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

    • 1.0.3 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建筑热工 building thermal e

      • 2.1.2 围护结构 building envelope

      • 2.1.3 热桥 thermal bridge     围

      • 2.1.4 围护结构单元 building envelop

      • 2.1.5 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

      • 2.1.6 蓄热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

      • 2.1.7 热阻 thermal resistance  

      • 2.1.8 传热阻 heat transfer resis

      • 2.1.9 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

      • 2.1.10 线传热系数 linear heat tran

      • 2.1.11 导温系数 thermal diffusivi

      • 2.1.12 热惰性 thermal inertia   

      • 2.1.13 表面换热系数 surface coeffic

      • 2.1.14 表面换热阻 surface resistan

      • 2.1.15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solar radiati

      • 2.1.16 温度波幅 temperature ampli

      • 2.1.17 衰减倍数 damping factor   

      • 2.1.18 延迟时间 time lag     围护结构

      • 2.1.19 露点温度 dew-point tempera

      • 2.1.20 冷凝 condensation     围护

      • 2.1.21 结露 dewing     围护结构表面温度

      • 2.1.22 水蒸气分压 partial vapor pr

      • 2.1.23 蒸汽渗透系数 coefficient of

      • 2.1.24 蒸汽渗透阻 vapor resistivit

      • 2.1.25 辐射温差比 the ratio of ver

      • 2.1.26 建筑遮阳 shading     在建筑门窗

      • 2.1.27 水平遮阳 overhang shading

      • 2.1.28 垂直遮阳 flank shading    

      • 2.1.29 组合遮阳 combined shading

      • 2.1.30 挡板遮阳 front shading    

      • 2.1.31 百叶遮阳 blade shading    

      • 2.1.32 建筑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

      • 2.1.33 透光围护结构遮阳系数 shading coe

      • 2.1.34 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 solar hea

      • 2.1.35 内遮阳系数 shading coeffici

      • 2.1.36 综合遮阳系数 general shading

    • 2.2 符 号

      • 2.2.1 通用符号:     A——面积;     C—

      • 2.2.2 传热计算:     a——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

      • 2.2.3 传湿计算:     H——蒸汽渗透阻;    

      • 2.2.4 建筑遮阳系数计算:     b——直射辐射方向

  • 3 热工计算基本参数和方法

    • 3.1 室外气象参数

      • 3.1.1 最冷、最热月平均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3.1.2 采暖、空调度日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3.1.3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 3.2 室外计算参数

      • 3.2.1 冬季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3.2.2 冬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te应按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

      • 3.2.3 夏季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3.2.4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 3.3 室内计算参数

      • 3.3.1 冬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 3.3.2 夏季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 3.4 基本计算方法

      • 3.4.1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4.2 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平壁的热阻应按下式

      • 3.4.3 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均质复合围护

      • 3.4.4 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4.5 围护结构平壁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 3.4.6 围护结构单元的平均传热系数应考虑热桥的影响,并

      • 3.4.7 材料的蓄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

      • 3.4.8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应按下式计算:   

      • 3.4.9 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平壁的热惰性指标应

      • 3.4.10 计算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均质复

      • 3.4.11 室外综合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t

      • 3.4.12 围护结构的衰减倍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4.13 围护结构的延迟时间应按下式计算:     式

      • 3.4.14 单一匀质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应按下式计算:  

      • 3.4.15 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阻应按

      • 3.4.16 冬季围护结构平壁的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 3.4.17 夏季围护结构平壁的内表面温度应按本规范附录C

  • 4 建筑热工设计原则

    • 4.1 热工设计分区

      • 4.1.1 建筑热工设计区划分为两级。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

      • 4.1.2 建筑热工设计二级区划指标及设计要求应符合表4.

