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

    • 1.0.3 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

    • 1.0.3A 排水工程设计应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并

    • 1.0.4 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

    • 1.0.4A 雨水综合管理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

    • 1.0.4B 城镇内涝防治应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相结合的综

    • 1.0.5 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

    • 1.0.6 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 1.0.7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

    • 1.0.8 排水工程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对操作繁重、

    • 1.0.9 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

    • 1.0.10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排水工程 wastewater enginee

      • 2.1.2 排水系统 waste water engine

      • 2.1.3 排水体制 sewerage system   

      • 2.1.4 排水设施 wastewater facilit

      • 2.1.5 合流制 combined system    

      • 2.1.5A 合流制管道溢流 combined sewer

      • 2.1.6 分流制 separate system    

      • 2.1.7 城镇污水 urban wastewater,s

      • 2.1.8 城镇污水系统 urban wastewater

      • 2.1.8A 面源污染 diffuse pollution

      • 2.1.8B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 2.1.9 城镇污水污泥 urban wastewater

      • 2.1.10 旱流污水 dry weather flow

      • 2.1.11 生活污水 domestic wastewat

      • 2.1.12 综合生活污水 comprehensive s

      • 2.1.13 工业废水 industrial wastew

      • 2.1.14 入渗地下水 infiltrated grou

      • 2.1.15 总变化系数 peaking factor  

      • 2.1.16 径流系数 runoff coefficien

      • 2.1.16A 径流量 runoff     降落到地面的

      • 2.1.17 暴雨强度 rainfall intensit

      • 2.1.18 重现期 recurrence interva

      • 2.1.18A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recurrence

      • 2.1.19 降雨历时 duration of rainf

      • 2.1.20 汇水面积 catchment area   

      • 2.1.20A 内涝 local flooding    

      • 2.1.20B 内涝防治系统 local flooding

      • 2.1.20C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 recurrence

      • 2.1.21 地面集水时间 time of concent

      • 2.1.22 截流倍数 interception rati

      • 2.1.23 排水泵站 drainage pumping

      • 2.1.24 污水泵站 sewage pumping st

      • 2.1.25 雨水泵站 storm water pumpi

      • 2.1.26 合流污水泵站 combined sewage

      • 2.1.27 一级处理 primary treatment

      • 2.1.28 二级处理 secondary treatme

      • 2.1.29 活性污泥法 activated sludge

      • 2.1.30 生物反应池 biological react

      • 2.1.31 活性污泥 activated sludge

      • 2.1.32 回流污泥 returned sludge  

      • 2.1.33 格栅 bar screen     拦截水中

      • 2.1.34 格栅除污机 bar screen machi

      • 2.1.35 固定式格栅除污机 fixed raking

      • 2.1.36 移动式格栅除污机 mobile raking

      • 2.1.37 沉砂池 grit chamber     去

      • 2.1.38 平流沉砂池 horizontal flow

      • 2.1.39 曝气沉砂池 aerated grit cha

      • 2.1.40 旋流沉砂池 vortex-type grit

      • 2.1.41 沉淀 sedimentation,settl

      • 2.1.42 初次沉淀池 primary settling

      • 2.1.43 二次沉淀池 secondary settli

      • 2.1.44 平流沉淀池 horizontal settl

      • 2.1.45 竖流沉淀池 vertical flow se

      • 2.1.46 辐流沉淀池 radial flow sett

      • 2.1.47 斜管(板)沉淀池 inclined tube

      • 2.1.48 好氧 aerobic,oxic     污水

      • 2.1.49 厌氧 anaerobic     污水生物处

      • 2.1.50 缺氧 anoxic     污水生物处理中溶

      • 2.1.51 生物硝化 bio-nitrification

      • 2.1.52 生物反硝化 bio-denitrificat

      • 2.1.53 混合液回流 mixed liquor rec

      • 2.1.54 生物除磷 biological phosph

      • 2.1.55 缺氧/好氧脱氮工艺 anoxic/oxic

      • 2.1.56 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anaerobic/ox

      • 2.1.57 厌氧/缺氧/好氧脱氮除磷工艺 anaerob

      • 2.1.58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sequencing ba

      • 2.1.59 充水比 fill ratio     序批式

      • 2.1.60 总凯氏氮 total Kjeldahl ni

      • 2.1.61 总氮 total nitrogen(TN)

      • 2.1.62 总磷 total phosphorus(TP

      • 2.1.63 好氧泥龄 oxic sludge age  

      • 2.1.64 泥龄 sludge age,sludge r

      • 2.1.65 氧化沟 oxidation ditch   

      • 2.1.66 好氧区 oxic zone     生物反应

      • 2.1.67 缺氧区 anoxic zone     生物

      • 2.1.68 厌氧区 anaerobic zone    

      • 2.1.69 生物膜法 attached-growth p

      • 2.1.70 生物接触氧化 bio-contact oxi

      • 2.1.71 曝气生物滤池 biological aera

      • 2.1.72 生物转盘 rotating biologic

      • 2.1.73 塔式生物滤池 biotower     生物

      • 2.1.74 低负荷生物滤池 low-rate trick

      • 2.1.75 高负荷生物滤池 high-rate biol

      • 2.1.76 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 BOD5-volum

      • 2.1.77 表面负荷 hydraulic loading

      • 2.1.78 固定布水器 fixed distributo

      • 2.1.79 旋转布水器 rotating distrib

      • 2.1.80 石料滤料 rock filtering me

      • 2.1.81 塑料填料 plastic media    

      • 2.1.82 污水自然处理 natural treatme

      • 2.1.83 土地处理 land treatment   

      • 2.1.84 稳定塘 stabilization pond

      • 2.1.85 灌溉田 sewage farming    

      • 2.1.86 人工湿地 artifical wetland

      • 2.1.87 污水再生利用 wastewater reus

      • 2.1.88 深度处理 advanced treatmen

      • 2.1.89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re

      • 2.1.90 膜过滤 membrane filtratio

      • 2.1.91 颗粒活性炭吸附池 granular acti

      • 2.1.92 紫外线 ultraviolet(UV)   

