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1 总则

    • 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工

    • 1.0.2  本规程适用于铁路工程基桩的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 1.0.3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应根据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

    • 1.0.4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基桩  foundation pile   

      • 2.1.2  桩身完整性  pile integrity

      • 2.1.3  桩身缺陷  pile defects    

      • 2.1.4  低应变反射波法  low strain re

      • 2.1.5  声波透射法  cross-hole soni

      • 2.1.6  高应变法  high strain dyna

      • 2.1.7  静载试验  static loading t

      • 2.1.8  钻芯法  core drilling met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1.1  基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宜在桩顶设计标高位置进

      • 3.1.2  基桩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3.1.3  基桩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数量应符合铁路工程设计

      • 3.1.4  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或争议时,可进行验证检测。验

      • 3.1.5  当抽样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对同一批次

    • 3.2 检测结果评定

      • 3.2.1  桩身完整性检测评定应提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

      • 3.2.2 Ⅰ、Ⅱ类桩为合格桩;Ⅲ类桩需由工程建设方与设计

    • 3.3 检测报告

      • 3.3.1 检测报告应数据真实,结论准确,用词规范。​

      • 3.3.2 检测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1 委托方名称,工程

  • 4 低应变反射波法

    • 4.1 适用范围

      • 4.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桩桩身缺陷位置和程度,

      • 4.1.2  本方法检测的基桩桩径应小于2.0 m,桩长不

      • 4.1.3  对桩身截面多变或变化幅度较大的灌注桩,应采用

    • 4.2 仪器设备

      • 4.2.1  检测仪器应具有信号采集、滤波、放大、显示、储

      • 4.2.2  激振设备宜根据桩型及检测目的进行选择,以获得

      • 4.2.3  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基桩动

    • 4.3 现场检测

      • 4.3.1  检测前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3.2  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 4.3.3  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3.4  信号采集和筛选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 4.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4.4.1  信号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低通

      • 4.4.2  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分析为主,以频域分析为

      • 4.4.3  桩身波速平均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 4.4.4  桩身缺陷位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 4.4.5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

      • 4.4.6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桩身完整性判定应结合其他

      • 4.4.7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内

  • 5 声波透射法

    • 5.1 适用范围

      • 5.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缺陷位置、范

      • 5.1.2  桩径大于等于2m或桩长大于40m或特殊结构物

    • 5.2 仪器设备

      • 5.2.1  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应符合下列规定:    

      • 5.2.2  声波检测仪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 现场检测

      • 5.3.1  声测管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2  现场检测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3  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将发

    • 5.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5.4.1  声测管及耦合水层的声时修正值t′应按下式计算

      • 5.4.2  各测点的声时tc、声速v、波幅Ap及主频f应

      • 5.4.3  桩身混凝土缺陷应根据下列方法综合判定:   

      • 5.4.4  采用信号主频值作为辅助异常点判据时,主频-深

      • 5.4.5  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桩身混凝土各声学参数临界

      • 5.4.6  声测管出现堵管情况时,应按下列规定执行:  

      • 5.4.7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内

  • 6 高应变法

    • 6.1 适用范围

      • 6.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预制桩及混凝土灌注桩的竖向抗

      • 6.1.2  进行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时,应有现场实

    • 6.2 仪器设备

      • 6.2.1  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基桩动

      • 6.2.2  锤击设备应具有稳固的导向装置。除导杆式柴油锤

      • 6.2.3  进行承载力检测时,锤重应大于单桩容许承载力的

      • 6.2.4  桩的贯入度可采用精密水准仪等仪器测定。

    • 6.3 现场检测

      • 6.3.1  检测前受检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2  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加

      • 6.3.3  检测仪器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4  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

      • 6.3.5  承载力检测时应实测桩的贯入度,单击贯入度宜在

    • 6.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6.4.1  锤击信号选取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2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高应变锤击信号不应作为承

