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

    • 1.0.2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

    • 1.0.3 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设计年度心分为近、远两期。近期

    • 1.0.4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按规定配置保

    • 1.0.5 铁路车站及枢纽建设应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互配合

    • 1.0.6 编组站、区段站应按照减少车流改编次数,实现车流

    • 1.0.7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根据运输需要,系统、经济、

    • 1.0.8 铁路枢纽和复杂车站的设计方案,必须经过技术经济

    • 1.0.9 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的车站及枢纽设计应满足有关规

    • 1.0.10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

  • 2 术 语

    • 2.0.1 会让站、越行站 passing station

    • 2.0.2 中间站 intermediate statio

    • 2.0.3 区段站 districk station 为货

    • 2.0.4 编组站 marshalling station

    • 2.0.5 客运站 passenger station 主

    • 2.0.6 货运站 freight station 主要办

    • 2.0.7 工业站、港湾站 industrial stat

    • 2.0.8 铁路枢纽 railway terminal 在

    • 2.0.9 进出站线路 approach line 进出枢

    • 2.0.10 进出站线路疏解 untwining for

    • 2.0.11 疏解线路 untwinine line 对进

  • 3 车站设计的基本规定

    • 3.1 一般规定

      • 3.1.1 在铁路车站线路的直线地段上,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

      • 3.1.2 在车站线路的曲线地段上,各类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

      • 3.1.3 在线路的直线地段上,站内两相邻线路中心线的线间

      • 3.1.4 电气化铁路上,应根据下列要求确定站内线路架设接

      • 3.1.5 在车站范围内,接触网软横跨跨越的线路数不应超过

      • 3.1.6 跨越电气化铁路车站的跨线桥,其梁底距桥下线路轨

      • 3.1.7 货物列车到发线的有效长度,应根据输送能力的要求

      • 3.1.8 站内正线应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 换挂机车的车

      • 3.1.9 线路接轨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新线与既有线接轨

      • 3.1.10 在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18~24对及24对以上

      • 3.1.11 当进站信号机外制动距离内进站方向为超过6‰的

      • 3.1.12 安全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全线的有

      • 3.1.13 补机地段或加力牵引区段的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

      • 3.1.14 配届调机的车站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调机整

      • 3.1.15 乎过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路段设计行

      • 3.1.16 车站内应设置道路系统,区段站、编组站及其他大

      • 3.1.17 办理客运、货运和与运转作业直接有关的主要生产

      • 3.1.18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120km/h及以上时,车站

      • 3.1.19 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应重视专业间的总体协调,有

    • 3.2 进出站线路和站线的平面、纵断面

      • 3.2.1 进出站线路的平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在困

      • 3.2.2 编组站内的车场应设在直线上。在特别困难条件下,

      • 3.2.3 牵出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径不

      • 3.2.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直线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半

      • 3.2.5 客运站位于旅客高站台旁的线路应设在直线上。改建

      • 3.2.6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的曲线半径不应小

      • 3.2.7 站线的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到发线上的曲线地段和

      • 3.2.8 通行列车的站线,两曲线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直

      • 3.2.9 在正线和站线上,道岔至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应符合

      • 3.2.10 正线上的道岔不宜设在I级铁路路堤与桥台连接处

      • 3.2.11 进出站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相邻路段正线的规定

      • 3.2.12 编组站各车场和相关线路的纵断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 3.2.13 办理解编作业的牵出线,宜设在不大于2.5‰的