      • 2.1.93 紫外线剂量 ultraviolet dose

      • 2.1.94 污泥处理 sludge treatment

      • 2.1.95 污泥处置 sludge disposal  

      • 2.1.96 污泥浓缩 sludge thickening

      • 2.1.97 污泥脱水 sludge dewatering

      • 2.1.98 污泥干化 sludge drying    

      • 2.1.99 污泥消化 sludge digestion

      • 2.1.100 厌氧消化 anaerobic digest

      • 2.1.101 好氧消化 aerobic digestio

      • 2.1.102 中温消化 mesophilic diges

      • 2.1.103 高温消化 thermophilic dig

      • 2.1.104 原污泥 raw sludge     未经

      • 2.1.105 初沉污泥 primary sludge  

      • 2.1.106 二沉污泥 secondary sludge

      • 2.1.107 剩余污泥 excess activated

      • 2.1.108 消化污泥 digested sludge

      • 2.1.109 消化池 digester     污泥处理

      • 2.1.110 消化时间 digest time     

      • 2.1.111 挥发性固体 volatile solids

      • 2.1.112 挥发性固体去除率 removal perc

      • 2.1.113 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 cubage load

      • 2.1.114 污泥气 sludge gas,marsh

      • 2.1.115 污泥气燃烧器 sludge gas bur

      • 2.1.116 回火防止器 backfire preven

      • 2.1.117 污泥热干化 sludge heat dry

      • 2.1.118 污泥焚烧 sludge incinerat

      • 2.1.119 污泥综合利用 sludge integra

      • 2.1.120 污泥土地利用 sludge land ap

      • 2.1.121 污泥农用 sludge farm appl

    • 2.2 符 号

      • 2.2.1 设计流量     Q——设计流量;     Q

      • 2.2.2 水力计算     Q——设计流量;     v

      • 2.2.3 污水处理     Q——设计污水流量;    

      • 2.2.4 污泥处理     td——消化时间;     

  •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 3.1.1 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3.1.2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

      • 3.1.2A 排水系统的设计规模应根据排水系统的规划和普及

      • 3.1.3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生活

      • 3.1.4 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

      • 3.1.5 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

    • 3.2 雨 水 量

      • 3.2.1 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3.2.2 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

      • 3.2.2A 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

      • 3.2.3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 3.2.3A 根据气候变化,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 3.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

      • 3.2.4A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 3.2.4B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积水影响

      • 3.2.5 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2.5A 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

      • 3.2.6 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

    • 3.3 合流水量

      • 3.3.1 合流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3.2 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3.3.3 截流倍数no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

      • 3.3.4 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

    • 3.4 设计水质

      • 3.4.1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或参照邻

      • 3.4.2 污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3

  •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4.1 一般规定

      • 4.1.1 排水管渠系统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

      • 4.1.2 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地形、土质、地下水位

      • 4.1.3 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道接口,应根据

      • 4.1.3A 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符合下列要求:     

      • 4.1.4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

      • 4.1.5 当输送易造成管渠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

      • 4.1.6 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雨水,应经预处

      • 4.1.7 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

      • 4.1.8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可结合城镇总体规划,考虑利用水

      • 4.1.9 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

      • 4.1.10 当排水管渠出水口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

      • 4.1.11 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

      • 4.1.12 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宜设置

    • 4.2 水力计算

      • 4.2.1 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 4.2.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 4.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4.2.3的规定取值。

      • 4.2.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下列规定。非金属

      • 4.2.6 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7 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4.2.8 污水厂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4.2.

      • 4.2.9 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

      • 4.2.10 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

      • 4.2.11 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

    • 4.3 管 道

      • 4.3.1 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

      • 4.3.2 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

      • 4.3.2A 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

      • 4.3.2B 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4.3.2C 塑料管应直线敷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敷设时

      • 4.3.3 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

      • 4.3.4 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

      • 4.3.4A 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

      • 4.3.5 设计排水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

      • 4.3.6 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根据需要设通风设施。

      • 4.3.7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管材强度、外部荷载、土

      • 4.3.8 一般情况下,排水管道宜埋设在冰冻线以下。当该地

      • 4.3.9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的城镇干道,宜在道路两侧

      • 4.3.10 重力流管道系统可设排气和排空装置,在倒虹管、

      • 4.3.11 承插式压力管道应根据管径、流速、转弯角度、试

      • 4.3.12 压力管接入自流管渠时,应有消能设施。

      • 4.3.13 管道的施工方法,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

    • 4.4 检 查 井

      • 4.4.1 检查井的位置,应设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

      • 4.4.1A 污水管、雨水管和合流污水管的检查井井盖应有标

      • 4.4.1B 检查井宜采用成品井,污水和合流污水检查井应进

      • 4.4.2 检查井在直线管段的最大间距应根据疏通方法等具体

      • 4.4.3 检查井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4.4.4 检查井井底宜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0.8

