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3.1 一般定义

      • 3.1.1     纵向电流     纵向流过人体躯干的电

      • 3.1.2     横向电流     横向流过人体躯干的电

      • 3.1.3     人体内阻抗     与人体两个部位相接

      • 3.1.4     皮肤阻抗   皮肤上的电极与皮下可导电

      • 3.1.5     人体总阻抗     人体内阻抗与皮肤阻

      • 3.1.6     人体初始电阻     在接触电压出现瞬

      • 3.1.7     干燥条件     活人在正常室内环境条

      • 3.1.8     水湿润条件     浸入于市政供水(平

      • 3.1.9     盐水湿润条件      浸入于3%Na

      • 3.1.10     偏差系数     在给定的接触电压,

    • 3.2 在15 Hz~100 Hz范围内的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

      • 3.2.1     感知阈     通过人体能引起任何感觉

      • 3.2.2     反应阈     能引起肌肉不自觉收缩的

      • 3.2.3     摆脱阈     人手握电极能自行摆脱电

      • 3.2.4     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通过人体能引

      • 3.2.5     心脏电流因数      电流通过某一路

      • 3.2.6     易损期     心博周期中较短的一段时

    • 3.3 直流电流的效应

      • 3.3.1     人体的总电阻     人体内部电阻与皮

      • 3.3.2     直流/交流的等效因数      直流电

      • 3.3.3     向上电流     通过人体使脚处于正极

      • 3.3.4     向下电流     通过人体使脚处于负极

  • 4 人体的阻抗

    • 4.1 人体的内阻抗(Zi)

    • 4.2 皮肤阻抗(Zs)

    • 4.3 人体总阻抗(ZT)

    • 4.4 影响人体内电阻(Ro)的因素

    • 4.5 人体总阻抗值(ZT)

      • 4.5.1  关于大的接触表面积的50 Hz/60 Hz的

      • 4.5.2  关于中等的和小的接触表面积的50 Hz/60

      • 4.5.3  频率20 kHz及以下的正弦交流电流    

      • 4.5.4  直流电流     人体直流总电阻RT在接触电

    • 4.6 人体初始电阻(Ro)值

  • 5 在15 Hz至100 Hz范围内正弦交流电流的效应

    • 5.1 感知阈

    • 5.2 反应阈

    • 5.3 活动抑制

    • 5.4 摆脱阈

    • 5.5 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 5.6 与电击相关的其他效应

    • 5.7 电流对皮肤的效应

    • 5.8 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

    • 5.9 心脏电流系数(F)的应用

  • 6 直流电流的效应

    • 6.1 感知阈和反应阈

    • 6.2 活动抑制阈和摆脱阈

    • 6.3 心室纤维性颤动阈

    • 6.4 电流的其他效应

    • 6.5 时间/电流区域的说明

    • 6.6 心脏系数

  • 附 录 A

  • 附 录 B

  • 附 录 C

  • 附录  D

收藏 相似条文

范围

    就通过人体的一条给定的电流通路而言,对人的危险主要取决于电流的数值和通电时间。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以下各条款规定的时间/电流区域,实际上并不直接用于电击防护设计。必须以时间为函数的接触电压(即通过人体的电流与人体阻抗的乘积)的允许极限值作为判据。由于人体的阻抗随接触电压而变化。所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因此需要给出其关系数据。人体的不同部分如皮肤、血液、肌肉、其他的组织和关节对电流呈现的阻性和容性分量组成了人体阻抗。

    人体阻抗的数值取决于若干因素,特别是电流路径,接触电压、电流的持续时间、频率、皮肤潮湿程度、接触表面积、施加的压力和温度。

    本标准中所列阻抗值主要是对尸体和少数活人身上进行测定所得的数据仔细审核而得的。

    交流电流对人体的效应,基本上以电气装置中最常用的频率为50 Hz或60 Hz的交流电流效应的有关研究结果为依据,但所给出的数据被认为可适用于15 Hz至100 Hz的频率范围,在此范围起始端频率的阈值比50 Hz或60 Hz的阈值为高,主要是,本章首要考虑心室纤维性颤动的危险,因为它是致命事故的主要机制。

    从直流应用的数量来看,直流发生的事故比预期的要少得多,只有在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例如在矿井中才会发生致命事故;部分原因是被抓住的直流带电体较易于摆脱,以及当电击持续时间大于心博周期时,直流电流的心室颤动阈比交流的要高得多。

    注:GB/T 13870包括关于各种生理效应的人体阻抗和人体电流阈值的资料。这种资料可以被组合,以便引用于某

    种人体电流通路、接触的潮湿条件以及皮肤接触面积的交流和直流的接触电压阙的评估,有关接触电压阈的生

    理效应的资料包括在GB/T 3805标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