      • 3.2.14 货物装卸线应设在平道上,在困难条件下,可设在

      • 3.2.15 在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上,为旅客列车和个别客车

      • 3.2.16 站修线、洗罐线和建筑物内的线路应设在平道上。

      • 3.2.17 无机车连挂的车辆停放线和机车整备线宜设在平道

      • 3.2.18 联络线可设在坡道上,其坡度应符合按机车牵引力

      • 3.2.19 段外机车走行线的坡度宜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

      • 3.2.20 客车车底取送线的坡度宜放缓,在困难条件下,不

      • 3.2.21 车辆段出、入段线的坡度,应满足车辆取送和段内

      • 3.2.22 维修基地和维修工区内的线路,宜设在平道上。在

      • 3.2.23 站线坡段长度及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

      • 3.2.24 车站正线上的道岔不应布置在竖曲线范围内和变坡

      • 3.2.25 车站咽喉区范围内两相邻站线有轨面高差时,应根

    • 3.3 站场路基和排水

      • 3.3.1 站线中心线至路基边缘的宽度应满足下列要求:车场

      • 3.3.2 站内联络线、机车走行线和三角线等单线的路基面宽

      • 3.3.3 站内正线或进出站线路路基标准应与区间正线相同。

      • 3.3.4 站线与正线共路基时,站场路基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

      • 3.3.5 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等各种光、电缆槽的设计应符

      • 3.3.6 车站路基面应设有倾向排水系统的横向坡度。根据车

      • 3.3.7  路基面横向坡度及一个坡面的最大线路数量,可按

      • 3.3.8 站场排水系统设计应有总体规划,并应与地方排灌和

      • 3.3.9 排水设备的数量应根据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站场汇水

      • 3.3.10 站场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强路基排水设计: 1

      • 3.3.11 站场排水系统的设计,应使纵向和横向排水设备紧

      • 3.3.12 横向排水设备宜利用站内桥涵;无桥涵可利用时,

      • 3.3.13 纵向排水设备的坡度不应小于2‰,在困难条件下

      • 3.3.14 站场内排水设备的横断面尺寸,应按l/50洪水

      • 3.3.15 当排水设备位于调车作业区,列检作业区,装卸作

      • 3.3.16 纵、横向排水槽、管的交汇点,排水管的转弯处和

  • 4 会让站、越行站

    • 4.1 会 让 站

      • 4.1.1 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4.1.1布置。

      • 4.1.2 会让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当行车量较少时可设l条

      • 4.1.3 当会让站设l条到发线时,其到发线宜布置在运转室

    • 4.2 越 行 站

      • 4.2.1 越行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4.2.1(a)

      • 4.2.2 越行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Ⅱ级铁路在特别困难条件

      • 4.2.3 越行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应各设1条渡线,有条件

  • 5 中 间 站

    • 5.1 中间站图型

      • 5.1.1 中间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图5.1.1—l或

    • 5.2 到发线数量和主要设备配置

      • 5.2.1 中间站的到发线应设2条,作业量较大时可设3条。

      • 5.2.2 单线铁路中间站宜设置中间站台,双线铁路中间站应

      • 5.2.3 双线铁路中间站两端咽喉的两正线间宜各设2条渡线

      • 5.2.4 中间站的货场位置应结合主要货源、货流方向、环境

      • 5.2.5 牵出线的设置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双线铁路

      • 5.2.6 办理机车折返作业和配属调机的中间站,应设置必要

  • 6 区 段 站

    • 6.1 区段站图型

      • 6.1.1 区段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图6.1.1—1及图6

      • 6.1.2 区段站图型应根据引入线路数量、运量、运输性质、

    • 6.2 主要设备配置

      • 6.2.1 旅客站房应设在城市主要居民区一侧,站房的位置应

      • 6.2.2 横列式和纵列式区段站接发旅客列车的到发线,应能

      • 6.2.3 区段站宜设一个调车场。当为纵列式图型.双方向改

      • 6.2.4 区段站的咽喉区应保证车站必需的通过能力、改编能

      • 6.2.5 区段站的货场位置应结合城市规划、货源和货流方向

      • 6.2.6 新建机务段的位置应根据站和段的作业要求、段的规

      • 6.2.7 区段站的车辆段和站修所宜设在调车场外侧或其他适

      • 6.2.8 区段站上岔线的接轨,应有统一规划。当有几条岔线

      • 6.2.9 有始发、终到旅客列车车底停留的区段站,应设置客

    • 6.3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6.3.1 区段站为客、货列车使用的到发线数量,应根据列车

      • 6.3.2 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及以上的区段站应设

      • 6.3.3 横列式区段站的非机务段端的咽喉区和纵列式区段站

      • 6.3.4 区段站调车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度应根据衔接线路的方

      • 6.3.5 区段站的调车场两端应各设l条牵出线。当每昼夜解

      • 6.3.6 横列式区段站的机务段与到发场之间,应设机车出、

  • 7 编 组 站

    • 7.1 一般规定

      • 7.1.1 编组站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

      • 7.1.2 编组站应按运量增长需要分期修建。近期工程的设计

      • 7.1.3 编组站的车场、调车设备和其他各项设备的相互配置

    • 7.2 编组站图型

      • 7.2.1 编组站应根据双方向改编作业量和折角车流的大小、

      • 7.2.2 双方向共用一个到发场和一个调车场的横列式编组站

      • 7.2.3 双方向的到发场分别并列在共用调车场两侧的横列式

      • 7.2.4 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出发场分

      • 7.2.5 双方向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和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单