      • 4.4.5 在管道转弯处,检查井内流槽中心线的弯曲半径应按

      • 4.4.6 位于车行道的检查井,应采用具有足够承载力和稳定

      • 4.4.6A 设置在主干道上的检查井的井盖基座宜和井体分离。

      • 4.4.7 检查井宜采用具有防盗功能的井盖。位于路面上的井

      • 4.4.7A 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

      • 4.4.8 在污水干管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需要时可设置

      • 4.4.9 接入检查井的支管(接户管或连接管)管径大于30

      • 4.4.10 检查井与管渠接口处,应采取防止不均匀沉降的措

      • 4.4.10A 检查井和塑料管道应采用柔性连接。

      • 4.4.11 在排水管道每隔适当距离的检查井内和泵站前一检

      • 4.4.12 在压力管道上应设置压力检查井。

      • 4.4.13 高流速排水管道坡度突然变化的第一座检查井宜采

    • 4.5 跌 水 井

      • 4.5.1 管道跌水水头为1.0m~2.0m时,宜设跌水井

      • 4.5.2 跌水井的进水管管径不大于200mm时,一次跌水

    • 4.6 水 封 井

      • 4.6.1 当工业废水能产生引起爆炸或火灾的气体时,其管道

      • 4.6.2 水封深度不应小于0.25m,井上宜设通风设施,

      • 4.6.3 水封井以及同一管道系统中的其他检查井,均不应设

    • 4.7 雨 水 口

      • 4.7.1 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

      • 4.7.1A 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 4.7.2 雨水口间距宜为25m~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

      • 4.7.2A 道路横坡坡度不应小于1.5%,平箅式雨水口的

      • 4.7.3 当道路纵坡大于0.0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

      • 4.7.4 雨水口深度不宜大于1m,并根据需要设置沉泥槽。

    • 4.8 截 流 井

      • 4.8.1 截流井的位置,应根据污水截流干管位置、合流管渠

      • 4.8.2 截流井宜采用槽式,也可采用堰式或槽堰结合式。管

      • 4.8.2A 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

      • 4.8.2B 当污水截流管管径为300mm~600mm时,

      • 4.8.2C 槽堰结合式截流井的槽深、堰高,应按下列公式计

      • 4.8.3 截流井溢流水位,应在设计洪水位或受纳管道设计水

      • 4.8.4 截流井内宜设流量控制设施。

    • 4.9 出 水 口

      • 4.9.1 排水管渠出水口位置、形式和出口流速,应根据受纳

      • 4.9.2 出水口应采取防冲刷、消能、加固等措施,并视需要

      • 4.9.3 有冻胀影响地区的出水口,应考虑用耐冻胀材料砌筑

    • 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 4.10.1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应排除汇水区域的地面径流水和

      • 4.10.2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4.10.3 立体交叉地道排水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

      • 4.10.4 当立体交叉地道工程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 4.10.5 高架道路雨水口的间距宜为20m~30m。每个

    • 4.11 倒 虹 管

      • 4.11.1 通过河道的倒虹管,不宜少于两条;通过谷地、旱

      • 4.11.2 倒虹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4.11.3 合流管道设倒虹管时,应按旱流污水量校核流速。

      • 4.11.4 倒虹管进出水井的检修室净高宜高于2m。进出水

      • 4.11.5 倒虹管进出水井内应设闸槽或闸门。

      • 4.11.6 倒虹管进水井的前一检查井,应设置沉泥槽。

    • 4.12 渠 道

      • 4.12.1 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制的

      • 4.12.2 明渠和盖板渠的底宽,不宜小于0.3m。无铺砌

      • 4.12.3 渠道和涵洞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4.12.4 渠道和管道连接处应设挡土墙等衔接设施。渠道接

      • 4.12.5 明渠转弯处,其中心线的弯曲半径不宜小于设计水

    • 4.13 管道综合

      • 4.13.1 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渠、建筑物、构筑物等相互

      • 4.13.2 污水管道、合流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

      • 4.13.3 排水管道与其他地下管线(或构筑物)水平和垂直

      • 4.13.4 再生水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合流管道和污水管道

    • 4.14 雨水调蓄池

      • 4.14.1 需要控制面源污染、削减排水管道峰值流量防治地

      • 4.14.2 雨水调蓄池的设置应尽量利用现有设施。

      • 4.14.3 雨水调蓄池的位置,应根据调蓄目的、排水体制、

      • 4.14.4 用于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

      • 4.14.4A 用于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污染控制时,雨水调蓄

      • 4.14.5 用于削减排水管道洪峰流量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

      • 4.14.6 用于提高雨水利用程度时,雨水调蓄池的有效容积

      • 4.14.7 雨水调蓄池的放空时间,可按下式计算:    

      • 4.14.8 雨水调蓄池应设置清洗、排气和除臭等附属设施和

      • 4.14.9 用于控制径流污染的雨水调蓄池出水应接入污水管

    • 4.15 雨水渗透设施

      • 4.15.1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综合考虑雨水径流量的削减。

      • 4.15.2 当场地有条件时,可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设施接

    • 4.16 雨水综合利用

      • 4.16.1 雨水综合利用应根据当地水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

      • 4.16.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汇水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4.16.3 对屋面、场地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时,应将降雨初期

      • 4.16.4 雨水利用方式应根据收集量、利用量和卫生要求等

      • 4.16.5 雨水利用设施和装置的设计应考虑防腐蚀、防堵塞

    • 4.17 内涝防治设施

      • 4.17.1 内涝防治设施应与城镇平面规划、竖向规划和防洪

      • 4.17.2 内涝防治设施应包括源头控制设施、雨水管渠设施

      • 4.17.3 采用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时,

  • 5 泵 站

    • 5.1 一般规定

      • 5.1.1 排水泵站宜按远期规模设计,水泵机组可按近期规模

      • 5.1.2 排水泵站宜设计为单独的建筑物。

      • 5.1.3 抽送产生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水泵站,必须

      • 5.1.4 排水泵站的建筑物和附属设施宜采取防腐蚀措施。

      • 5.1.5 单独设置的泵站与居住房屋和公共建筑物的距离,应

      • 5.1.6 泵站室外地坪标高应按城镇防洪标准确定,并符合规

      • 5.1.7 雨水泵站应采用自灌式泵站。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

      • 5.1.8 泵房宜有两个出入口,其中一个应能满足最大设备或

      • 5.1.9 排水泵站供电应按二级负荷设计,特别重要地区的泵

      • 5.1.10 位于居民区和重要地段的污水、合流污水泵站,应

      • 5.1.11 自然通风条件差的地下式水泵间应设机械送排风综

      • 5.1.12 经常有人管理的泵站内,应设隔声值班室并有通信

      • 5.1.13 雨污分流不彻底、短时间难以改建的地区,雨水泵

    • 5.2 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

      • 5.2.1 污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最高日最

      • 5.2.2 雨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泵站进水总管的设计流量

      • 5.2.3 合流污水泵站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 5.2.4 雨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时的集水池水位