      • 4.1.3 本规范附录A表A.0.1中未涉及的目标城镇,可

    • 4.2 保温设计

      • 4.2.1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抵御冬季室外气温作用和气温

      • 4.2.2 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冬季保温要求,夏

      • 4.2.3 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平面和立面设计、门窗洞口设

      • 4.2.4 建筑物宜朝向南北或接近朝向南北,体形设计应减少

      • 4.2.5 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不应设开敞式楼梯间和开

      • 4.2.6 严寒地区建筑出入口应设门斗或热风幕等避风设施,

      • 4.2.7 外墙、屋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分隔采暖房

      • 4.2.8 外窗、透光幕墙、采光顶等透光外围护结构的面积不

      • 4.2.9 建筑的地面、地下室外墙应按本规范第5.4节和第

      • 4.2.10 围护结构的保温形式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

      • 4.2.11 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应进行表面结露验算,并应

      • 4.2.12 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 4.2.13 建筑及建筑构件应采取密闭措施,保证建筑气密性

      • 4.2.14 日照充足地区宜在建筑南向设置阳光间,阳光间与

      • 4.2.15 对于南向辐射温差比(ITR)大于等于4W/(

    • 4.3 防热设计

      • 4.3.1 建筑外围护结构应具有抵御夏季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

      • 4.3.2 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夏季防热

      • 4.3.3 建筑物防热应综合采取有利于防热的建筑总平面布置

      • 4.3.4 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立

      • 4.3.5 非透光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应按本规范第6.1

      • 4.3.6 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屋面宜采

      • 4.3.7 透光围护结构(外窗、透光幕墙、采光顶)隔热设计

      • 4.3.8 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外廊、阳台、挑檐等的遮阳作用

      • 4.3.9 房间天窗和采光顶应设置建筑遮阳,并宜采取通风和

      • 4.3.10 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其他夏季炎热的地区,一般

    • 4.4 防潮设计

      • 4.4.1 建筑构造设计应防止水蒸气渗透进入围护结构内部,

      • 4.4.2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1节的要

      • 4.4.3 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运行时的各种工况,采

      • 4.4.4 建筑围护结构的内表面结露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7.

      • 4.4.5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 4.4.6 夏热冬冷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暖沿海地区建筑

  • 5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 5.1 墙 体

      • 5.1.1 墙体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tw应符

      • 5.1.2 未考虑密度和温差修正的墙体内表面温度可按下式计

      • 5.1.3 不同地区,符合本规范第5.1.1条要求的墙体热

      • 5.1.4 不同材料和建筑不同部位的墙体热阻最小值应按下式

      • 5.1.5 提高墙体热阻值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采

      • 5.1.6 外墙宜采用热惰性大的材料和构造,提高墙体热稳定

    • 5.2 楼、屋面

      • 5.2.1 楼、屋面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tr

      • 5.2.2 未考虑密度和温度修正的楼、屋面内表面温度可按下

      • 5.2.3 不同地区,符合本规范第5.2.1条要求的楼、屋

      • 5.2.4 不同材料和建筑不同部位的楼、屋面热阻最小值应按

      • 5.2.5 屋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

    • 5.3 门窗、幕墙、采光顶

      • 5.3.1 各个热工气候区建筑内对热环境有要求的房间,其外

      • 5.3.2 门窗、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C第C.

