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则

    • 1.0.1  为了在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

    •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地区建筑物(含构筑物)的地基

    • 1.0.3  各项工程建设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设

    • 1.0.4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

    • 1.0.5  本规范中未列入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

  • 2 术语和符号

    • 2.1 术语

      • 2.1.1  地基  subgrade,foundatlo

      • 2.1.2  基础foundatlon,footing  

      • 2.1.3  地基勘察  geotechnlcal inv

      • 2.1.4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standard val

      • 2.1.5  抗浮设防水位  groundwater le

      • 2.1.6  新近沉积土  recentlv deposi

      • 2.1.7  勘探点  exploratorv point

      • 2.1.8  控制性勘探孔control borehole

      • 2.1.9  一般性勘探孔  detective bore

      • 2.1.10  协同作用分析  interactlon a

      • 2.1.11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e

      • 2.1.12  扩展基础  spread footing

      • 2.1.13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lnforce

      • 2.1.14  配筋扩展基础  reinforced sp

      • 2.1.15  沉降后浇带  post-cast strl

      • 2.1.16  土岩混合地基  soil-rock com

      • 2.1.17  现场检验  in-situ inspect

      • 2.1.18  现场监测  in-situ monitor

    • 2.2 符号

  • 3 基本规定

    • 3.0.1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

    • 3.0.2  对于面积较小、层数很少的非重要附属建筑,当场

    • 3.0.3  所有建筑的地基均应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地基基

    • 3.0.4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和埋深或按单桩承载

    • 3.0.5  验算地基变形及桩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或承台

    • 3.0.6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地基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

    • 3.0.7  计算基础构件的承载力时,应采用荷载效应的基本

    • 3.0.8  地基基础的勘察设计,应注意岩土的不均匀性,注

    • 3.0.9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

    • 3.0.10  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建筑物沉降长期观测

    • 3.0.11  对于尚缺乏实践经验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设计

    • 3.0.12  工程需要时,应在专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建筑

  • 4 地基岩土的分类和定名

    • 4.0.1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天然土和人工填

    • 4.0.2  岩石可按下列因素分类和分级:     1 

    • 4.0.3  岩体的完整程度根据完整性指数可按表4.0.3

    • 4.0.4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可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

    • 4.0.5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

    • 4.0.6  天然土按下列因素分类定名:     1  按

    • 4.0.7  人工填土是由人类活动堆填而成,一般均匀性差、

    • 4.0.8  土的密实度和饱和度可按下列规定划分。    

  • 5 地下水

    • 5.1 一般规定

      • 5.1.1  岩土工程勘察应根据场地特点和工程要求,通过搜

      • 5.1.2  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对地基评价、基础抗

      • 5.1.3  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除应按照5.1.1条执行外

      • 5.1.4  对缺乏地下水位长期监测资料的地区,在高层建筑

    • 5.2 地下水位的量测与水样的采取

      • 5.2.1  地下水位的量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2.2  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可在钻孔、探井或测压管内量

      • 5.2.3  在有地下水位长期观测资料的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

      • 5.2.4  历年最高地下水位和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应根

      • 5.2.5  孔隙水压力的测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2.6  水试样的采取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 5.3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

      • 5.3.1  水文地质参数的测试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0

      • 5.3.2  需要时应对影响基础设计、施工的各含水层进行水

      • 5.3.3  量测地下水流向可用几何法,量测点不应少于呈三

      • 5.3.4  抽水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抽水

      • 5.3.5  渗水试验和注水试验可在试坑或钻孔中进行。粘性

      • 5.3.6  压水试验应根据工程要求,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和钻

      • 5.3.7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应根据不同试验方法选择正确的

    • 5.4 地下水作用评价

      • 5.4.1  地基勘察应评价地下水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预防

      • 5.4.2  地下水力学作用的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5.4.3  地下水物理、化学作用的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 5.5 地下水的控制评价

      • 5.5.1  地基勘察应评价地下水对基坑工程及其周边环境的

      • 5.5.2  地下水控制方法应优先选择对地下水资源影响小的

      • 5.5.3  采用帷幕截水方法时,应评价截水帷幕的深度和可

      • 5.5.4  采用自渗降水方法时,应评价上层水导入下层水对

      • 5.5.5  采用回灌方法时,应评价同层回灌或异层回灌的可

      • 5.5.6  当限于现场条件和工程要求,需要采用抽降方式控

      • 5.5.7  对地下水采取施工降水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6 地基勘察

    • 6.1 一般规定

      • 6.1.1  建筑地基勘察是指建筑总平面确定后的施工图设计

      • 6.1.2  建筑地基勘察前应详细了解设计意图,全面搜集和

      • 6.1.3  建筑地基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6.1.4  建筑场地按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和地下水位等因素