      • 5.2.5 污水泵和合流污水泵的设计扬程,应根据设计流量时

    • 5.3 集 水 池

      • 5.3.1 集水池的容积,应根据设计流量、水泵能力和水泵工

      • 5.3.2 大型合流污水输送泵站集水池的面积,应按管网系统

      • 5.3.3 流入集水池的污水和雨水均应通过格栅。

      • 5.3.4 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

      • 5.3.5 污水泵站集水池的设计最高水位,应按进水管充满度

      • 5.3.6 集水池的设计最低水位,应满足所选水泵吸水头的要

      • 5.3.7 泵房应采用正向进水,应考虑改善水泵吸水管的水力

      • 5.3.8 泵站集水池前,应设置闸门或闸槽;泵站宜设置事故

      • 5.3.9 雨水进水管沉砂量较多地区宜在雨水泵站集水池前设

      • 5.3.10 集水池池底应设集水坑,倾向坑的坡度不宜小于1

      • 5.3.11 集水池应设冲洗装置,宜设清泥设施。

    • 5.4 泵房设计

      • Ⅰ 水泵配置

        • 5.4.1 水泵的选择应根据设计流量和所需扬程等因素确定,

        • 5.4.2 选用的水泵宜在满足设计扬程时在高效区运行;在最

        • 5.4.3 多级串联的污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应考虑级间调

        • 5.4.4 水泵吸水管设计流速宜为0.7m/s~1.5m/

        • 5.4.5 非自灌式水泵应设引水设备,并均宜设备用。小型水

      • Ⅱ 泵 房

        • 5.4.6 水泵布置宜采用单行排列。

        • 5.4.7 主要机组的布置和通道宽度,应满足机电设备安装、

        • 5.4.8 泵房各层层高,应根据水泵机组、电气设备、起吊装

        • 5.4.9 泵房起重设备应根据需吊运的最重部件确定。起重量

        • 5.4.10 水泵机组基座,应按水泵要求配置,并应高出地坪

        • 5.4.11 水泵间与电动机间的层高差超过水泵技术性能中规

        • 5.4.12 泵房内应有排除积水的设施。

        • 5.4.13 泵房内地面敷设管道时,应根据需要设置跨越设施

        • 5.4.14 当泵房为多层时,楼板应设吊物孔,其位置应在起

        • 5.4.15 潜水泵上方吊装孔盖板可视环境需要采取密封措施。

        • 5.4.16 水泵因冷却、润滑和密封等需要的冷却用水可接自

    • 5.5 出水设施

      • 5.5.1 当2台或2台以上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时,每台水泵

      • 5.5.2 出水压力井的盖板必须密封,所受压力由计算确定。

      • 5.5.3 敞开式出水井的井口高度,应满足水体最高水位时开

      • 5.5.4 合流污水泵站宜设试车水回流管,出水井通向河道一

      • 5.5.5 雨水泵站出水口位置选择,应避让桥梁等水中构筑物

  • 6 污水处理

    • 6.1 厂址选择和总体布置

      • 6.1.1 污水厂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

      • 6.1.2 污水厂的厂区面积,应按项目总规模控制,并做出分

      • 6.1.3 污水厂的总体布置应根据厂内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功

      • 6.1.4 污水厂厂区内各建筑物造型应简洁美观,节省材料,

      • 6.1.5 生产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其位置和朝

      • 6.1.6 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根据情况尽可能分别集中

      • 6.1.7 污水厂的工艺流程、竖向设计宜充分利用地形,符合

      • 6.1.8 厂区消防的设计和消化池、贮气罐、污泥气压缩机房

      • 6.1.9 污水厂内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堆放材料、备

      • 6.1.10 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

      • 6.1.11 污水厂周围根据现场条件应设置围墙,其高度不宜

      • 6.1.12 污水厂的大门尺寸应能容许运输最大设备或部件的

      • 6.1.13 污水厂并联运行的处理构筑物间应设均匀配水装置

      • 6.1.14 污水厂内各种管渠应全面安排,避免相互干扰。管

      • 6.1.15 污水厂应合理布置处理构筑物的超越管渠。

      • 6.1.16 处理构筑物应设排空设施,排出水应回流处理。

      • 6.1.17 污水厂宜设置再生水处理系统。

      • 6.1.18 厂区的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严禁与处理装置直接

      • 6.1.19 污水厂的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设计,重要的污

      • 6.1.20 污水厂附属建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应根据污水厂

      • 6.1.21 位于寒冷地区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应有保温防冻措

      • 6.1.22 根据维护管理的需要,宜在厂区适当地点设置配电

      • 6.1.23 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等安全措施

    • 6.2 一般规定

      • 6.2.1 城镇污水处理程度和方法应根据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

      • 6.2.2 污水厂的处理效率,可按表6.2.2的规定取值。

      • 6.2.3 水质和(或)水量变化大的污水厂,宜设置调节水质

      • 6.2.4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的情况分

      • 6.2.5 合流制处理构筑物,除应按本章有关规定设计外,尚

      • 6.2.6 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

      • 6.2.7 处理构筑物中污水的出入口处宜采取整流措施。

      • 6.2.8 污水厂应设置对处理后出水消毒的设施。

    • 6.3 格 栅

      • 6.3.1 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必须设置格栅。

      • 6.3.2 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3.3 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m/s~1.0m/s。