      • 5.3.3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建筑应采用木窗、塑料窗、铝木

      • 5.3.4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A区的玻

      • 5.3.5 有保温要求的门窗、玻璃幕墙、采光顶采用的玻璃系

      • 5.3.6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A区的门

      • 5.3.7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可采用空气内循环的双层幕墙,

    • 5.4 地 面

      • 5.4.1 建筑中与土体接触的地面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

      • 5.4.2 地面内表面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θ

      • 5.4.3 不同地区,符合本规范第5.4.1条要求的地面层

      • 5.4.4 地面层热阻的计算只计入结构层、保温层和面层。

      • 5.4.5 地面保温材料应选用吸水率小、抗压强度高、不易变

    • 5.5 地下室

      • 5.5.1 距地面小于0.5m的地下室外墙保温设计要求同外

      • 5.5.2 地下室外墙内表面温度可按下式计算:     式

      • 5.5.3 不同地区,符合本规范第5.5.1条要求的地下室

      • 5.5.4 地下室外墙热阻的计算只计入结构层、保温层和面层。

  • 6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 6.1 外 墙

      • 6.1.1 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外墙内表

      • 6.1.2 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应按本规范附录C

      • 6.1.3 外墙隔热可采用下列措施:     1 宜采用浅

    • 6.2 屋 面

      • 6.2.1 在给定两侧空气温度及变化规律的情况下,屋面内表

      • 6.2.2 屋面内表面最高温度θi·max应按本规范附录C

      • 6.2.3 屋面隔热可采用下列措施:     1 宜采用浅

      • 6.2.4 种植屋面的布置应使屋面热应力均匀、减少热桥,未

      • 6.2.5 种植屋面的热阻和热惰性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6.3 门窗、幕墙、采光顶

      • 6.3.1 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与夏季建筑遮阳系数的乘

      • 6.3.2 透光围护结构的太阳得热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C第C

      • 6.3.3 对遮阳要求高的门窗、玻璃幕墙、采光顶隔热宜采用

      • 6.3.4 向阳面的窗、玻璃门、玻璃幕墙、采光顶应设置固定

      • 6.3.5 对于非透光的建筑幕墙,应在幕墙面板的背后设置保

  • 7 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 7.1 内部冷凝验算

      • 7.1.1 采暖建筑中,对外侧有防水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的

      • 7.1.2 采暖期间,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因内部冷凝受潮而增

      • 7.1.3 围护结构内任一层内界面的水蒸气分压分布曲线不应

      • 7.1.4 当围护结构内部可能发生冷凝时,冷凝计算界面内侧

      • 7.1.5 围护结构冷凝计算界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 7.1.6 围护结构冷凝计算界面的位置,应取保温层与外侧密

      • 7.1.7 对于不设通风口的坡屋面,其顶棚部分的蒸汽渗透阻

    • 7.2 表面结露验算

      • 7.2.1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te低于0.9℃时,应对围护结

      • 7.2.2 围护结构平壁部分的内表面温度应按本规范第3.4

      • 7.2.3 当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应采取

      • 7.2.4 进行民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热工设计时,热桥处理可

    • 7.3 防潮技术措施

      • 7.3.1 采用松散多孔保温材料的多层复合围护结构,应在水

      • 7.3.2 外侧有密实保护层或防水层的多层复合围护结构,经

      • 7.3.3 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内侧为钢筋混凝土屋

      • 7.3.4 室内地面和地下室外墙防潮宜采用下列措施:   

      • 7.3.5 严寒地区、寒冷地区非透光建筑幕墙面板背后的保温

      • 7.3.6 在建筑围护结构的低温侧设置空气间层,保温材料层

  • 8 自然通风设计

    • 8.1 一般规定

      • 8.1.1 民用建筑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去除室内热量。

      • 8.1.2 建筑的平、立、剖面设计,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

      • 8.1.3 受建筑平面布置的影响,室内无法形成流畅的通风路

      • 8.1.4 室内的管路、设备等不应妨碍建筑的自然通风。

    • 8.2 技术措施

      • 8.2.1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 8.2.2 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进深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3 通风中庭或天井宜设置在发热量大、人流量大的部位

      • 8.2.4 进、排风口的设置应充分利用空气的风压和热压以促

      • 8.2.5 当房间采用单侧通风时,应采取下列措施增强自然通

      • 8.2.6 室内通风路径的设计应遵循布置均匀、阻力小的原则

  • 9 建筑遮阳设计

    • 9.1 建筑遮阳系数的确定

      • 9.1.1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建筑遮阳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

      • 9.1.2 组合遮阳的遮阳系数应为同时刻的水平遮阳与垂直遮

      • 9.1.3 挡板遮阳的建筑遮阳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 9.1.4 百叶遮阳的建筑遮阳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 9.1.5 活动外遮阳全部收起时的遮阳系数可取1.0,全部

    • 9.2 建筑遮阳措施

      • 9.2.1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各朝向门窗洞口均宜设计建筑遮

      • 9.2.2 建筑门窗洞口的遮阳宜优先选用活动式建筑遮阳。

      • 9.2.3 当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阳时,南向宜采用水平遮阳;东

      • 9.2.4 当为冬季有采暖需求房间的门窗设计建筑遮阳时,应

      • 9.2.5 建筑遮阳应与建筑立面、门窗洞口构造一体化设计。

  • 附录A 热工设计区属及室外气象参数

    • A.0.1 全国主要城镇热工设计区属及建筑热工设计用室外气

    • A.0.2 本规范表A.0.1中未涉及的城镇可按表A.0.