    • 6.2 勘探工作布置

      • 6.2.1  勘探点间距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特点和场地岩土工

      • 6.2.2  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基础类型和地基

      • 6.2.3  复合地基的勘探点间距可按第6.2.1条确定,

      • 6.2.4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和二级的建筑物

    • 6.3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 6.3.1  室内岩、土试验项目及要求应根据工程特点、岩土

      • 6.3.2  室内土工试验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6.3.3  压缩―固结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4  剪切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基

      • 6.3.5  室内岩石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6  根据工程需要采用适宜的原位测试手段进行勘察,

    • 6.4 勘察报告

      • 6.4.1  在取得勘探、测试、室内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结

      • 6.4.2  岩土测试指标的统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6.4.3  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工程性质和地质条件等

  • 7 天然地基的评价与计算

    • 7.1 一般规定

      • 7.1.1  地基基础设计应保证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不发生地基

      • 7.1.2  天然地基的勘察与评价应包括下列工作:    

      • 7.1.3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计算地基变形:    

      • 7.1.4  在同一整体基础底盘上建有高层、低层、大面积纯

      • 7.1.5  位于斜坡、坡顶边缘、已填塞或掩埋的旧河道及深

    • 7.2 基础的埋置深度

      • 7.2.1  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的条件下,基础

      • 7.2.2  高层建筑筏形和箱形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

      • 7.2.3  确定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

      • 7.2.4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

    • 7.3 承载力计算

      • 7.3.1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轴心

      • 7.3.2  地基承载力的评价与计算应针对工程性质、地基土

      • 7.3.3  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所采用的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4  采用查表方法时,地基土的承载力标准值fka可

      • 7.3.5  当有效覆盖压力σ'v大于25kPa时,标准贯

      • 7.3.6  采用旁压试验(PMT)成果验算岩性均一的一般

      • 7.3.7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可按下式计算

      • 7.3.8  进行深宽修正时,基础埋深d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

      • 7.3.9  对于一般沉积土和新近沉积土中的粘性土和粉土地

      • 7.3.10  粘性土和粉土的等效抗剪强度τe应按下式计算

      • 7.3.11  当缺乏粘性土和粉土的三轴试验成果时,对于基

      • 7.3.12  当地基压缩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

      • 7.3.13  岩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 变形计算

      • 7.4.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

      • 7.4.2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 7.4.3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基础类

      • 7.4.4  对于荷载分布无显著不均匀的高层建筑箱形基础或

      • 7.4.5  北京市平原区多层及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完工时的沉

      • 7.4.6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别为不均匀地基。经判

      • 7.4.7  计算建筑物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

      • 7.4.8  当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较深,考虑地基土回弹再压

      • 7.4.9  对于一般多层建筑物、浅埋条形及独立基础、受均

      • 7.4.10  当缺少粉砂、细砂和塑性指数IP小于5的砂质

      • 7.4.11  砂充填的卵石土压缩模量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 7.5 稳定性验算

      • 7.5.1  位于斜坡上的建筑物或当地基有可能整体滑动时,

      • 7.5.2  对承受较大水平推力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其水平抗

      • 7.5.3  对承受较大水平推力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当有倾覆

      • 7.5.4  位于稳定土坡坡顶上的建筑物,当垂直于坡顶边缘

    • 7.6 城区人工填土的利用

      • 7.6.1  城区人工填土中可利用作为建筑物地基的有变质炉

      • 7.6.2  当利用城区人工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时,地基勘察

      • 7.6.3  利用人工填土作为建筑物地基时,设计上宜采取下

      • 7.6.4  人工填土地基在施工验槽时,一般应采取下列措施

      • 7.6.5  压实填土地基应按本规范第11.2节的规定执行。

  • 8 天然地基基础

    • 8.1 一般规定

      • 8.1.1  基础设计应对地质和水文条件、建筑高度、结构体

      • 8.1.2  基础设计应注意了解邻近建筑物的基础情况、地下

      • 8.1.3  基础结构宜按以下原则选型:     1  多

      • 8.1.4  地下室周围应采用素土或灰土均匀分层夯实回填,

      • 8.1.5  地下室外墙及防水板荷载可按以下原则取值:  