      • 6.3.4 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钢丝绳牵引除污

      • 6.3.5 格栅上部必须设置工作平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

      • 6.3.6 格栅工作平台两侧边道宽度宜采用0.7m~1.0

      • 6.3.7 粗格栅栅渣宜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细格栅栅渣宜采

      • 6.3.8 格栅除污机、输送机和压榨脱水机的进出料口宜采用

      • 6.3.9 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

    • 6.4 沉 砂 池

      • 6.4.1 污水厂应设置沉砂池,按去除相对密度2.65、粒

      • 6.4.2 平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4.3 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4.4 旋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4.5 污水的沉砂量,可按每立方米污水0.03L计算;

      • 6.4.6 砂斗容积不应大于2d的沉砂量,采用重力排砂时,

      • 6.4.7 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

    • 6.5 沉 淀 池

      • Ⅰ 一般规定

        • 6.5.1 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6.5.1的规定取值。斜

        • 6.5.2 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 6.5.3 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m~4.0m。

        • 6.5.4 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

        • 6.5.5 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

        • 6.5.6 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 6.5.7 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

        • 6.5.8 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

        • 6.5.9 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 Ⅱ 沉 淀 池

        • 6.5.10 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6.5.11 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6.5.12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Ⅲ 斜管(板)沉淀池

        • 6.5.13 当需要挖掘原有沉淀池潜力或建造沉淀池面积受限

        • 6.5.14 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表面水力负

        • 6.5.15 升流式异向流斜管(板)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

        • 6.5.16 斜管(板)沉淀池应设冲洗设施。

    • 6.6 活性污泥法

      • Ⅰ 一般规定

        • 6.6.1 根据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除磷、好氧污泥稳定等

        • 6.6.2 根据可能发生的运行条件,设置不同运行方案。

        • 6.6.3 生物反应池的超高,当采用鼓风曝气时为0.5m~

        • 6.6.4 污水中含有大量产生泡沫的表面活性剂时,应有除泡

        • 6.6.5 每组生物反应池在有效水深一半处宜设置放水管。

        • 6.6.6 廊道式生物反应池的池宽与有效水深之比宜采用1:

        • 6.6.7 生物反应池中的好氧区(池),采用鼓风曝气器时,

        • 6.6.8 生物反应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冬季低水温对去除碳

        • 6.6.9 原污水、回流污泥进入生物反应池的厌氧区(池)、

      • Ⅱ 传统活性污泥法

        • 6.6.10 处理城镇污水的生物反应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可按

        • 6.6.11 当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时,生物反应池的容积,

        • 6.6.12 衰减系数Kd值应以当地冬季和夏季的污水温度进

        • 6.6.13 生物反应池的始端可设缺氧或厌氧选择区(池),

        • 6.6.14 阶段曝气生物反应池宜采取在生物反应池始端1/

        • 6.6.15 吸附再生生物反应池的吸附区和再生区可在一个反

        • 6.6.16 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可分为合建式和分建式。合建

      • Ⅲ 生物脱氮、除磷

        • 6.6.17 进入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污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 6.6.18 当仅需脱氮时,宜采用缺氧/好氧法(ANO法)

        • 6.6.19 当仅需除磷时,宜采用厌氧/好氧法(APO法)

        • 6.6.20 当需要同时脱氮除磷时,宜采用厌氧/缺氧/好氧

      • Ⅳ 氧 化 沟

        • 6.6.21 氧化沟前可不设初次沉淀池。

        • 6.6.22 氧化沟前可设置厌氧池。

        • 6.6.23 氧化沟可按两组或多组系列布置,并设置进水配水

        • 6.6.24 氧化沟可与二次沉淀池分建或合建。

        • 6.6.25 延时曝气氧化沟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

        • 6.6.26 当采用氧化沟进行脱氮除磷时,宜符合本规范第6

        • 6.6.27 进水和回流污泥点宜设在缺氧区首端,出水点宜设

        • 6.6.28 氧化沟的有效水深与曝气、混合和推流设备的性能

        • 6.6.29 根据氧化沟渠宽度,弯道处可设置一道或多道导流

        • 6.6.30 曝气转刷、转碟宜安装在沟渠直线段的适当位置,

        • 6.6.31 氧化沟的走道板和工作平台,应安全、防溅和便于

        • 6.6.32 氧化沟内的平均流速宜大于0.25m/s。

        • 6.6.33 氧化沟系统宜采用自动控制。

      • Ⅴ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 6.6.34 SBR反应池宜按平均日污水量设计;SBR反应

        • 6.6.35 SBR反应池的数量宜不少于2个。

        • 6.6.36 SBR反应池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

        • 6.6.37 污泥负荷的取值,以脱氮为主要目标时,宜按本规

        • 6.6.38 SBR工艺各工序的时间,宜按下列规定计算:

