附录A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 A.0.1 楼盖结构的竖向振动加速度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计算。

    • A.0.2 人行走引起的楼盖振动峰值加速度可按下列公式近似

    • A. 0. 3 楼盖结构的阻抗有效重量w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附录B 风荷载体型系数

    • B. 0. 1 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根据建筑物平面形状按下列规

  • 附录C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底部剪力法

    • C.0.1 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高层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

    • C.0.2 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地框架结构、框

    • C.0.3 高层建筑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突出

  • 附录D 墙体稳定验算

    • D.0.1 剪力墙墙肢应满足下式的稳定要求: 式中: q—

    • D.0.2   剪力墙墙肢计算长度应按下式采用 式中:——

    • D.0.3  墙肢计算长度系数应根据墙肢的支承条件按下列公

    • D.0.4 当T形、L形、槽形、工字形剪力墙的翼缘截面高度

  • 附录E 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规定

    • E.0.1 当转换层设置在1、2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与其

    • E.0.2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按本规程式(3.5

    • E.0.3 当转换层设置在第2层以上时,尚宜采用图E所示的

  • 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

    • F.1 构件设计

      • F.1.1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应满足下列公式

      • F.1.2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轴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

      • F. 1. 3钢管混凝土柱考虑偏心率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 F. 1. 4钢管混凝土柱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承载力折减系数,

      • F.1.5柱的等效计算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L——

      • F.1.6钢管混凝土柱考虑柱身弯矩分布梯度影响的等效长度系

      • F. 1. 7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轴向受拉承载力应满足下列规

      • F. 1. 8 当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剪跨(即横向集中荷载作

      • F. 1.9 钢管混凝土单肢柱的横向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

      • F. 1. 10钢管混凝土的局部受压应满足下列要求: 式中

      • F. 1. 11钢管混凝土柱在中央部位受压时(图F.1.1

      • F. 1. 12钢管混凝土柱在其组合界面附近受压时(图F.

    • F.2 连接设计

      • F.2.1 钢管混凝土柱的直径较小时,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之

      • F.2.2 钢管混凝土柱的直径较大时,钢梁与钢管混凝土柱之

      • F.2.3 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构造应同时满足

      • F.2.4 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时,钢管外剪力传

      • F.2.5 环形牛腿、台锥式环形深牛腿可由呈放射状均匀分布

      • F.2.6 钢管混凝土柱的外径不小于600mm时,可采用承

      • F.2.7 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管外弯矩传递可采用

      • F.2.8 井式双梁的纵向钢筋钢筋可从钢管侧面平行通过,并

      • F.2.9 钢筋混凝土环梁(图F.2.9)的配筋应由计算确

      • F.2.10 采用穿筋单梁构造(图F.2.10)时,在钢管

      • F.2.11 钢管直径较小或梁宽较大时,可采用梁端加宽的变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合理应用混凝土结构(包括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制定本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