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提高高浊度水给水工程设计质量,规范设计工艺和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以高浊度水为水源

    • 1.0.3 本规范中的高浊度水处理工艺,指通过预处理和一、

    • 1.0.4 高浊度水给水工程设计应以提高城镇供水保证率为目

    • 1.0.5 高浊度水给水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高浊度水 high-turbidity raw

      • 2.1.2 界面沉降高浊度水 high-turbidity

      • 2.1.3 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 high-turbidit

      • 2.1.4 分选、干扰和约制沉降 separating,d

      • 2.1.5 调蓄水池 regulation and sto

      • 2.1.6 浑水调蓄水池 regulation and s

      • 2.1.7 清水调蓄水池 regulation and s

      • 2.1. 8 稳固河段 stable river segm

      • 2.1.9 揭河底 cover layer of rive

      • 2.1.10 藕节断面 torose section in

      • 2.1.11 预处理系统 pre-treatment sy

      • 2.1.12 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single st

      • 2.1.13 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double

      • 2.1.14 絮凝剂 flocculant     具有凝

      • 2.1.15 药剂联合、混合投加 combined dos

      • 2.1.16 辐流沉淀池 radial-flow sedi

      • 2.1.17 水旋澄清池 swirling clarifi

      • 2.1.18 两次泥水分离 twice separatio

      • 2.1.19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 sludge extern

      • 2.1.20 应急措施 emergency measure

      • 2.1.21 深泓线 talweg     河道中各断面最

    • 2.2 符 号

  • 3 给水系统

    • 3.1 一般规定

      • 3.1.1 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应包括取水工程、调蓄工程、水处

      • 3.1.2 高浊度水给水宜采用多水源或区域联网给水系统,或

      • 3.1.3 大、中型高浊度水给水工程的预处理设施,宜设置于

      • 3.1.4 高浊度水预处理流程和构筑物的形式,应根据沙峰历

      • 3.1.5 高浊度给水系统的泥沙输送、处理、利用和处置,应

      • 3.1.6 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宜强化系统运行中的自动化、机械

      • 3.1.7 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的供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

      • 3.1.8 非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的供水水质,可按用户要求确

    • 3.2 系统分类与优化组合

      • 3.2.1 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可分为多水源给水系统与单水源给

      • 3.2.2 应充分发挥高浊度水给水系统各净化构筑物的功能,

      • 3.2.3 高浊度水的预处理系统应以降低原水含沙量或浊度为

      • 3.2.4 当采用多水源给水、备用水源给水或区域联网给水系

  • 4 取水工程

    • 4.1 一般规定

      • 4.1.1 高浊度水取水工程的设计方案应符合城镇规划和河流

      • 4.1.2 大、中型取水工程的设计,当取水断面距离现有水文

      • 4.1.3 设在水利枢纽库区下游的取水工程,应考虑水利枢纽

      • 4.1. 4 高浊度水给水工程的设计取水年保证率应达到90

      • 4.1.5 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取水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 4.1.6 高浊度水取水工程的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 4.1.7 当在冲、淤较为严重的河段设置取水构筑物时,应考