        • 6.6.39 每天的周期数宜为正整数。

        • 6.6.40 连续进水时,反应池的进水处应设置导流装置。

        • 6.6.41 反应池宜采用矩形池,水深宜为4.0m~6.0

        • 6.6.42 反应池应设置固定式事故排水装置,可设在滗水结

        • 6.6.43 反应池应采用有防止浮渣流出设施的滗水器;同时

    • 6.7 化学除磷

      • 6.7.1 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其出水总磷不能达到要求时,可

      • 6.7.2 化学除磷可采用生物反应池的后置投加、同步投加和

      • 6.7.3 化学除磷设计中,药剂的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根据

      • 6.7.4 化学除磷的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也可采用石灰。

      • 6.7.5 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其投加混凝剂与污水中

      • 6.7.6 化学除磷时,应考虑产生的污泥量。

      • 6.7.7 化学除磷时,对接触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

    • 6.8 供氧设施

      • 6.8.1 生物反应池中好氧区的供氧,应满足污水需氧量、混

      • 6.8.2 生物反应池中好氧区的污水需氧量,根据去除的五日

      • 6.8.3 选用曝气装置和设备时,应根据设备的特性、位于水

      • 6.8.4 鼓风曝气时,可按下式将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换

      • 6.8.5 鼓风曝气系统中的曝气器,应选用有较高充氧性能、

      • 6.8.6 曝气器的数量,应根据供氧量和服务面积计算确定。

      • 6.8.7 廊道式生物反应池中的曝气器,可满池布置或池侧布

      • 6.8.8 采用表面曝气器供氧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 6.8.9 各种类型的机械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应根据测定资料

      • 6.8.10 选用供氧设施时,应考虑冬季溅水、结冰、风沙等

      • 6.8.11 污水厂采用鼓风曝气时,宜设置单独的鼓风机房。

      • 6.8.12 鼓风机的选型应根据使用的风压、单机风量、控制

      • 6.8.13 采用污泥气(沼气)燃气发动机作为鼓风机的动力

      • 6.8.14 计算鼓风机的工作压力时,应考虑进出风管路系统

      • 6.8.15 鼓风机设置的台数,应根据气温、风量、风压、污

      • 6.8.16 鼓风机应根据产品本身和空气曝气器的要求,设置

      • 6.8.17 选择输气管道的管材时,应考虑强度、耐腐蚀性以

      • 6.8.18 鼓风机与输气管道连接处,宜设置柔性连接管。输

      • 6.8.19 生物反应池的输气干管宜采用环状布置。进入生物

      • 6.8.20 鼓风机房内的机组布置和起重设备宜符合本规范第

      • 6.8.21 大中型鼓风机应设置单独基础,机组基础间通道宽

      • 6.8.22 鼓风机房内、外的噪声应分别符合国家现行的《工

    • 6.9 生物膜法

      • Ⅰ 一般规定

        • 6.9.1 生物膜法适用于中小规模污水处理。

        • 6.9.2 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

        • 6.9.3 污水进行生物膜法处理前,宜经沉淀处理。当进水水

        • 6.9.4 生物膜法的处理构筑物应根据当地气温和环境等条件

      • Ⅱ 生物接触氧化池

        • 6.9.5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根据进水水质和处理程度确定采用

        • 6.9.6 生物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可采用全池布置(底部进水

        • 6.9.7 生物接触氧化池应采用对微生物无毒害、易挂膜、质

        • 6.9.8 宜根据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的布置形式布置曝气装置

        • 6.9.9 生物接触氧化池进水应防止短流,出水宜采用堰式出

        • 6.9.10 生物接触氧化池底部应设置排泥和放空设施。

        • 6.9.11 生物接触氧化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根

      • Ⅲ 曝气生物滤池

        • 6.9.12 曝气生物滤池的池型可采用上向流或下向流进水方

        • 6.9.13 曝气生物滤池前应设沉砂池、初次沉淀池或混凝沉

        • 6.9.14 曝气生物滤池根据处理程度不同可分为碳氧化、硝

        • 6.9.15 曝气生物滤池的池体高度宜为5m~7m。

        • 6.9.16 曝气生物滤池宜采用滤头布水布气系统。

        • 6.9.17 曝气生物滤池宜分别设置反冲洗供气和曝气充氧系

        • 6.9.18 曝气生物滤池宜选用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好的卵

        • 6.9.19 曝气生物滤池的滤料应具有强度大、不易磨损、孔

        • 6.9.20 曝气生物滤池的反冲洗宜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通

        • 6.9.21 曝气生物滤池后可不设二次沉淀池。

        • 6.9.22 在碳氧化阶段,曝气生物滤池的污泥产率系数可为

        • 6.9.23 曝气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

      • Ⅳ 生物转盘

        • 6.9.24 生物转盘处理工艺流程宜为:初次沉淀池,生物转

        • 6.9.25 生物转盘的盘体材料应质轻、高强度、耐腐蚀、抗

        • 6.9.26 生物转盘的反应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6.9.27 生物转盘转速宜为2.0r/min~4.0r/

        • 6.9.28 生物转盘的转轴强度和挠度必须满足盘体自重和运

        • 6.9.29 生物转盘的设计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

      • Ⅴ 生物滤池

        • 6.9.30 生物滤池的平面形状宜采用圆形或矩形。

        • 6.9.31 生物滤池的填料应质坚、耐腐蚀、高强度、比表面

        • 6.9.32 生物滤池底部空间的高度不应小于0.6m,沿滤

        • 6.9.33 生物滤池的布水装置可采用固定布水器或旋转布水

        • 6.9.34 生物滤池的池底应设1%~2%的坡度坡向集水沟

        • 6.9.35 低负荷生物滤池采用碎石类填料时,应符合下列要

        • 6.9.36 高负荷生物滤池宜采用碎石或塑料制品作填料,当

      • Ⅵ 塔式生物滤池

        • 6.9.37 塔式生物滤池直径宜为1m~3.5m,直径与高

        • 6.9.38 塔式生物滤池的填料应采用轻质材料。

        • 6.9.39 塔式生物滤池填料应分层,每层高度不宜大于2m

        • 6.9.40 塔式生物滤池宜采用自然通风方式。

        • 6.9.41 塔式生物滤池进水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值应控制在5

        • 6.9.42 塔式生物滤池水力负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

    • 6.10 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

      • 6.10.1 回流污泥设施,宜采用离心泵、混流泵、潜水泵、

      • 6.10.2 回流污泥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最大污泥

      • 6.10.3 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 6.11 污水自然处理

      • Ⅰ 一般规定

        • 6.11.1 污水量较小的城镇,在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比

        • 6.11.2 污水自然处理必须考虑对周围环境以及水体的影响

        • 6.11.3 在环境评价可行的基础上,经技术经济比较,可利

        • 6.11.4 采用土地处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严禁污染地下水。

        • 6.11.5 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有条件

      • Ⅱ 稳 定 塘

        • 6.11.6 有可利用的荒地和闲地等条件,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 6.11.7 处理城镇污水时,稳定塘的设计数据应根据试验资

