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 1.0.2 本规范适用于供热热水介质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2.

    • 1.0.3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应符合城镇规划要求,并宜注意美

    • 1.0.4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进行城镇供热管

    • 1.0.5 城镇供热管网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 语

      • 2.1.1 输送干线 transmission mains

      • 2.1.2 输配干线 distribution pipel

      • 2.1.3 动态水力分析 dynamical hydrau

      • 2.1.4 多热源供热系统 heating system

      • 2.1.5 多热源分别运行 independently o

      • 2.1.6 多热源解列运行 separately oper

      • 2.1.7 多热源联网运行 pooled operatio

      • 2.1.8 最低供热量保证率 minimum heatin

      • 2.1.9 热力网 district heating ne

      • 2.1.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block hot-wat

      • 2.1.11 无补偿敷设 installation no

    • 2.2 符 号

  • 3 耗 热 量

    • 3.1 热 负 荷

      • 3.1.1 热力网支线及用户热力站设计时,采暖、通风、空调

      • 3.1.2 当无建筑物设计热负荷资料时,民用建筑的采暖、通

      • 3.1.3 工业热负荷应包括生产工艺热负荷、生活热负荷和工

      • 3.1.4 当无工业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生活及生产工艺热

      • 3.1.5 热力网最大生产工艺热负荷应取经核实后的各热用户

      • 3.1.6 计算热力网设计热负荷时,生活热水设计热负荷应按

      • 3.1.7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城镇供热管网,应发展非采暖期热

    • 3.2 年耗热量

      • 3.2.1 民用建筑的全年耗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3.2.2 生产工艺热负荷的全年耗热量应根据年负荷曲线图计

      • 3.2.3 蒸汽供热系统的用户热负荷与热源供热量平衡计算时

      • 3.2.4 当热力网由多个热源供热,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

  • 4 供热介质

    • 4.1 供热介质选择

      • 4.1.1 承担民用建筑物采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

      • 4.1.2 同时承担生产工艺热负荷和采暖、通风、空调、生活

    • 4.2 供热介质参数

      • 4.2.1 热水供热管网最佳设计供、回水温度,应结合具体工

      • 4.2.2 当不具备条件进行最佳供、回水温度的技术经济比较

    • 4.3 水质标准

      • 4.3.1 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补给水

      • 4.3.2 开式热水热力网补给水水质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3

      • 4.3.3 对蒸汽热力网,由用户热力站返回热源的凝结水水质

      • 4.3.4 蒸汽管网的凝结水排放时,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 4.3.5 当供热系统有不锈钢设备时,供热介质中氯离子含量

  • 5 供热管网形式

    • 5.0.1 热水供热管网宜采用闭式双管制。

    • 5.0.2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同时有生产工艺、采

    • 5.0.3 当热水热力网满足下列条件,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可

    • 5.0.4 开式热水热力网在生活热水热负荷足够大且技术经济

    • 5.0.5 蒸汽供热管网的蒸汽管道,宜采用单管制。当符合下

    • 5.0.6 蒸汽供热系统应采用间接换热系统。当被加热介质泄

    • 5.0.7 当凝结水回收时,用户热力站应设闭式凝结水箱并应

    • 5.0.8 供热建筑面积大于1000×104m2的供热系统

    • 5.0.9 供热系统的主环线或多热源供热系统中热源间的连通

    • 5.0.10 自热源向同一方向引出的干线之间宜设连通管线。

    • 5.0.11 对供热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户,有条件时应由两

  • 6 供热调节

    • 6.0.1 热水供热系统应采用热源处集中调节、热力站及建筑

    • 6.0.2 对于只有单一采暖热负荷且只有单一热源(包括串联

    • 6.0.3 对于只有单一采暖热负荷,且尖峰热源与基本热源联

    • 6.0.4 当热水供热系统有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等多

    • 6.0.5 对于有生活热水热负荷的热水供热系统,当按采暖热

    • 6.0.6 对于有生产工艺热负荷的供热系统,应采用局部调节。

    • 6.0.7 多热源联网运行的热水供热系统,各热源应采用统一

    • 6.0.8 对于非采暖期有生活热水负荷、空调制冷负荷的热水

  • 7 水力计算

    • 7.1 设计流量

      • 7.1.1 采暖、通风、空调热负荷热水供热管网设计流量及生

      • 7.1.2  生活热水热负荷热力网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7.1.3 当热水供热管网有夏季制冷热负荷时,应分别计算采