      • 4.1.8 取水构筑物基础应设在局部冲刷和揭河底深度以下,

      • 4.1.9 在河道上设置取水与水工构筑物或引水导流设施时,

    • 4.2 取水构筑物

      • 4.2.1 取水构筑物宜采取直接从主河道取水的方式,不宜设

      • 4.2.2 对于江、河岸边较陡,靠岸有足够的水深,河床较稳

      • 4.2.3 对于江、河岸边平缓,枯水期无足够水深,在主流深

      • 4.2.4 对于河道主流摆动的游荡性河段,宜在能控制主流,

      • 4.2.5 对于江、河岸边取水条件较好的冲淤型河段,为防止

      • 4.2.6 对于冰情较严重且无冰水分层,河水含沙量较高,河

      • 4.2.7 对于岸边有足够的枯水位水深,水位变幅较小,原水

      • 4.2.8 在江河支流取水,对于水流较分散,水深较浅,枯水

      • 4.2.9 在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河道取水,当水深和流速等条

      • 4.2.10 取水口位置选择应符合下列条件:     1

      • 4.2.11 取水口进水闸前缘应凸入枯水位水流边线内,并与

      • 4.2.12 取水口宜设多层进水孔,或安装不同引水高程的叠

      • 4.2.13 当原水含沙量较高,河床冲淤变化大,邻近有支流

      • 4.2.14 水泵直吸取水的取水头部,应采取拦截悬浮物的措

    • 4.3 取水泵房

      • 4.3.1 高浊度水取水泵房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水文和地质条

      • 4.3.2 取水泵房的进水口应防止推移质泥沙进入。进水口下

      • 4.3.3 格栅应设在进水口的外侧,并采用平板格栅,栅前应

      • 4.3.4 设置在冰絮、冰凌或杂草等漂浮物较严重河段的取水

      • 4.3.5 进水间不得少于2个,在进水间前端应设置闸门。大

      • 4.3.6 当进水间内设旋转格网时,格网底部应高出进水间底

      • 4.3.7 格网至水泵吸水管口的间距宜采用1.5m~2.5

      • 4.3.8 进水间底板应坡向水泵吸水口,底板最低处应与吸水

      • 4.3.9 当在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河道取水时,不宜设置进水

      • 4.3.10 高浊度水取水泵宜选用低转速卧式离心泵,并应选

      • 4.3.11 当原水含沙量超过10kg/m3或浊度大于50

      • 4.3.12 水泵的台数和容量的配置应考虑由于进水含沙量不

  • 5 水处理工艺流程

    • 5.1 一般规定

      • 5.1.1 高浊度水给水处理工艺流程可分为一级沉淀(澄清)

      • 5.1.2 工艺流程的选择,除应保证高浊度水时段的处理效果

      • 5.1.3 在水利枢纽下游取水的高浊度水给水处理工艺,应考

      • 5.1.4 净水厂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满足后续处理

    • 5.2 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5.2.1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采用一级沉淀(澄清)处

      • 5.2.2 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应采用强化混凝沉淀(澄

      • 5.2.3 当界面沉降高浊度水采用一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5.3 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

      • 5.3.1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二级或三级沉淀(澄

      • 5.3.2 采用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的第一级预沉

      • 5.3.3 二级或三级沉淀(澄清)处理流程的第一级预沉构筑

      • 5.3.4 设有浑水调蓄水池的高浊度水处理工艺,可根据具体

      • 5.3.5 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处理系统,可不设置调蓄水池;

  • 6 水处理药剂

    • 6.1 一般规定

      • 6.1.1 高浊度水沉淀(澄清)处理混凝剂和絮凝剂的选用,

      • 6.1.2 药剂单独投加所能处理最大含沙量,可参照表6.1

      • 6.1.3 水处理药剂在贮存、溶解、输送、计量和投加过程中

      • 6.1.4 当采用新型药剂或复合药剂作为生活饮用水处理的混

    • 6.2 聚丙烯酰胺溶液的配制

      • 6.2.1 高浊度水处理应采用固含量为90%、二次水解的白

      • 6.2.2 当使用胶状聚丙烯酰胺时,应先经栅条分割成条状或

      • 6.2.3 搅拌池(罐)应设置投药、进水、出液和放空系统;