      • 7.2.6 采用双溜放作业方式的单向编组站.宜将到达场、调

      • 7.2.7 双方向均为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出发场横列配

      • 7.2.8 双方向均为到达场、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双向

      • 7.2.9 当到达场与调乍场纵列配置,顺驼峰方向的改编车流

    • 7.3 主要设备配置

      • 7.3.1 编组站内客、货共用的正线位置,应根据路段设计行

      • 7.3.2 通过车场的位置,应根据通过列车运行顺直,便于甩

      • 7.3.3 编组站的调车场尾部,可根据作业需要采用调车进路

      • 7.3.4 各类编组站应根据具体情况,将调车场的部分线路接

      • 7.3.5 编发线宜在凋车场外侧的线路集中设置,其出场咽喉

      • 7.3.6 调车场与出发场纵列配置的编组站,可在调车场每侧

      • 7.3.7 为保证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流能便捷地从一套系统的

      • 7.3.8 编组站机务设备的配置,应根据编组站图型、机车作

      • 7.3.9 单向编组站的车辆段,宜设在调车场尾部附近或其正

      • 7.3.10 当编组站需要为中转的保温车加冰或加油时,应在

      • 7.3.11 货物的整装、换装设备,宜设在编组站附近的货场

      • 7.3.12 有较大装卸量的货场和岔线,不宜直接衔接于解编

      • 7.3.13 当有装运鱼苗或牲畜的车辆在编组站有换水或上水

      • 7.3.14 编组站各车场之间,应根据作业需要,设置各种单

    • 7.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7.4.1 编组站到达场、到发场和出发场的线路数量应根据办

      • 7.4.2 编组站调车场线路的数量和有效长度,应根据线路用

      • 7.4.3 编组站为列车解编作业用的牵出线数量应根据调车区

  • 8 驼 峰

    • 8.1 一般规定

      • 8.1.1 驼峰按日解体能力的大小分为大能力驼峰、中能力驼

      • 8.1.2 驼峰设计应根据近期解体作业量确定驼峰类型及技术

    • 8.2 驼峰线路平面

      • 8.2.1 驼峰溜放部分的线路平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

      • 8.2.2 峰顶至第一分路道岔基本轨轨缝间的最小距离应为3

      • 8.2.3 驼峰前设有到达场时,应设2条推送线,如采用双溜

      • 8.2.4 设有2条推送线,线束在4个及以上的驼峰,应设2

      • 8.2.5 大、中能力驼峰宜设置2条禁溜线,有效长度可采用

      • 8.2.6 驼峰前设有到达场时,应设绕过峰顶和车辆减速器的

      • 8.2.7 驼峰线路平面的设计,应合理布置车辆减速器和集中

    • 8.3 驼峰线路纵断面

      • 8.3.1 大、中能力驼峰及溜放部分设调速设备的小能力驼峰

      • 8.3.2 驼峰溜放部分的线路纵断面,应设计为面向调车场的

      • 8.3.3 驼峰推送部分的线路纵断面应保证在任何困难条件下

      • 8.3.4 连接驼峰线路各坡段的竖曲线半径,峰顶邻接压钩坡

      • 8.3.5 峰顶净平台长度宜采用7.5一10m。

      • 8.3.6 禁溜线的纵断面应为凹形,始端道岔至其警冲标附近

    • 8.4 其他要求

      • 8.4.1 驼峰调速设备的制动能力应由计算确定.并应根据设

      • 8.4.2 以铁鞋作为制动或防护设备的调车线,脱鞋器前应有

      • 8.4.3 调车线内的车辆减速器前应有不小于14m的直线段

      • 8.4.4 峰顶及溜放部分变坡点的竖曲线起、终点处以及调车

      • 8.4.5 驼峰有关设备及生产房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9 客运站、客运设备和客车整备所