      • 7.1.4 当计算采暖期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时,各种热负荷的

      • 7.1.5 计算承担生活热水热负荷热水热力网设计流量时,当

      • 7.1.6 计算热水热力网干线设计流量时,生活热水设计热负

      • 7.1.7 蒸汽热力网的设计流量,应按各用户的最大蒸汽流量

      • 7.1.8 凝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蒸汽管道的设计流量乘以

    • 7.2 水力计算

      • 7.2.1 水力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

      • 7.2.2 水力计算应满足连续性方程和压力降方程。环网水力

      • 7.2.3 当热水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时,应按热源投产顺

      • 7.2.4 热水热力网应进行各种事故工况的水力计算,当供热

      • 7.2.5 对于常年运行的热水供热管网应进行非采暖期水力工

      • 7.2.6 蒸汽管网水力计算时,应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计算,

      • 7.2.7 蒸汽供热管网应根据管线起点压力和用户需要压力确

      • 7.2.8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供热系统除进行静态水力分析外

      • 7.2.9 动态水力分析应对循环泵或中继泵跳闸、输送干线主

      • 7.2.10 动态水力分析后,应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下列相应的

    • 7.3 水力计算参数

      • 7.3.1 供热管道内壁当量粗糙度应按表7.3.1选取。

      • 7.3.2 确定热水热力网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

      • 7.3.3 热水热力网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

      • 7.3.4 蒸汽供热管道供热介质的最大允许设计流速应符合表

      • 7.3.5 以热电厂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管网起点压力应采用

      • 7.3.6 以区域锅炉房为热源的蒸汽热力网,在技术条件允许

      • 7.3.7 蒸汽热力网凝结水管道设计比摩阻可取100Pa/

      • 7.3.8 热力网管道局部阻力与沿程阻力的比值,可按表7.

    • 7.4 压力工况

      • 7.4.1 热水热力网供水管道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供热介

      • 7.4.2 热水热力网的回水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3 热水热力网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应保持必要的静态

      • 7.4.4 开式热水热力网非采暖期运行时,回水压力不应低于

      • 7.4.5 热水热力网最不利点的资用压头,应满足该点用户系

      • 7.4.6 热水热力网的定压方式,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 7.4.7 热水热力网设计时,应在水力计算的基础上绘制各种

      • 7.4.8 对于多热源的热水热力网,应按热源投产顺序绘制每

      • 7.4.9 中继泵站的位置及参数应根据热力网的水压图确定。

      • 7.4.10 蒸汽热力网,宜按设计凝结水量绘制凝结水管网的

      • 7.4.11 供热管网的设计压力,不应低于下列各项之和:

    • 7.5 水泵选择

      • 7.5.1 供热管网循环水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2 热力网循环水泵可采用两级串联设置,第一级水泵应

      • 7.5.3 热水热力网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4 热力网循环泵与中继泵吸入侧的压力,不应低于吸入

  • 8 管网布置与敷设

    • 8.1 管网布置

      • 8.1.1 城镇供热管网的布置应在城镇规划的指导下,根据热

      • 8.1.2 城镇供热管网管道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3 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的供热管道,可穿越建筑