    • A.0.3 全国建筑热工设计一级区划可参考图A.0.3。

  • 附录B 热工设计计算参数

    • B.1 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 B.2 常用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 B.3 封闭空气间层热阻

    • B.4 围护结构表面换热系数和换热阻

      • B.4.1 典型工况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和内表面换热阻应

      • B.4.2 3000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

    • B.5 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B.6 常用材料蒸汽渗透阻

    • B.7 种植屋面热工参数

      • B.7.1 种植屋面植被层的附加热阻宜符合表B.7.1的规

      • B.7.2 种植屋面材料的热工参数宜符合表B.7.2-1和

    • B.8 饱和水蒸气分压

  • 附录C 热工设计计算公式

    • C.1 非均质复合围护结构的热阻

      • C.1.1 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均质围护结构

      • C.1.2 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匀质围护结构

    • C.2 结构性热桥的线传热系数

      • C.2.1 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中,墙角、窗间墙、凸窗、阳台、

      • C.2.2 热桥线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ψ

      • C.2.3 当围护结构中两个平行热桥之间的距离很小时,应将

      • C.2.4 线传热系数ψ以及热桥的表面温度可采用本规范配套

      • C.2.5 围护结构的二、三维稳态传热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C.3 隔热性能计算

      • C.3.1 隔热设计时,外墙、屋面内表面温度应采用一维非稳

      • C.3.2 外墙、屋面内表面温度可采用本规范配套光盘中提供

      • C.3.3 围护结构的隔热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C.4 非平衡保温

      • C.4.1 非平衡保温设计时,建筑不同朝向非透光围护结构传

      • C.4.2 平均室外综合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 C.4.3 根据本规范附录C第C.4.1条进行建筑外墙、屋

    • C.5 门窗、幕墙传热系数

      • C.5.1 门窗、幕墙传热系数的计算按下式计算:     

      • C.5.2 计算门窗、幕墙传热系数时,应采用建筑工程所在地

      • C.5.3 采用典型玻璃、配合不同窗框,在典型窗框面积比的

      • C.5.4 带有中空内置遮阳的门窗、幕墙传热系数应按照现行

    • C.6 门窗、幕墙抗结露验算

      • C.6.1 门窗、幕墙抗结露验算应按冬季计算参数下门窗、幕

      • C.6.2 在冬季设计室内外温湿度条件下,门窗幕墙内、外表

      • C.6.3 门窗或幕墙的各个部件(如框、面板中部及面板边缘

    • C.7 门窗、幕墙太阳得热系数

    • C.8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

      • C.8.1 水平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应根据不同光斑形状按表

      • C.8.2 垂直遮阳的直射辐射透射比应根据不同光斑形状按表

    • C.9 水平遮阳和垂直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

      • C.9.1 水平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应按下式计算:    

      • C.9.2 垂直遮阳的散射辐射透射比应按下式计算:    

    • C.10 百叶遮阳的太阳辐射透射比与反射比

      • C.10.1 百叶遮阳散射辐射的透射比、反射比应按下列公式

      • C.10.2 百叶遮阳直射辐射的直接透射透射比、反射比应按

      • C.10.3 百叶遮阳直射辐射的散射透射透射比、反射比应按

      • C.10.4 百叶遮阳总透射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C.10.5 百叶遮阳散射透射计算可采用Gauss-Sei

  • 附录D 围护结构热阻最小值

    • D.1 外墙、楼屋面热阻最小值

    • D.2 地面、地下室外墙热阻最小值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使民用建筑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