    • 9.1 客 运 站

      • 9.1.1 客运站的设置应根据所在城市的大小、意义、地区和

      • 9.1.2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为120km/h及以上时,在双

      • 9.1.3 有货物列车通过的客运站的正线位置应按下列规定设

      • 9.1.4 客运站咽喉区的平行作业数量,应与所衔接的正线和

      • 9.1.5 客运站应设置或预留机车走行线和机待线。经常有车

      • 9.1.6 客运站的站房,根据具体条件可设计为线平式、线上

      • 9.1.7 旅客列车到发线有效长度应按旅客列车长度确定,其

      • 9.1.8 旅客列车到发线的数量应根据旅客列车对数及其性质

    • 9.2 客运设备

      • 9.2.1 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和旅客乘降所,应设置为旅客眼

      • 9.2.2 办理客运业务的车站和旅客乘降所应设置旅客站台,

      • 9.2.3 天桥和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天桥、地

      • 9.2.4 客运站和其他客流量较大的车站,旅客站台应设置雨

      • 9.2.5 旅客列车上水车站,应在相关的到发线旁设置客车给

    • 9.3 客车整备所

      • 9.3.1 客运站设有客车整备所和客运机务设备时,其相互配

      • 9.3.2 客车整备所的作业方式可采用定位作业或移位作业。

      • 9.3.3 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纵列配置时,站、所间联络线

      • 9.3.4 当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横列配置时,应设牵出线1条

  • 10 货运站、货场和货运设备

    • 10.1 货运站和货场

      • 10.1.1 货运站和货场布置形式应根据作业量、货物品类、

      • 10.1.2 货运站到发线数量应根据行车量、列车性质和技术

      • 10.1.3 货运站调车线数量应根据装卸地点数、作业车数和

      • 10.1.4 货运站和货场的牵出线应根据行车量、调车作业繁

      • 10.1.5 货场应根据作业量、货物品类和作业性质设计为综

      • 10.1.6 综合性货场各货区的相互位置应根据货物品类等情

      • 10.1.7 新建及改建铁路应优先发展集装箱货场,不宜修建

    • 10.2 货运设备

      • 10.2.1 货运站和货场应根据货物品类、作业量和作业性质

      • 10.2.2 货物仓库、货棚和站台宜采用矩形布置,在多雨、

      • 10.2.3 货场仓库或货棚应在靠铁路一侧和靠场地一侧设置

      • 10.2.4 办理大量零担中转作业的站台,其长度和宽度应根

      • 10.2.5 仓库外墙轴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当使用叉车作业

      • 10.2.6 当有需装卸自行开动的机动车辆时,应设置尽端式

      • 10.2.7 普通货物站台边缘顶面,靠铁路一侧应高出轨面1

      • 10.2.8 有大量散堆装货物装卸的货场可设置装卸机械,也

      • 10.2.9 货物装卸线的装卸有效长度和货物存放库或场的长

      • 10.2.10 当货场距车站较远,取送车次数较多时,通过技

      • 10.2.11 集装箱、长大笨重货物和散堆装货物装卸线的线

      • 10.2.12 货场内两站台间布置道路和停车场地,其宽度不

      • 10.2.13 货场内的道路、货物站台、各货区的货位和搬运

      • 10.2.14 发送大量易腐货物的车站应设置始发加冰所,其

      • 10.2.15 办理大量危险货物、牲畜、畜产品、水产品和鲜

      • 10.2.16 办理大量牲畜装卸的车站应设置牲畜站台、牲畜

      • 10.2.17 在危险货物比较集中的城市,应设置专业性危险

  • 11 工业站、港湾站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有大量装卸作业的工矿企业、工业区或港口,根据

      • 11.1.2 眼务于同一企业或工业区的工业站数量,应根据企

      • 11.1.3 工业站、港湾站位置可按下列要求选择: 1 根

      • 11.1.4 工业站、港湾站的规模,应根据企业或港口经铁路

      • 11.1.5 铁路专用线运输的管理和交接方式、交接地点,应

    • 11.2 工业站、港湾站图型

      • 11.2.1 当采用车辆交接,工业站,港湾站担当的路网中转

      • 11.2.2 工业站、港湾站的图型应根据交接方式、作业量、

    • 11.3 主要设备配置

      • 11.3.1 当采用车辆交接,工业站、港湾站设有交接场并与

      • 11.3.2 交接作业地点应根据所采用的交接及铁路专用线管

      • 11.3.3 铁路专用线在工业站或港湾站接轨,应避免与铁路

    • 11.4 站线数量和有效长度

      • 11.4.1 工业站、港湾站的到发线数量,应根据铁路列车对

      • 11.4.2 工业站、港湾站用于集结发往路网车流的调车线数

      • 11.4.3 工业站、港湾站集结发往企业或港口车流的调车线

      • 11.4.4 交接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度可按下列要求确定: 当

  • 12 枢 纽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枢纽设计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枢纽的作用和