        • 6.11.8 稳定塘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11.9 在多级稳定塘系统的后面可设置养鱼塘,进入养鱼

      • Ⅲ 土地处理

        • 6.11.10 有可供利用的土地和适宜的场地条件时,通过环

        • 6.11.11 污水土地处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慢速渗滤法(SR

        • 6.11.12 污水土地处理的水力负荷,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 6.11.13 在集中式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带,含水层露头地区

        • 6.11.14 污水土地处理地区地下水埋深不宜小于1.5m。

        • 6.11.15 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时,应进行预处理。设计

        • 6.11.16 土地处理场地距住宅区和公共通道的距离不宜小

        • 6.11.17 进入灌溉田的污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水

    • 6.12 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

      • Ⅰ 一般规定

        • 6.12.1 污水再生利用的深度处理工艺应根据水质目标选择

        • 6.12.2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单元主要包括:混凝、沉淀(澄

        • 6.12.3 再生水输配到用户的管道严禁与其他管网连接,输

      • Ⅱ 深度处理

        • 6.12.4 深度处理工艺的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也

        • 6.12.5 深度处理采用混合、絮凝、沉淀工艺时,投药混合

        • 6.12.6 絮凝、沉淀、澄清、气浮工艺的设计,宜符合下列

        • 6.12.7 滤池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滤

        • 6.12.8 污水厂二级处理出水经混凝、沉淀、过滤后,仍不

        • 6.12.9 活性炭吸附处理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 6.12.10 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必须进行消毒。

      • Ⅲ 输 配 水

        • 6.12.11 再生水管道敷设及其附属设施的设置应符合现行

        • 6.12.12 污水深度处理厂宜靠近污水厂和再生水用户。有

        • 6.12.13 输配水干管应根据再生水用户的用水特点和安全

        • 6.12.14 输配水管道材料的选择应根据水压、外部荷载、

    • 6.13 消 毒

      • Ⅰ 一般规定

        • 6.13.1 城镇污水处理应设置消毒设施。

        • 6.13.2 污水消毒程度应根据污水性质、排放标准或再生水

        • 6.13.3 污水宜采用紫外线或二氧化氯消毒,也可用液氯消

        • 6.13.4 消毒设施和有关建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 Ⅱ 紫 外 线

        • 6.13.5 污水的紫外线剂量宜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

        • 6.13.6 紫外线照射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6.13.7 紫外线照射渠不宜少于2条。当采用1条时,宜设

      • Ⅲ 二氧化氯和氯

        • 6.13.8 二级处理出水的加氯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

        • 6.13.9 二氧化氯或氯消毒后应进行混合和接触,接触时间

  • 7 污泥处理和处置

    • 7.1 一般规定

      • 7.1.1 城镇污水污泥,应根据地区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行

      • 7.1.2 污泥的处置方式包括作肥料、作建材、作燃料和填埋

      • 7.1.3 污泥作肥料时,其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 7.1.4 污泥处理构筑物个数不宜少于2个,按同时工作设计