      • 6.4.3  承载力分析计算前,应结合地质条件、设计参数,

      • 6.4.4  单桩承载力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4.5  采用凯司法判定单桩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6.4.6  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判定单桩承载力时,应符合下

      • 6.4.7  出现下列情况时,宜采用静载法进一步验证:  

      • 6.4.8  桩身完整性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判定:    

      • 6.4.9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桩身完整性宜根据工程地质

      • 6.4.10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

  • 7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7.1 适用范围

      • 7.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 7.1.2  试验方法分为慢速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为设计提供

      • 7.1.3  埋设有相应的测试元件时,本方法也可用于桩身应

    • 7.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7.2.1  试验加载装置一般使用一台或多台油压千斤顶并联

      • 7.2.2  静载试验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主要

      • 7.2.3  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

      • 7.2.4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计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

      • 7.2.5  试验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

    • 7.3 现场检测

      • 7.3.1  工程桩验收检测时,最大有效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

      • 7.3.2  试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试验桩宜

      • 7.3.3  试验加、卸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7.3.4  慢速和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5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 7.3.6  检测数据记录格式可参照本规程附录B表B.0.

      • 7.3.7  测试桩身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时,测试数据的测读

    • 7.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7.4.1  检测数据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7.4.2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Qu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 7.4.3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取值,

      • 7.4.4  单桩竖向抗压容许承载力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

      • 7.4.5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内

  • 8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 8.1 适用范围

      • 8.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单桩的竖向抗拔承载力,试验方

      • 8.1.2  桩身埋设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或桩端埋设位移测

    • 8.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8.2.1  抗拔桩试验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

      • 8.2.2  试验反力装置宜采用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支座

      • 8.2.3  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7.

      • 8.2.4  桩顶上拔量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

      • 8.2.5  试验桩、支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本规

    • 8.3 现场检测

      • 8.3.1  对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

      • 8.3.2  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抗拔试验

      • 8.3.3  加卸载分级、试验方法及稳定标准应符合本规程第

      • 8.3.4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 8.3.5  检测数据记录格式可参照本规程附录B表B.0.

      • 8.3.6  测试桩侧抗拔侧阻力或桩端上拔量时,测试数据的

    • 8.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8.4.1  数据整理应绘制上拔荷载一桩顶上拔量(U-δ)

      • 8.4.2  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 8.4.3  验收检测的受检桩在最大上拔荷载作用下未出现本

      • 8.4.4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取值应

      • 8.4.5  单桩竖向抗拔容许承载力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

      • 8.4.6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内

  • 9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 9.1 适用范围

      • 9.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桩顶自由时单桩的水平承载力,

      • 9.1.2  埋设桩身应变测量传感器时,可测量相应水平荷载

    • 9.2 仪器设备及安装

      • 9.2.1  水平推力加载装置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能力应

      • 9.2.2  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或现有结构物提供;设

      • 9.2.3  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7.

      • 9.2.4  桩的水平位移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

      • 9.2.5  位移测量的基准点设置不应受试验和其他因素的影

      • 9.2.6  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

    • 9.3 现场检测

      • 9.3.1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宜加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

      • 9.3.2  加载方法宜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用单向多循

      • 9.3.3  试验加卸载方式和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9.3.4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

      • 9.3.5  检测数据记录格式可参照本规程附录B表B.0.

      • 9.3.6  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测试数据的测读宜与水平

    • 9.4 数据分析与判定

      • 9.4.1  检测数据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4.2  进行桩身横截面弯曲应变测定的试验,应绘制下列

      • 9.4.3  单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 9.4.4  单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 9.4.5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和水平临界

      • 9.4.6  单桩水平容许承载力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7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内