      • 12.1.2 枢纽建设应根据枢纽总布置图分期实施,根据远景

      • 12.1.3 枢纽内车站和主要设备应根据各站的合理分工和作

      • 12.1.4 引入枢纽的新线不宜过多地直接接轨于编组站,一

      • 12.1.5 枢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建铁路专用线群应结合枢

      • 12.1.6 枢纽内与服务城市无直接关系的编组站、机车车辆

    • 12.2 主要设备配置

      • 12.2.1    枢纽内编组站的数量和配置,应根据车流量

      • 12.2.2 当枢纽内设置两个及以上编组站时,每一编组站的

      • 12.2.3 新建编组站的位置应按以下要求选定: l 宜设

      • Ⅱ 客运站和客车整备所

        • 12.2.4 通过列车的作业宜在编组站办理。如有大量通过列

        • 12.2.5 枢纽内客运站的数量、分工和配置,应从方便旅客

        • 12.2.6 枢纽内有两个及以上客运站时,宜按以下方式分工

        • 12.2.7 客运站宜设在市区范围内。位于中、小城市枢纽内

        • 12.2.8 位于特大城市和城市布局分散的大城市的枢纽,应

        • 12.2.9 办理始发、终到旅客列车较多的客运站应设置客车

      • Ⅲ 货运站和货场

        • 12.2.10 枢纽内货运站和货场的数量、分工和配置.应在

        • 12.2.11 货场宜设计为综合性的。位于大城市的枢纽根据

        • 12.2.12 货运站宜没在环线、迂回线或联络线上,必要时

      • Ⅳ 机务设备和车辆设备

        • 12.2.13 枢纽内机务设备应根据各衔接线路的客、货机车

        • 12.2.14 枢纽内车辆设备的配置应根据客、货车保有量及

    • 12.3 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

      • 12.3.1 进出站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旅客列车

      • 12.3.2 进出站线路疏解可根据行车量的大小、行车安全条

      • 12.3.3 进出站线路疏解宜按行车方向别疏解设计(图12

      • 12.3.4 疏解线路布置型式应根据行车方向、列车运行条件

      • 12.3.5 按立体疏解设计的进出站线路,应预留新线引入和

      • 12.3.6 按站内平面疏解设计的进出站线路应满足下列要求

    • 12.4 迂回线和联络线

      • 12.4.1 在枢纽总布置图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或预留迂回线和

      • 12.4.2 在枢纽外围修建迂回线时应充分研究相邻编组站的

      • 12.4.3 设计迂回线宜共用衔接线路的机务设备,必要时也

      • 12.4.4 联络线的技术标准应根据其所担负的任务、性质、

  • 13 站线轨道

    • 13.1 轨道类型

      • 13.1.1 站线轨道类型应根据站线的用途按表13.1.1

    • 13.2 钢轨及配件

      • 13.2.1 新建和改建铁路的同一条站线应铺设同类型的钢轨

      • 13.2.2 到发线按有缝线路轨道设计时,宜采用25m标准

      • 13.2.3 钢轨接头螺栓应采用8.8级及以上高强度接头螺

      • 13.2.4 下列位置不应有钢轨接头,如不可避免时,应将其

    • 13.3 轨枕及扣件

      • 13.3.1 新建和改建铁路应根据不同轨道类型和线路条件选

      • 13.3.2 在路基(或基底)坚实、稳定、排水良好的大型客

      • 13.3.3 不同类型的轨枕不应混铺。当成段铺设的不同类型

      • 13.3.4 在木枕与混凝土枕宽枕、整体道床及其他新型轨下

      • 13.3.5 站线混凝土枕轨道宜采用弹性扣件。木枕轨道宜采

      • 13.3.6 混凝土枕轨道的轨下橡胶垫板应与扣件配套使用,

    • 13.4 道 床

      • 13.4.1 碎石道床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到发线

      • 13.4.2 站线道床厚度应按表13.1. 1办理,其中土

      • 13.4.3 站线轨道的道床应按单线轨道设计,对下列轨道间

      • 13.4.4 道岔区的道床厚度、肩宽、边坡应与连接的主要线

      • 13.4.5 Ⅱ、Ⅲ型混凝土枕地段的道床顶面应与轨枕中部顶

      • 13.4.6 站线轨道按有缝线路设计时,道床顶面宽度应符合

      • 13.4.7 混凝土宽枕轨道的道砟道床应由碎石道床和面砟带

      • 13.4.8 站线道砟道床边坡应为1:1.5。

      • 13.4.9 站场内由于作业、排水或其他需要的专用线路可铺

    • 13.5 道 岔

      • 13.5.1 正线上的道岔,其轨型应与正线轨型一致。站线上

      • 13.5.2 道岔号数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线道岔的

      • 13.5.3 列车直向通过速度为160km/L及以上的线路

      • 13.5.4 道岔的扣件类型应与连接线路的扣件相同。

      • 13.5.5 列车直向通过速度大于120km/h的道岔,应

      • 13.5.6 路段设计行车速度大于120km/h的正线上应

      • 13.5.7 相邻单开道岔间插入的钢轨长度不应小于表13.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的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