      • 6.2.4 搅拌设备能力和溶液池容积的计算,应先根据设计含

      • 6.2.5 当加氢氧化钠自行水解时,配制装备和输送、计量、

      • 6.2.6 储药间、配药间和投药间的地面应采取防滑措施;地

    • 6.3 聚丙烯酰胺的投加

      • 6.3.1 聚丙烯酰胺药液可采用计量泵或水射器投加;投加浓

      • 6.3.2 投加聚丙烯酰胺药液的计量设备必须采用聚丙烯酰胺

      • 6.3.3 聚丙烯酰胺的投加剂量,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

      • 6.3.4 处理高浊度水应投加水解后的聚丙烯酰胺,未水解的

      • 6.3.5 当投加聚丙烯酰胺进行生活饮用水处理时,出厂水中

      • 6.3.6 非生活饮用水处理中,也应控制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

      • 6.3.7 当投加聚丙烯酰胺时,根据原水水质的具体情况,宜

    • 6.4 多种药剂联合投加

      • 6.4.1 原水泥沙浓度较高、颗粒组成较细、有微污染的高浊

      • 6.4.2 当两种药剂联合投加时,宜先投加聚丙烯酰胺或其他

      • 6.4.3 当采用聚丙烯酰胺和聚合氯化铝(铁)的联合投加时

      • 6.4.4 当采用复配药剂时,可一次性投加。

      • 6.4.5 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处理,宜在一级预沉池投加聚丙

      • 6.4.6 受污染高浊度水处理中,根据原水水质特点,除可采

  • 7 沉淀(澄清)构筑物

    • 7.1 一般规定

      • 7.1.1 高浊度水处理沉淀(澄清)构筑物的选择,应根据原

      • 7.1.2 所选用的沉淀(澄清)构筑物应具备快速混合、高效

      • 7.1. 3 沉淀(澄清)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符合本规范第

      • 7.1.4 沉淀(澄清)构筑物排泥管中的流速不宜小于1.2

      • 7.1.5 沉淀(澄清)构筑物不宜采用配水槽溢流配水。

      • 7.1.6 沉淀(澄清)构筑物泥沙浓缩室容积,应在浑液面保

      • 7.1.7 大中型沉淀(澄清)构筑物,应采用机械排泥;小型

      • 7.1.8 当采用斗式重力排泥时,界面沉降高浊度水的排泥斗

      • 7.1.9 当沉淀(澄清)构筑物采用重力排泥时,排泥管应设

    • 7.2 沉沙(预沉)池

      • 7.2.1 当高浊度水泥沙颗粒组成较粗时,可设置沉沙(预沉

      • 7.2.2 对于原水含沙量高,冬季冰絮时间较长,冰水不分层

      • 7.2.3 大中型高浊度水处理工程,宜采用自然沉淀平流式沉

      • 7.2.4 沉沙池的设计参数应根据原水含沙量、泥沙颗粒组成

      • 7.2.5 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平流式沉沙池的水平流速可取15

      • 7.2.6 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处理宜采用平流式或斜管式沉沙

      • 7.2.7 沉沙池应采用机械或水力排沙,池内应设有高压水反

    • 7.3 调蓄水池

      • 7.3.1 调蓄水池的设置,应根据水源水质和沙峰特点、供水

      • 7.3.2 调蓄水池的调蓄容积,应根据取水河段历年水文资料

      • 7.3.3 当浑水调蓄水池兼做一级预沉池时,其容积应按下列

      • 7.3.4 当大中型浑水调蓄水池兼一级沉淀池时,宜采用自然

      • 7.3.5 浑水调蓄水池宜采用吸泥船机械排泥。当北方地区为

      • 7.3.6 清水调蓄水池的容积应按本规范第7.3.3条的规

      • 7.3.7 清水调蓄水池的补充水流量增加了上游净化构筑物的

      • 7.3.8 调蓄水池必须设置排空设施。水池大堤必须留有抢险

      • 7.3.9 浑水调蓄水池应备有挖泥船就位、移动、固定等设施。

      • 7.3.10 大中型调蓄水池应考虑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

    • 7.4 混合、絮凝池

      • 7. 4. 1 高浊度水处理中的混合设施,必须使注入的药剂

      • 7.4.2 管道混合包括管道静态混合器、扩散混合器、孔板混

      • 7.4.3 絮凝池应合理分配水流速度,投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 7.4.4 当采用网板(格)絮凝时,絮凝时间可采用10mi