  • 10 钻芯法

    • 10.1 适用范围

      • 10.1.1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长、桩身混凝

      • 10.1.2  判定或鉴别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时,钻探深度应

    • 10.2 仪器设备

      • 10.2.1  钻取基桩芯样应采用液压操纵的高速钻机。钻机

      • 10.2.2  钻头应采用金刚石钻头,外径不宜小于100

      • 10.2.3  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夹紧固定装置,配套使

      • 10.2.4  芯样补平装置(或磨平机)应满足芯样制作的要

    • 10.3 现场操作

      • 10.3.1  每根受检桩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

      • 10.3.2  钻机设备应安放平稳、牢固、底座水平。钻机立

      • 10.3.3  桩顶面与钻机底座的距离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

      • 10.3.4  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不得中断,应根据

      • 10.3.5  提钻卸取芯样时,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芯样完

      • 10.3.6  每回次钻孔进尺宜控制在1.5m内。钻至缺陷

      • 10.3.7  钻取的芯样应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

      • 10.3.8  钻芯结束后,应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

      • 10.3.9  钻取芯样且评定合格后,钻芯孔应采用压力灌浆

    • 10.4 芯样试件截取与加工

      • 10.4.1  混凝土抗压芯样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2  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

      • 10.4.3  芯样不能满足平整度和垂直度要求时,宜在磨平

      • 10.4.4  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前,应对芯样几何尺寸进行测

      • 10.4.5  芯样试件的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

      • 10.5.1  芯样试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应符合现行《普

      • 10.5.2  芯样试件应在(20±5)℃的清水中浸泡40

      • 10.5.3  芯样试件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是指将芯样抗压强

      • 10.5.4  每组试件强度代表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5.5  受检桩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

      • 10.5.6  桩底岩芯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应符合现行《铁路工

    • 10.6 数据分析与判定

      • 10.6.1  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应根据持力层芯样特征。结

      • 10.6.2  应根据桩的钻芯孔数、混凝土芯样特征及抗压试

      • 10.6.3  基桩成桩质量应按单根受检桩进行评定。出现下

      • 10.6.4  钻芯孔偏出桩外时,仅对钻取芯样部分进行评价

      • 10.6.5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程第3.3.2条规定的

  • 附录A 混凝土桩桩头处理

    • A.0.1  混凝土桩应凿掉桩顶部的破碎层以及软弱或不密实

    • A.0.2  桩头顶面应平整,桩头中轴线与桩身上部的中轴线

    • A.0.3  桩头主筋应全部直通至桩顶混凝土保护层之下,各

    • A.0.4  距桩顶1倍桩径范围内,宜用厚度为3mm~5m

    • A.0.5  桩头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桩身混凝土提高1~2级

    • A.0.6  高应变检测的桩头测点处截面尺寸应与原桩身截面

    • A.0.7  桩顶应用水平尺找平。

  • 附录B 静载试验记录表

    • B.0.1  单桩竖向抗压(抗拔)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

    • B.0.2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现场检测数据宜按表B.0.

  • 附录C 钻芯法检测记录表

    • C.0.1  钻芯法检测的现场操作记录和芯样编录应分别按表

收藏 相似条文

前言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规范了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确保基桩施工质量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在全面总结近年来铁路工程基桩检测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本次对《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 10218—2008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规程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低应变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钻芯法,另有3个附录。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1.修订了桩身检测评定完整性分类原则。

    2.增加了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信号处理及辅助验证的相关规定。

    3.修订了声测管埋设的相关规定,完善了声波透射法完整性判定标准。

    4.修订了高应变法检测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预制桩及混凝土灌注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5.增加了快速维持荷载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相关规定。

    6.修订了静载试验反力装置安全系数,明确了抗压、抗拔、水平容许承载力取值。

    7.修订了钻芯法钻孔数量的相关规定,明确了钻芯法检测的强度和龄期要求。

    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胡在良、张佰战、李晋平、高策、周勇政、王军东、熊昌盛、孟军涛、颜胜才、陈辉、崔雍、徐世春、章国辉、王岭、乔保卫。

    主要审查人:钱春阳、薛吉岗、刘燕、余鹏、柳墩利、杨鹏健、杨怀玉、李永杰、谢昭辉、任为东、马远刚、黄直久、矫恒信、李祺。

    本规程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铁路工程基桩无损检测规程》TB10218—99;《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 10218—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