      • 8.1.4 热力网管道可与自来水管道、电压10kV以下的电

      • 8.1.5 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可与其他管道敷设在同一管架上

    • 8.2 管道敷设

      • 8.2.1 城镇街道上和居住区内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

      • 8.2.2 工厂区的供热管道,宜采用地上敷设。

      • 8.2.3 热水供热管道地下敷设时,宜采用直埋敷设。

      • 8.2.4 热水或蒸汽管道采用管沟敷设时,宜采用不通行管沟

      • 8.2.5 当蒸汽管道采用直埋敷设时,应采用保温性能良好、

      • 8.2.6 直埋敷设热水管道应采用钢管、保温层、保护外壳结

      • 8.2.7 管沟敷设相关尺寸应符合表8.2.7的规定。

      • 8.2.8 工作人员经常进入的通行管沟应有照明设备和良好的

      • 8.2.9 通行管沟应设事故人孔。设有蒸汽管道的通行管沟,

      • 8.2.10 整体混凝土结构的通行管沟,每隔200m宜设一

      • 8.2.11 热力网管沟的外表面、直埋敷设热水管道或地上敷

      • 8.2.12 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穿越行人过往频繁地区时,管

      • 8.2.13 供热管道跨越水面、峡谷地段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14 供热管道同河流、铁路、公路等交叉时应垂直相交

      • 8.2.15 地下敷设供热管道与铁路或不允许开挖的公路交叉

      • 8.2.16 供热管道套管敷设时,套管内不应采用填充式保温

      • 8.2.17 地下敷设供热管道和管沟坡度不应小于0.002

      • 8.2.18 地下敷设供热管线的覆土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8.2.19 当给水、排水管道或电缆交叉穿入热力网管沟时,

      • 8.2.20 热力网管沟内不得穿过燃气管道。

      • 8.2.21 当热力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的垂直净距小于30

      • 8.2.22 管沟敷设的热力网管道进入建筑物或穿过构筑物时

      • 8.2.23 地上敷设的供热管道同架空输电线或电气化铁路交

    • 8.3 管道材料及连接

      • 8.3.1 城镇供热管网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电弧焊或高频焊

      • 8.3.2 凝结水管道宜采用具有防腐内衬、内防腐涂层的钢管

      • 8.3.3 热力网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管道与设备、阀门等

      • 8.3.4 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低于-5℃地区露天敷设的不连续

      • 8.3.5 弯头的壁厚不应小于直管壁厚。焊接弯头应采用双面

      • 8.3.6 钢管焊制三通应对支管开孔进行补强;承受干管轴向

      • 8.3.7 变径管的制作应采用压制或钢板卷制,壁厚不应小于

    • 8.4 热 补 偿

      • 8.4.1 供热管道的温度变形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

      • 8.4.2 选用管道补偿器时,应根据敷设条件采用维修工作量

      • 8.4.3 采用弯管补偿器或波纹管补偿器时,设计应考虑安装

      • 8.4.4 采用套筒补偿器时,应计算各种安装温度下的补偿器

      • 8.4.5 采用波纹管轴向补偿器时,管道上应安装防止波纹管

      • 8.4.6 采用球形补偿器、铰链型波纹管补偿器,且补偿管段

      • 8.4.7 当两条管道垂直布置,且上面管道的托架固定在下面

      • 8.4.8 直埋敷设热水管道宜采用无补偿敷设方式,并应按现

    • 8.5 附件与设施

      • 8.5.1 热力网管道干线、支干线、支线的起点应安装关断阀

      • 8.5.2 热水热力网干线应装设分段阀门。输送干线分段阀门

      • 8.5.3 热力网的关断阀和分段阀均应采用双向密封阀门。

      • 8.5.4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高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