      • 7.1.5 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水应返回污水处理构筑物

      • 7.1.6 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宜收集后进行处理。

    • 7.2 污泥浓缩

      • 7.2.1 浓缩活性污泥时,重力式污泥浓缩池的设计,应符合

      • 7.2.2 污泥浓缩池宜设置去除浮渣的装置。

      • 7.2.3 当采用生物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时,不应采用重力

      • 7.2.4 当采用机械浓缩设备进行污泥浓缩时,宜根据试验资

      • 7.2.5 污泥浓缩脱水可采用一体化机械。

      • 7.2.6 间歇式污泥浓缩池应设置可排出深度不同的污泥水的

    • 7.3 污泥消化

      • Ⅰ 一般规定

        • 7.3.1 根据污泥性质、环境要求、工程条件和污泥处置方式

        • 7.3.2 污泥经消化处理后,其挥发性固体去除率应大于40

      • Ⅱ 污泥厌氧消化

        • 7.3.3 厌氧消化可采用单级或两级中温消化。单级厌氧消化

        • 7.3.4 单级厌氧消化池(两级厌氧消化池中的第一级)污泥

        • 7.3.5 厌氧消化池的总有效容积,应根据厌氧消化时间或挥

        • 7.3.6 厌氧消化池污泥加热,可采用池外热交换或蒸汽直接

        • 7.3.7 厌氧消化的污泥搅拌宜采用池内机械搅拌或池外循环

        • 7.3.8 厌氧消化池和污泥气贮罐应密封,并能承受污泥气的

        • 7.3.9 厌氧消化池溢流和表面排渣管出口不得放在室内,并

        • 7.3.10 用于污泥投配、循环、加热、切换控制的设备和阀

        • 7.3.11 污泥气贮罐、污泥气压缩机房、污泥气阀门控制间

        • 7.3.12 污泥气贮罐的容积宜根据产气量和用气量计算确定

        • 7.3.13 污泥气贮罐超压时不得直接向大气排放,应采用污

        • 7.3.14 污泥气应综合利用,可用于锅炉、发电和驱动鼓风

        • 7.3.15 根据污泥气的含硫量和用气设备的要求,可设置污

      • Ⅲ 污泥好氧消化

        • 7.3.16 好氧消化池的总有效容积可按本规范公式(7.3

        • 7.3.17 当气温低于15℃时,好氧消化池宜采取保温加热

        • 7.3.18 好氧消化池中溶解氧浓度,不应低于2mg/L。

        • 7.3.19 好氧消化池采用鼓风曝气时,宜采用中气泡空气扩

        • 7.3.20 好氧消化池采用机械表面曝气机时,应根据污泥需

        • 7.3.21 好氧消化池的有效深度应根据曝气方式确定。当采

        • 7.3.22 好氧消化池可采用敞口式,寒冷地区应采取保温措

        • 7.3.23 间歇运行的好氧消化池,应设有排出上清液的装置

    • 7.4 污泥机械脱水

      • Ⅰ 一般规定

        • 7.4.1 污泥机械脱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2 污泥在脱水前,应加药调理。污泥加药应符合下列要

      • Ⅱ 压 滤 机

        • 7.4.3 压滤机宜采用带式压滤机、板框压滤机、箱式压滤机

        • 7.4.4 带式压滤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7.4.5 板框压滤机和箱式压滤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Ⅲ 离 心 机

        • 7.4.6 离心脱水机房应采取降噪措施。离心脱水机房内外的

        • 7.4.7 污水污泥采用卧螺离心脱水机脱水时,其分离因数宜

        • 7.4.8 离心脱水机前应设置污泥切割机,切割后的污泥粒径

    • 7.5 污泥输送

      • 7.5.1 脱水污泥的输送一般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和

      • 7.5.2 皮带输送机输送污泥,其倾角应小于20°。

      • 7.5.3 螺旋输送机输送污泥,其倾角宜小于30°,且宜采

      • 7.5.4 管道输送污泥,弯头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5倍管径。

    • 7.6 污泥干化焚烧

      • 7.6.1 在有条件的地区,污泥干化宜采用干化场;其他地区

      • 7.6.2 污泥干化场的污泥固体负荷,宜根据污泥性质、年平

      • 7.6.3 污泥干化场分块数不宜少于3块;围堤高度宜为0.

      • 7.6.4 污泥干化场宜设人工排水层。

      • 7.6.5 除特殊情况外,人工排水层下应设不透水层,不透水

      • 7.6.6 污泥干化场宜设排除上层污泥水的设施。

      • 7.6.7 污泥的热干化和焚烧宜集中进行。

      • 7.6.8 采用污泥热干化设备时,应充分考虑产品出路。

      • 7.6.9 污泥热干化和焚烧处理的污泥固体负荷和蒸发量应根

      • 7.6.10 污泥热干化和焚烧设备宜设置2套;若设1套,应

      • 7.6.11 污泥热干化设备的选型,应根据热干化的实际需要

      • 7.6.12 污泥热干化设备的能源,宜采用污泥气。

      • 7.6.13 热干化车间和热干化产品贮存设施,应符合国家现

      • 7.6.14 在已有或拟建垃圾焚烧设施、水泥窑炉、火力发电

      • 7.6.15 污泥焚烧的工艺,应根据污泥热值确定,宜采用循

      • 7.6.16 污泥热干化产品、污泥焚烧灰应妥善保存、利用或

      • 7.6.17 污泥热干化尾气和焚烧烟气,应处理达标后排放。

      • 7.6.18 污泥干化场及其附近,应设置长期监测地下水质量

    • 7.7 污泥综合利用

      • 7.7.1 污泥的最终处置,宜考虑综合利用。

      • 7.7.2 污泥的综合利用,应因地制宜,考虑农用时应慎重。

      • 7.7.3 污泥的土地利用,应严格控制污泥中和土壤中积累的

  • 8 检测和控制

    • 8.1 一般规定

      • 8.1.1 排水工程运行应进行检测和控制。

      • 8.1.2 排水工程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

      • 8.1.3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应保证排水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 8.1.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宜兼顾现有、新建和规划要求。

    • 8.2 检 测

      • 8.2.1 污水厂进、出水应按国家现行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部

      • 8.2.2 下列各处应设置相关监测仪表和报警装置:    

      • 8.2.3 排水泵站和污水厂各处理单元宜设置生产控制、运行

      • 8.2.4 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作与事故状态的

      • 8.2.5 排水管网关键节点应设置流量监测装置。

    • 8.3 控 制

      • 8.3.1 排水泵站宜按集水池的液位变化自动控制运行,宜建

      • 8.3.2 10万m3/d规模以下的污水厂的主要生产工艺单

      • 8.3.3 10万m3/d及以上规模的污水厂宜采用集中管理

      • 8.3.4 采用成套设备时,设备本身控制宜与系统控制相结合。

    • 8.4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

      • 8.4.1 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应有信息收集、处理、控制、管

      • 8.4.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附录A 暴雨强度公式的编制方法

    • Ⅰ 年多个样法取样

      • A.0.1 本方法适用于具有1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

      • A.0.2 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min、10min、15mi

      • A.0.3 取样方法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6个

      • A.0.4 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应采用频率曲线加以调整。

      • A.0.5 根据P、i、t关系值求得b、m、A1、C各个参

      • A.0.6 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宜按绝对均方差计

    • Ⅱ 年最大值法取样

      • A.0.7 本方法适用于具有20年以上自记雨量记录的地区,

      • A.0.8 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min、10min、15mi

      • A.0.9 选取的各历时降雨资料,应采用经验频率曲线或理论

      • A.0.10 根据p、i、t的关系值求得A1、b、C、n各

      • A.0.11 计算抽样误差和暴雨公式均方差。宜按绝对均方差

  • 附录B 排水管道和其他地下管线(构筑物)的最小净距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