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了做好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正确地反映水文地

    •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和工矿企业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 1.0.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开始前,必须明确勘察任务和

    • 1.0.4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应根据水文

    • 1.0.5 供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可划分为简单、中等

    • 1.0.6 拟建供水水源地按需水量大小,可分为四级:特大型

    • 1.0.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

    • 1.0.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的任务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

    • 1.0.9 勘察阶段除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外,尚可根据需水量

    • 1.0.10 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有资料较多,水源地已基

    • 1.0.11 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成熟的经

    • 1.0.12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除应执行本规范规定外,

    • 1.0.13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内容、符号及图例选

  • 2 术语与符号

    • 2.1 术语

      • 2.1.1 含水层 aquifer 导水的饱水岩土层。

      • 2.1.2 潜水 phreatic water 地表以下,

      • 2.1.3 承压水 confined water 充满于两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hydrogeological

      • 2.1.5 水文地质单元 hydrogeological

      • 2.1.6 完整孔 completely penetrat

      • 2.1.7 非完整孔 partially penetrat

      • 2.1.8 钻孔结构 borehole structure

      • 2.1.9 水文地质勘探孔 hydrogeological

      • 2.1.10 抽水孔 pumping well 水文地质勘

      • 2.1.11 过滤器 screen assembly 位于

      • 2.1.12 填砾过滤器 gravel-packed sc

      • 2.1.13 过滤器骨架管孔隙率 percentage o

      • 2.1.14 稳定流抽水试验 steady-flow pu

      • 2.1.15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unsteady-flow

      • 2.1.16 单孔抽水试验 single well pum

      • 2.1.17 群孔抽水试验 pumping test of

      • 2.1.18 开采性抽水试验 trail-exploita

      • 2.1.19 水文地质参数 hydrogeological

      • 2.1.20 地下水补给量 groundwater rec

      • 2.1.21 地下水储存量 groundwater sto

      • 2.1.22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 allo

      • 2.1.2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conceptual hy

      • 2.1.24 地下水数值模型 numerical mode

      • 2.1.25 数值模型识别 calibration of

      • 2.1.26 数值模型检验 verification of

      • 2.1.27 地下水预报 groundwater fore

      • 2.1.28 同位素示踪测井 radioactive tr

    • 2.2 符号

  • 3 水文地质测绘

    • 3.1 一般规定

      • 3.1.1 水文地质测绘,宜在比例尺大于或等于测绘比例尺的

      • 3.1.2 水文地质测绘的比例尺,普查阶段宜为1∶1000

      • 3.1.3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路线,宜按下列要求布置:1

      • 3.1.4 水文地质测绘的观测点,宜布置在下列地点:1 地

      • 3.1.5 水文地质测绘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和路线长度,可

      • 3.1.6 进行水文地质测绘时,可利用现有遥感影像资料进行

      • 3.1.7 遥感影像资料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1 航片的

      • 3.1.8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1 检

      • 3.1.9 遥感影像填图的野外工作量,每平方公里的观测点数

    • 3.2 水文地质测绘内容和要求

      • 3.2.1 地貌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地貌的形态、成

      • 3.2.2 地层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地层的成因类型、

      • 3.2.3 地质构造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褶皱的类型,

      • 3.2.4 泉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泉的出露条件、成

      • 3.2.5 水井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井的类型、深度、

      • 3.2.6 地表水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1 地表水的流量、

      • 3.2.7 水质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水质简易分析:

    • 3.3 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

      • 3.3.1 各类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专门要求,应根据勘察任务

      • 3.3.2 山间河谷及冲洪积平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 3.3.3 冲洪积扇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冲洪

      • 3.3.4 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岛屿地区的调查,宜包

      • 3.3.5 黄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黄土层中

      • 3.3.6 沙漠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古河道、

      • 3.3.7 冻土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多年冻土

      • 3.3.8 碎屑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岩层的

      • 3.3.9 可溶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微地貌

      • 3.3.10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的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 4 水文地质物探

    • 4.0.1 采用水文地质物探(简称物探)方法,应根据勘察区

    • 4.0.2 采用物探方法时,被探测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

    • 4.0.3 采用物探方法,可探测下列内容:1 覆盖层的厚度

    • 4.0.4 物探工作的布置、参数的确定、检查点的数量和重复

    • 4.0.5 对勘探孔宜进行水文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取样划分地

    • 4.0.6 对物探的实测资料,应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 5 水文地质钻探与成孔

    • 5.1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布置

      • 5.1.1 勘探孔的布置,宜在水文地质测绘和物探的基础上进

      • 5.1.2 勘探孔的布置,应能查明勘察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

      • 5.1.3 松散层地区勘探线的布置,宜按表5.1.3确定。

      • 5.1.4 松散层主要类型地区勘探线、孔距离,宜符合表5.