      • 8.1.6  地下室外墙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按静止土压

      • 8.1.7  基础底面以上长期作用的竖向荷载合力作用点宜与

      • 8.1.8  基础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无筋扩展条形基础不

      • 8.1.9  如基础混凝土内掺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可考虑粉

      • 8.1.10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基础底部与土接触

      • 8.1.11  基础构件可按以下原则配置钢筋:     1

      • 8.1.12  当计算墙下或柱下条形基础的基础宽度时,不应

      • 8.1.13  当地下室外墙外侧设有建筑防水层时,外墙最大

      • 8.1.14  柱下条形基础和筏形基础可不考虑抗震构造。

    • 8.2 无筋扩展基础

      • 8.2.1  无筋扩展基础的材料可采用砖、毛石、混凝土或毛

      • 8.2.2  墙下无筋扩展条形基础宜优先采用3:7灰土;其

      • 8.2.3  基础高度应符合下式要求(图8.2.3): 式

      • 8.2.4  当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

    • 8.3 配筋扩展基础

      • 8.3.1  当基础高度不满足式(8.2.3)时,应采用混

      • 8.3.2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应按以下原则计算:  

      • 8.3.3  独立基础的受冲切和剪切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

      • 8.3.4  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   

      • 8.3.5  独立基础的构造宜满足以下要求:     1 

      • 8.3.6  当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 8.3.7  预制柱独立基础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8.3.8  轴心荷载作用下的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可按以

    • 8.4 柱下联合基础

      • 8.4.1  本节柱下联合基础系指同时支承两个柱的钢筋混凝

      • 8.4.2  以下两种情况应采用柱下联合基础:     1

      • 8.4.3  柱下联合基础设计时,应通过调整基础底面尺寸,

      • 8.4.4  柱下联合基础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图

      • 8.4.5  联合基础两柱之间应设置地梁(图8.4.5-1

      • 8.4.6  地梁式联合基础可按力学方法计算基底反力及构件

    • 8.5 柱下条形基础

      • 8.5.1  柱下条形基础是指支承三个或三个以上柱的钢筋混

      • 8.5.2  柱下条形基础应符合以下构造要求:     1

      • 8.5.3  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8.3.8

    • 8.6 筏形基础

      • 8.6.1  筏形基础是指柱下或墙下(包括剪力墙结构下)连

      • 8.6.2  筏形基础结构尺寸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 8.6.3  当上部结构柱网和荷载较均匀,地基压缩层范围内

      • 8.6.4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底板,对单向板应进行受剪承载

      • 8.6.5  梁板式筏形基础底板可按塑性理论计算弯矩。

      • 8.6.6  梁板式筏形基础的基础梁除应验算其受剪和受弯承

      • 8.6.7  平板式筏形基础的筏板应进行柱下受冲切承载力验

      • 8.6.8  当平板式筏形基础的筏板受冲切承载力不能满足要

      • 8.6.9  对上部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平板式筏形基础,核心

      • 8.6.10  对上部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平板式筏形基础,当

      • 8.6.11  对梁板式筏形基础,当梁的宽度小于柱截面的边

      • 8.6.12  当基础梁、板各截面受力钢筋实际配筋量比计算

      • 8.6.13  筏板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基础梁箍

      • 8.6.14  平板式筏形基础应按柱下板带和跨中板带分别进

      • 8.6.15  当筏形基础长度超过40m时,宜预留贯通的后

    • 8.7 高层与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的措施

      • 8.7.1  高层建筑与多层裙房之间,根据地基条件,也可不

      • 8.7.2  施工期间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如设置沉降

      • 8.7.3  后浇带两侧的构件应妥善支撑,并应防止由于设置

      • 8.7.4  如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的埋置深度相同或差别较小

    • 8.8 抗浮设计

      • 8.8.1  当基础埋置在分布稳定且连续的含水层土中时(图

      • 8.8.2  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地下含水层中时,应按下式进行

      • 8.8.3  抗浮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  增加

      • 8.8.4  抗拔桩应根据本规范第9章的相关内容进行设计。

      • 8.8.5  抗拔锚杆可按下列原则进行设计:     1 

  • 9 桩基础

    • 9.1 一般规定

      • 9.1.1  本章适用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钻孔灌注桩、干作

      • 9.1.2  桩基础类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工程地

      • 9.1.3  桩基础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 9.1.4  桩端持力层可按下列条件选择:     1 

      • 9.1.5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应根据竖向承载力的需要、

      • 9.1.6  按沉降控制原则进行桩基础设计时,宜考虑承台、

    • 9.2 桩基承载力计算

      • 9.2.1  单桩竖向承载力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

      • 9.2.2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

      • 9.2.3  根据施工的最终贯入度确定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 9.2.4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

      • 9.2.5  干作业挖孔大直径(d>800mm)灌注桩的单

      • 9.2.6  嵌岩灌注桩桩端岩石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岩石强度

      • 9.2.7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静

      • 9.2.8  当桩端平面以下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

      • 9.2.9  承受拔力的桩基,应按下列公式同时验算群桩基础

      • 9.2.10  群桩基础及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标准值应按下

      • 9.2.11  单桩水平承载力标准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截

    • 9.3 桩基础沉降计算

      • 9.3.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一级的建筑物和体形复杂、荷

      • 9.3.2  桩基计算最终沉降量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

      • 9.3.3  当桩的中心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时,可将桩基础

      • 9.3.4  桩基沉降的计算深度,自桩端平面算至土层附加压

    • 9.4 桩基础的设计

      • 9.4.1  桩位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桩的

      • 9.4.2  桩和桩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 9.4.3  桩基础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下列计算:  