      • 8.5.5 热水、凝结水管道的低点(包括分段阀门划分的每个

      • 8.5.6 蒸汽管道的低点和垂直升高的管段前应设启动疏水和

      • 8.5.7 经常疏水装置与管道连接处应设聚集凝结水的短管,

      • 8.5.8 经常疏水装置排出的凝结水,宜排入凝结水管道。当

      • 8.5.9 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1.6MPa,且公称直径大于

      • 8.5.10 当供热系统补水能力有限,需控制管道充水流量或

      • 8.5.11 当动态水力分析需延长输送干线分段阀门关闭时间

      • 8.5.12 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的阀门,宜采用电

      • 8.5.13 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0mm的热水热力网干管

      • 8.5.14 地下敷设管道安装套筒补偿器、波纹管补偿器、阀

      • 8.5.15 当检查室内需更换的设备、附件不能从人孔进出时

      • 8.5.16 当检查室内装有电动阀门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安装

      • 8.5.17 当地下敷设管道只需安装放气阀门且埋深很小时,

      • 8.5.18 中高支架敷设的管道,安装阀门、放水、放气、除

      • 8.5.19 中高支架操作平台的尺寸应保证维修人员操作方便

      • 8.5.20 架空敷设管道上,露天安装的电动阀门,其驱动装

      • 8.5.21 地上敷设管道与地下敷设管道连接处,地面不得积

      • 8.5.22 地下敷设管道固定支座的承力结构宜采用耐腐蚀材

      • 8.5.23 管道活动支座应采用滑动支座或刚性吊架。当管道

  • 9 管道应力计算和作用力计算

    • 9.0.1 管道应力计算应采用应力分类法。管道由内压、持续

    • 9.0.2 进行管道应力计算时,供热介质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

    • 9.0.3 地上敷设和管沟敷设供热管道的许用应力取值、管壁

    • 9.0.4 直埋敷设热水管道的许用应力取值、管壁厚度计算、

    • 9.0.5 计算供热管道对固定点的作用力时,应考虑升温或降

    • 9.0.6 管道对固定点的作用力计算时应包括下列三部分:

    • 9.0.7 固定点两侧管段作用力合成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 10 中继泵站与热力站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中继泵站、热力站应降低噪声,不应对环境产生干

      • 10.1.2 中继泵站、热力站的站房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

      • 10.1.3 站房设备间的门应向外开。热水热力站当热力网设

      • 10.1.4 站内地面宜有坡度或采取措施保证管道和设备排出

      • 10.1.5 站内应有必要的起重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1.6 站内地坪到屋面梁底(屋架下弦)的净高,除应考

      • 10.1.7 站内宜设集中检修场地,其面积应根据需检修设备

      • 10.1.8 站内管道及管件材质应符合本规范第8.3.1条

      • 10.1.9 站内各种设备和阀门的布置应便于操作和检修。站

      • 10.1.10 站内架设的管道不得阻挡通道,不得跨越配电盘

      • 10.1.11 管道与设备连接时,管道上宜设支、吊架,应减

      • 10.1.12 位置较高而且需经常操作的设备处应设操作平台

    • 10.2 中继泵站

      • 10.2.1 中继泵站的位置、泵站数量及中继水泵的扬程,应

      • 10.2.2 中继泵应采用调速泵且应减少中继泵的台数。设置

      • 10.2.3 水泵机组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2.4 中继泵吸入母管和压出母管之间应设装有止回阀的

      • 10.2.5 中继泵吸入母管和压出母管之间的旁通管,宜与母

      • 10.2.6 中继泵站水泵入口处应设除污装置。

    • 10.3 热水热力网热力站

      • 10.3.1 热水热力网民用热力站最佳供热规模,应通过技术

      • 10.3.2 用户采暖系统与热力网连接的方式应按下列原则确

      • 10.3.3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热力站应采用全自动组合换热

      • 10.3.4 当生活热水热负荷较小时,生活热水换热器与采暖

      • 10.3.5 间接连接采暖系统循环泵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6 采暖系统混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10.3.7 当热力站入口处热力网资用压头不满足用户需要时

      • 10.3.8 间接连接采暖系统补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9 间接连接采暖系统定压点宜设在循环水泵吸入口侧

      • 10.3.10 热力站换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11 热力站换热设备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12 间接连接采暖系统的补水质量应保证换热器不结

      • 10.3.13 热力网供、回水总管上应设阀门。当供热系统采

      • 10.3.14 热力网供水总管上及用户系统回水总管上应设除

      • 10.3.15 水泵基础高出地面不应小于0.15m;水泵基

      • 10.3.16 热力站内软化水、采暖、通风、空调、生活热水

    • 10.4 蒸汽热力网热力站

      • 10.4.1 蒸汽热力站应根据生产工艺、采暖、通风、空调及

      • 10.4.2 热力站的汽水换热器宜采用带有凝结水过冷段的换

      • 10.4.3 蒸汽系统应按下列规定设疏水装置:      