      • 5.1.5 基岩地区勘探孔的布置,宜按表5.1.5确定 表

    • 5.2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结构

      • 5.2.1 勘探孔的深度,宜钻穿有供水意义的主要含水层(带

      • 5.2.2 勘探孔的孔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开孔直

      • 5.2.3 勘探孔抽水试验段的直径应根据可能的出水量大小、

      • 5.2.4 当需查明各含水层(带)的水位、水质、水温、透水

      • 5.2.5 抽水孔过滤器的下端,应设置管底封闭的沉淀管,其

      • 5.2.6 勘探孔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勘察区的地层特性、测试

    • 5.3 抽水孔过滤器

      • 5.3.1 抽水孔过滤器的类型,根据不同含水层的性质,可按

      • 5.3.2 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的内径,在松散层中,宜大于2

      • 5.3.3 抽水孔过滤器的长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含水

      • 5.3.4 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管孔隙率,不宜小于15%。

      • 5.3.5 非填砾过滤器的包网网眼、缠丝缝隙尺寸,宜按表5

      • 5.3.6

      • 5.3.7 填砾过滤器的滤料厚度,粗砂以上含水层应为75m

    • 5.4 勘探孔施工

      • 5.4.1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钻进和成孔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

      • 5.4.2 水文地质勘探孔的成孔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5.4.3 钻探过程中采取土样、岩样,宜符合下列规定: 1