      • 7.4.5 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宜采用折板、栅条、网格等絮凝

      • 7.4.6 高浊度水混合、絮凝池的水头损失应控制在200m

      • 7.4.7 絮凝池应优化水力条件、减少泥沙沉积。絮凝池底部

      • 7.4.8 当采用两种药剂联合投加或混合投加时,其混合、絮

    • 7.5 辐流沉淀池

      • 7.5.1 辐流沉淀池宜用于大中型高浊度水处理的第一级沉淀

      • 7.5.2 辐流沉淀池设计计算方法,应以高浊度水清水分离和

      • 7.5.3 辐流沉淀池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

      • 7.5.4 辐流沉淀池进水管上应设置闸阀、排气阀和放空阀,

      • 7.5.5 辐流沉淀池中心配水应以切向出流,并应于配水孔外

      • 7.5.6 辐流沉淀池设计必须抑制进出水短路。周边出水槽应

      • 7.5.7 当北方寒冷地区采用室外结构时,可采取临时增加单

      • 7.5.8 辐流沉淀池处理微污染高浊度水,宜采用多功能新型

      • 7.5.9 辐流沉淀池的排泥宜采用周边传动桁架式刮泥机,当

      • 7.5.10 池体与排泥管廊应严格防渗;排泥管廊应考虑检修

      • 7.5.11 大中型辐流沉淀池宜采用半地下式,并宜采用重力

    • 7.6 平流沉淀池

      • 7.6.1 平流沉淀池宜用于大、中型工程的预处理和二级处理

      • 7.6.2 平流沉淀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

      • 7.6.3 当用于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处理时,宜采用平流加异

      • 7.6.4 平流沉淀池应与混合、絮凝池直接相连。

      • 7.6.5 平流沉淀池进水应使水流均匀扩散,平稳进入池内,

      • 7.6.6 沉淀池出水宜采用多条纵向指形堰槽,孔口淹没出流

      • 7.6.7 平流沉淀池应采用机械排泥,沉淀池进出水系统的布

      • 7.6.8 大型平流预沉池应采用自然沉淀和挖泥船排泥。

    • 7.7 斜管沉淀池

      • 7.7.1 斜管沉淀池宜用于进水浊度为500NTU~100

      • 7.7.2 当原水浊度高于5000NTU时,斜管沉淀池前宜

      • 7.7.3 斜管底部进水区入口处水平流速宜为0.1m/s。

      • 7.7.4 短期出现高浊度水并有藻类污染的水库水,可采用斜

    • 7.8 机械搅拌澄清池

      • 7.8.1 机械搅拌澄清池宜用于高浊度水处理的中小型工程。

      • 7.8.2 机械搅拌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

      • 7.8.3 机械搅拌澄清池应在第一絮凝室内设置第二投药点,

      • 7.8.4 分离室上升流速可采用0.8mm/s~1.2mm

      • 7.8.5 当原水含沙量较高时,可适当增大泥沙浓缩和清水分

      • 7.8.6 小型澄清池出水可采用分离室中部设环形集水槽,大

      • 7.8.7 可采用加大搅拌叶片面积、分离区设置异向流斜管等

      • 7.8.8 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排泥应采用机械刮泥和中心排泥坑

    • 7.9 水旋澄清池

      • 7.9.1 水旋澄清池宜用于中、小型工程的高浊度水处理,可

      • 7.9.2 水旋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

      • 7.9.3 当采用两种药剂联合投加时,聚丙烯酰胺应在池前进

      • 7.9.4 当进水出现低温低浊或低温高浊时,可进行泥沙回流

      • 7.9.5 处理高藻和有机污染的高浊度水,可根据具体情况采

      • 7.9.6 水旋澄清池应采用机械排泥,直径小于10m的小型

    • 7.10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

      • 7.10.1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宜用于原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 7.10.2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应采用多种药剂联合投加、快速

      • 7.10.3 对泥沙外循环澄清池,聚丙烯酰胺应先投加50%

      • 7.10.4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水含固率

      • 7.10.5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的澄清速率可采用20m/h~

      • 7.10.6 泥沙外循环澄清池的主要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

  • 8 排 泥

    • 8.1 一般规定

      • 8.1.1 第一级沉淀(澄清)构筑物的积泥分布、积泥浓度、

      • 8.1.2 第一级沉淀池应设置清洗池内积泥的高压水枪。

      • 8.1.3 净水厂排泥水的浓缩脱水设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室

      • 8.1.4 当条件允许时,应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排泥水;如外排

      • 8.1.5 净水厂排出的泥沙应妥善处置,泥沙宜进行处理和综

    • 8.2 泥沙浓缩

      • 8.2.1 沉淀(澄清)构筑物的泥沙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h。

      • 8.2.2 沉淀(澄清)构筑物泥沙浓缩区的泥沙平均浓度与进

      • 8.2.3 兼作预沉池的浑水调蓄水池,其积泥浓度主要与浓缩

      • 8.2.4 沉淀(澄清)构筑物的排泥水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 8.2.5 沉淀(澄清)构筑物排泥耗水率随进水含沙量增加而

    • 8.3 刮(排)泥设备

      • 8.3.1 大、中型沉淀(澄清)构筑物的排泥应采用机械刮泥

      • 8.3.2 刮(排)泥设备的选用与构筑物形式、直径、积泥量

      • 8.3.3 当处理非界面沉降高浊度水时,平流沉淀池或平流加

      • 8.3.4 刮泥机可将沉泥集中到排泥沟或中心积泥坑后排除,

      • 8.3.5 刮泥臂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10m/min,可采用

      • 8.3.6 刮(排)泥设备水下零件应采用不锈蚀材料制作或进

      • 8.3.7 当计算刮泥机功率时,积泥浓度宜采用下列数值:

      • 8.3.8 当进行刮泥设备负荷估算时,沉淀(澄清)构筑物的

      • 8.3.9 刮泥机设计必须考虑初次启动和停运后再启动时的超

    • 8.4 泥沙排除与输送

      • 8.4.1 第一级沉淀(澄清)构筑物排泥宜采用重力排泥,且

      • 8.4.2 排泥闸门宜采用自动快开阀,并应在排泥阀前设调节

      • 8.4.3 采用穿孔管排泥的小型沉淀(澄清)池,穿孔管长度

      • 8.4.4 当采用重力排泥时,其排泥管(渠)的排泥能力应通

      • 8.4.5 排泥泵房不宜设在沉淀构筑物下部,沉泥应先以重力

      • 8.4.6 压力输泥管浆体流的水力计算,应考虑泥浆浓度和流

      • 8.4.7 排除的泥浆应就地就近排放。当必须采用泵提升时,

      • 8.4.8 应防止泥沙输送在停运时因沉泥堵塞管道。泥沙管道

    • 8.5 吸 泥 船

      • 8.5.1 兼作预沉池的大型调蓄水池和大型平流式预沉池宜采

      • 8.5.2 吸泥船时间利用率可采用70%~80%,每月作业

      • 8.5.3 调蓄水池的积泥容积应根据积泥量变化情况、吸泥船

      • 8.5.4 吸泥船的排泥能力设计应以典型年最高月含沙量进行

      • 8.5.5 积泥量及其变化情况应按选定的设计典型年逐月计算

      • 8.5.6 吸泥船排泥浓度与吸泥船性质、操作熟练程度有关,

      • 8.5.7 吸泥船应采用电力驱动。

      • 8.5.8 压力排泥管应根据排泥泵特性、吸泥船单独或联合工

      • 8.5.9 绞吸式吸泥船的最远排泥距离宜按600m~100

    • 8.6 泥沙处置与利用

      • 8.6.1 沉泥处置途径的设计,应先经市场分析和技术经济比

      • 8.6.2 泥沙的处置宜利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并以天然

      • 8.6.3 大中型高浊度水处理厂应建设沉泥处理设施。沉泥应

      • 8.6.4 沉泥可用于土壤改良和农(林)作物种植。排放前应

      • 8.6.5 沉泥可用于加固河堤和淤背。在河堤坡角外,应先筑

      • 8.6.6 沉泥可用于烧制建筑材料。当沉泥先经自然干化后,

  • 9 应急措施

    • 9.1 一般规定

      • 9.1.1 高浊度水给水工程的应急措施应包括水源应急措施、

      • 9.1.2 应急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平灾结合、安全经济、快速

      • 9.1.3 应急措施的设计任务应主要包括合理规划应急措施,

      • 9.1.4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对于可通过临时工程手段实施的

      • 9.1.5 供水管理部门应建立应急防控体系、制定应急预案,

      • 9.1.6 对暂停或已经关闭的备用水源、备用流程、备用管线

      • 9.1.7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供水量应维持在正常供水量

    • 9.2 水源应急措施

      • 9.2.1 应完善水源系统的管理机制、加强水源水系的修复和

      • 9.2.2 应加强水源水质、水量的远程监测预警和监控信息管

      • 9.2.3 备用水源或多水源的给水系统,应具有启用备用水源

      • 9.2.4 界面沉降高浊度水宜采用有调蓄水池的处理流程,并

      • 9.2.5 水源地宜储备必要的应急药剂,并应考虑应急药剂的

      • 9.2.6 取水口宜备用挖泥船及导流、防沙、防冰、防杂草的

    • 9.3 水处理厂应急措施

      • 9.3.1 水处理厂净化工艺设计宜选用留有一定缓冲余地的设

      • 9.3.2 水处理厂应采取必要的应急药剂储备措施。应综合水

      • 9.3.3 水处理厂应配备主要应急药剂的配制与投加设施,并

      • 9.3.4 宜强化水厂中心化验室的功能,预测水源可能发生的

    • 9.4 配水系统应急措施

      • 9.4.1 从水厂到用户的各重要环节,应有事故供水临时切换

      • 9.4.2 配水管网应设置必要的监测接口、转换接口和切换阀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提高高浊度水给水工程设计质量,规范设计工艺和设计参数,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