      • 10.4.4 蒸汽热力网用户宜采用闭式凝结水回收系统,热力

      • 10.4.5 凝结水箱的总储水量宜按10min~20min

      • 10.4.6 全年工作的凝结水箱宜设置2个,每个水箱容积应

      • 10.4.7 凝结水泵不应少于2台,其中1台备用,并应符合

      • 10.4.8 热力站内应设凝结水取样点。取样管宜设在凝结水

      • 10.4.9 热力站内其他设备的选择、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

  • 11 保温与防腐涂层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供热管道及设备的保温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

      • 11.1.2 供热介质设计温度高于50℃的管道、设备、阀门

      • 11.1.3

      • 11.1.4 保温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1.5 保温层设计时宜采用经济保温厚度。当经济保温厚

    • 11.2 保温计算

      • 11.2.1 保温厚度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

      • 11.2.2 按规定的散热损失、环境温度等技术条件计算双管

      • 11.2.3 计算地下敷设管道的散热损失时,当管道中心埋深

      • 11.2.4 计算年散热损失时,供热介质温度和环境温度应按

      • 11.2.5 蒸汽管道按规定的供热介质温度降条件计算保温层

      • 11.2.6 按规定的土壤(或管沟)温度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

      • 11.2.7 当按规定的保温层外表面温度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

      • 11.2.8 当按规定的保温层外表面温度条件计算保温层厚度

      • 11.2.9 当采用复合保温层时,耐温高的材料应作内层保温

      • 11.2.10 采用软质保温材料计算保温层厚度时,应按施工

      • 11.2.11 计算管道总散热损失时,由支座、补偿器和其他

    • 11.3 保温结构

      • 11.3.1 保温层外应有性能良好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机械强

      • 11.3.2 直埋敷设热水管道应采用钢管、保温层、外护管紧

      • 11.3.3 管道采用硬质保温材料保温时,直管段每隔10m

      • 11.3.4 地下敷设管道严禁在沟槽或管沟内用吸水性保温材

      • 11.3.5 阀门、法兰等部位宜采用可拆卸式保温结构。

    • 11.4 防腐涂层

      • 11.4.1 地上敷设和管沟敷设的热水(或凝结水)管道、季

      • 11.4.2 常年运行的蒸汽管道及附件,可不涂刷防腐涂料。

      • 11.4.3 架空敷设的管道宜采用镀锌钢板、铝合金板、塑料

  • 12 供配电与照明

    • 12.1 一般规定

      • 12. 1. 2 供热管网的供配电和照明系统设计,除应遵守

      • 12.1.1

      • 12.1.2 供热管网的供配电和照明系统设计,除应遵守本章

    • 12.2 供 配 电

      • 12.2.1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的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应根据

      • 12.2.2 供热管网中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的中继泵站及热力

      • 12.2.3 中继泵站的高低压配电设备应布置在专用的配电室

      • 12.2.4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的配电线路宜采用放射式布置。

      • 12.2.5 低压配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12.2.6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的水泵宜设置就地控制按钮。

      • 12.2.7 中继泵站及热力站的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时,应符合

      • 12.2.8 用于供热管网的电气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防护等级应

    • 12.3 照 明

      • 12.3.1 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 12.3.2 除中继泵站、热力站以外的下列地方应采用电气照