      • 5.4.4 松散层土的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执行。

      • 5.4.5 土样和岩样(岩芯)的描述,应符合表5.4.5的

      • 5.4.6 在钻探过程中,应对水位、水温、冲洗液消耗量、漏

      • 5.4.7 钻探结束时,应对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准确分层,并根

      • 5.4.8 勘探孔应测量坐标和孔口高程。

      • 5.4.9 勘探开采井的钻探工作除应遵守本章的规定外,尚应

  • 6 抽水试验

    • 6.1 一般规定

      • 6.1.1 抽水孔的布置,应根据勘察阶段,地质、水文地质条

      • 6.1.2 抽水孔占勘探孔(不包括观测孔)总数的百分比(%

      • 6.1.3 在松散含水层中,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或示踪法

      • 6.1.4 抽水试验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计算公式

      • 6.1.5 对富水性强的大厚度含水层,需要划分几个试验段进

      • 6.1.6 对多层含水层,需分层研究时,应进行分层(段)抽

      • 6.1.7 采用数值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宜进行一次大流量、

      • 6.1.8 抽水试验前和抽水试验时,必须同步测量抽水孔和观

      • 6.1.9 抽水试验时,应防止抽出的水在抽水影响范围内回渗

      • 6.1.10 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的水样,宜在抽水试验结束前

      • 6.1.11 水位的观测,在同一试验中应采用同一方法和工具

      • 6.1.12 出水量的测量,采用堰箱或孔板流量计时,水位测

    • 6.2 稳定流抽水试验

      • 6.2.1 抽水试验时,水位下降的次数应根据试验目的确定,

      • 6.2.2 抽水试验的稳定标准,应符合在抽水稳定延续时间内

      • 6.2.3 抽水试验的稳定延续时间,宜符合下列要求:1 卵

      • 6.2.4 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

    • 6.3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 6.3.1 抽水孔的出水量,应保持常量。

      • 6.3.2 抽水试验的延续时间,应按水位下降与时间[s(或

      • 6.3.3 抽水试验时,动水位和出水量观测的时间,宜在抽水

      • 6.3.4 群孔抽水试验,宜符合下列要求:1 当一个抽水孔

      • 6.3.5 开采性抽水试验,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在

  • 7 地下水动态观测

    • 7.0.1 地下水动态观测线、孔的布置,应能控制勘察区或水

    • 7.0.2 地下水动态观测点,宜利用已有的勘探孔、水井和泉。

    • 7.0.3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过滤器的结构和类型,可按本规范

    • 7.0.4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过滤器,应下至所需观测的含水

    • 7.0.5 观测井、孔的出水量、水位、水温、气温和泉的流量

    • 7.0.6 水质分析和细菌检验用的水样,宜在丰水期和枯水期

    • 7.0.7 查明咸水与淡水分界面时,宜每月取水样一次,作单

    • 7.0.8 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时,应在观测地

    • 7.0.9 地下水动态观测期间,应系统掌握有关的气象和水文

    • 7.0.10 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勘察期间尽早进行。观测的

    • 7.0.11 观测孔如有淤塞、反应不灵敏和孔口有变动时,应

  • 8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 8.1 一般规定

      • 8.1.1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必须在分析勘察区水文地质条

      • 8.1.2 本章所列潜水孔的计算公式,当采用观测孔资料时,

    • 8.2 渗透系数

      • 8.2.1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抽水孔的水位下降资料

      • 8.2.2 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

      • 8.2.3 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没有补给的条件下,利用

      • 8.2.4 单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有越流补给(不考虑弱透

      • 8.2.5 稳定流抽水试验或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当利用水位恢

      • 8.2.6 利用同位素示踪测井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可采用下

    • 8.3 给水度和释水系数

      • 8.3.1

    • 8.4 影响半径

      • 8.4.1 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影

      • 8.4.2 缺少观测孔的水位下降资料时,影响半径可采用经验

    • 8.5 降水入渗系数

      • 8.5.1 勘察区或附近设有地下水均衡场时,降水入渗系数可

      • 8.5.2 在平原地区,利用降水过程前后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

  • 9 地下水水量评价

    • 9.1 一般规定

      • 9.1.1 进行地下水的水量评价,应具备下列资料: 1 勘

      • 9.1.2 地下水水量评价的方法,应根据需水量、勘察阶段和

      • 9.1.3 进行地下水的水量评价时,应根据需水量要求,结合

      • 9.1.4 进行地下水的水量评价时,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1

      • 9.1.5 计算和评价地下水水量时,计算时段的选择应符合下

    • 9.2 补给量的确定

      • 9.2.1 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

      • 9.2.2 计算补给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

      • 9.2.3 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  Q

      • 9.2.4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按降

      • 9.2.5 农田灌溉水和人工漫灌水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灌入

      • 9.2.6 河、渠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勘察区上下游断面的流

      • 9.2.7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

      • 9.2.8 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

      • 9.2.9 地下水总补给量,可根据水源地上游地下水最小径流

    • 9.3 储存量的计算

      • 9.3.1 潜水含水层的储存量,可按下式计算: W =μ·

      • 9.3.2 承压水含水层的弹性储存量,可按下式计算:   

    • 9.4 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

      • 9.4.1 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和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9.4.2 当能够确定勘察区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的各项均衡要

      • 9.4.3 在地下水的补给以地下水径流为主,含水层的厚度不

      • 9.4.4 水源地具有长期开采的动态资料,证明地下水有充足

      • 9.4.5 含水层埋藏较浅,开采期间地表水能充分补给时,可

      • 9.4.6 需水量不大,且地下水有充足补给时,可只计算取水

      • 9.4.7 当地下水属周期性补给,且有足够的储存量,采用枯

      • 9.4.8 利用泉作为供水水源时,根据泉的动态观测资料,结

      • 9.4.9 利用暗河作为供水水源时,可根据枯水期暗河出口处

      • 9.4.10 在暗河分布地区,某个地段的允许开采量可采用地

      • 9.4.11 勘察区与某一开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似,且

      • 9.4.12 布置群井开采地下水时,允许开采量可根据群孔抽

      • 9.4.1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补给条件难以查明时,可采用

      • 9.4.14 当采用数值法计算允许开采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9.4.15 在确定允许开采量的过程中,如需计算各抽水孔内

      • 9.4.16 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划分为A、B、C、D四级,

      • 9.4.17 推断的(D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18 控制的(C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19 探明的(B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20 验证的(A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 地下水水质评价

    • 10.0.1 地下水水质评价,应在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

    • 10.0.2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评价,应按国家现行的《生活饮

    • 10.0.3 生产用水的水质评价,应按生产或设计提出的水质

    • 10.0.4 地下水质变化复杂的地区,应分区、分层进行评价。

    • 10.0.5 在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地区,应在查明污染现状的基

    • 10.0.6 评价地下水水质时,应预测地下水开采后水质可能

  • 11 地下水资源保护

    • 11.0.1 勘察期间应根据全面规划、合理开采、开源节流、

    • 11.0.2 凡出现下列情况的地区,在没有采取专门措施时,

    • 11.0.3 在已有水源地的附近,进行新水源地或扩大已有水

    • 11.0.4 在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

    • 11.0.5 在有污染源(包括咸水)的地区进行勘察时,应符

    • 11.0.6 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应根据上部土体的压缩性

    • 11.0.7 在开采地下水的地区,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 附录A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编写提纲

  • 附录B 地层符号

    • B.1 地层年代符号

    • B.2 第四纪地层成因类型符号

  • 附录C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常用图例及符号


      • C.1.1 松散沉积物

      • C.1.2 沉积岩 续表

      • C.1.3 岩浆岩

      • C.1.4 变质岩

      • C.1.5 构造岩

    • C.2 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

    • C.3 地质构造

    • C.4 勘探测试点线

  • 附录D 土的分类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做好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正确地反映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地评价、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