      • 12.3.3 在通行管沟和地下、半地下检查室内的照明灯具应

      • 12.3.4 在管沟、检查室等湿度较高的场所,灯具安装高度

  • 13 热工检测与控制

    • 13.1 一般规定

      • 13.1.1 城镇供热管网应具备必要的热工参数检测与控制装

      • 13.1.2 多热源大型供热系统应按热源的运行经济性实现优

      • 13.1.3 城镇供热管网检测与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设计

      • 13.1.4 检测、控制系统中的仪表、设备、元件,设计时应

      • 13.1.5 供热管网自动调节装置应具备信号中断或供电中断

      • 13.1.6 供热管网的热工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除应遵守本

    • 13.2 热源及供热管线参数检测与控制

      • 13.2.1 热水供热管网在热源与供热管网的分界处应检测、

      • 13.2.2 蒸汽供热管网在热源与供热管网的分界处应检测、

      • 13.2.3 供热介质流量的检测应考虑压力、温度补偿。流量

      • 13.2.4 用于供热企业与热源企业进行贸易结算的流量仪表

      • 13.2.5 热源的调速循环水泵宜采用维持供热管网最不利资

      • 13.2.6 热力网干线的分段阀门处、除污器的前后以及重要

    • 13.3 中继泵站参数检测与控制

      • 13.3.1 中继泵站的参数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3.2 大型供热系统输送干线的中继泵宜采用工作泵与备

      • 13.3.3 中继泵宜采用维持其供热范围内热力网最不利资用

    • 13.4 热力站参数检测与控制

      • 13.4.1 热力站参数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4.2 热水热力网热力站宜根据不同类型的热负荷按下列

      • 13.4.3 蒸汽热力网热力站自动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3.4.4 当热力站采用流量(热量)进行贸易结算时,其流

    • 13.5 供热管网调度自动化

      • 13.5.1 城镇供热管网宜建立包括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的

      • 13.5.2 本地监控装置应具备检测参数的显示、存储、打印

      • 13.5.3 供热管网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通信网络,宜利用公共

  • 14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

    • 14.1 一般规定

      • 14.1.1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设计时,应计算建筑物的设计热

      • 14.1.2 采暖、通风、空调系统供热管网水质应符合下列规

      • 14.1.3

    • 14.2 水力计算

      • 14.2.1 管网管径和循环泵的设计参数应根据水力计算结果

      • 14.2.2 对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管道,应分别计算采暖期和

      • 14.2.3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设计流量应按

      • 14.2.4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确定主干线管

      • 14.2.5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支线管径应按

      • 14.2.6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设计,应保证循

      • 14.2.7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设计,应保证循

      • 14.2.8 用于采暖、通风、空调系统的管网最不利用户的资

    • 14.3 管网布置与敷设

      • 14.3.1 居住建筑管网的水力平衡调节装置和热量计量装置

      • 14.3.2 当建筑物热力入口不具备安装调节和计量装置的条

      • 14.3.3 当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负荷特性或阻力相

      • 14.3.4 生活热水系统应设循环水管道。

      • 14.3.5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宜采用枝状布置。

      • 14.3.6 在满足室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的前提下,

      • 14.3.7 民用建筑区的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

      • 14.3.8 当采用直埋敷设时,应采用无补偿敷设方式,设计

      • 14.3.9 当采用管沟敷设时,宜采用通行管沟或半通行管沟

      • 14.3.10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道可与空调冷水、冷却水、

      • 14.3.11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沟与燃气管道交叉敷设时,

      • 14.3.12 当室外管沟敷设管道进入建筑物地下室或室内管

      • 14.3.13 管沟应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并应在低点设排水

      • 14.3.14 建筑物热力入口装置宜设在建筑物地下室、楼梯

    • 14.4 管道材料

      • 14.4.1 街区热水供热管网管道材料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

      • 14.4.2 直埋保温管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密

      • 14.4.3 供热管道及管路附件均应保温。在综合管沟内敷设

      • 14.4.4 直埋敷设管道及管路附件等连接应采用焊接,管路

      • 14.4.5 管沟敷设管道连接应采用焊接,阀门等可采用焊接

    • 14.5调节与控制

      • 14.5.1 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供、回水管上应设阀门、温

      • 14.5.2 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采暖、通风、空调系统应分

      • 14.5.3 当公共建筑室内系统间歇运行时,在建筑物热力入

      • 14.5.4 当在建筑物热力入口设二次循环泵或混水泵时,循

      • 14.5.5 热量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热量表》CJ 12

      • 14.5.6 管网上的各种设备、阀门、热量表及热力入口装置

      • 14.5.7 有条件时,建筑物热力入口处的温度、压力、流量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我国城镇集中供热事业,提高集中供热工程设计水平,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