      • 9.4.4  当桩径、桩长相同时,在外力作用下桩基础中单桩

      • 9.4.5  验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桩数

      • 9.4.6  单桩竖向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1

      • 9.4.7  单桩水平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1

      • 9.4.8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标准值RH按下列要求确定:

      • 9.4.9  进行钢筋混凝土桩桩身强度验算时,轴心受压桩正

      • 9.4.10  单桩成桩工艺系数ψc应按以下规定取值:  

      • 9.4.11  验算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桩桩身正截面承载力需

      • 9.4.12  进行钢筋混凝土桩桩身强度验算时,钢筋混凝土

      • 9.4.13  当进行桩身截面的抗震验算时,应根据《建筑抗

      • 9.4.14  钢筋混凝土桩桩身混凝土裂缝控制和验算应符合

      • 9.4.15  桩基础承台或承台梁、拉梁底部埋置深度不应小

      • 9.4.16  桩基础承台的构造,除应满足上部结构和计算需

      • 9.4.17  柱下独立桩基础承台的弯矩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18  计算桩基础承台时,应考虑诸多因素产生的施工

      • 9.4.19  柱下独立承台和平板式筏形承台,应验算受柱的

      • 9.4.20  对于梁板式筏形承台的双向底板,应进行受冲切

      • 9.4.21  当桩筏基础符合下列条件,可仅考虑局部弯矩作

      • 9.4.22  对上部为框架结构的平板式筏形承台,应验算承

      • 9.4.23  对于柱下承台,当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的

      • 9.4.24  柱下独立承台间的拉梁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10 山区地基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山区建筑地基的勘察、设计,应查明下列问题:

      • 10.1.2  山区建筑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钻探、井

      • 10.1.3  建筑场地应避开较大的滑坡、崩塌地段,断层破

      • 10.1.4  山区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排除洪水、疏导泥

      • 10.1.5  山区建筑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布置

    • 10.2 山区不均匀地基

      • 10.2.1  建筑地基的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为下列地基类型

      • 10.2.2  山区不均匀地基的勘察任务主要有:    

      • 10.2.3  山区不均匀地基的勘察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 10.2.4  山区不均匀地基的设计,建筑物宜选用简洁的平

    • 10.3 采空区地基

      • 10.3.1  采空区建筑地基的勘察设计,应查明采空区上覆

      • 10.3.2  采空区的勘察应加强搜集资料和调查访问工作。

      • 10.3.3  采空区的勘察应采用物探与钻探相结合的方法。

      • 10.3.4  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情况下,建筑物的体型

      • 10.3.5  砌体承重结构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 10.3.6  建筑物的承重墙应沿建筑物纵横方向对称布置。

    • 10.4 边坡和挡土结构

      • 10.4.1  边坡工程勘察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10.4.2  边坡勘察应在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探

      • 10.4.3  在山坡稳定的情况下,边坡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4.4  设置挡土墙可根据地基条件和受力情况选用重力

      • 10.4.5  挡土结构均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以排泄墙后

      • 10.4.6  挡土结构每隔10~20m应设置伸缩缝,当地

      • 10.4.7  挡土结构的主动土压力可按图10.4.7和式

      • 10.4.8  当挡土墙后有较陡的稳定岩石坡面时,应按有限

  • 11 地基处理

    • 11.1 一般规定

      • 11.1.1  当采用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地基稳定、变形和承载

      • 11.1.2  北京地区宜优先选用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包括

      • 11.1.3  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前应完成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 11.1.4  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

      • 11.1.5  必要时,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条件和场地复

      • 11.1.6  地基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试验最

      • 11.1.7  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及埋深而需要

      • 11.1.8  经处理后的地基,当在受力层范围内仍存在软弱

      • 11.1.9  对于本规范规定需要进行地基变形验算的建筑物

      • 11.1.10  本章所列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设计和施工要求

      • 11.1.11  本章未详尽规定或未列出的内容,应按《建筑

    • 11.2 换填垫层法

      • 11.2.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处理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

      • 11.2.2  采用换填垫层法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和施工验

      • 11.2.3  换填垫层法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11.3 强夯法

      • 11.3.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

      • 11.3.2  采用强夯法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重点查明:

      • 11.3.3  强夯法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11.4 夯实水泥土桩法

      • 11.4.1  夯实水泥土桩法成孔方式可采用人工成孔或机械

      • 11.4.2  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

      • 11.4.3  采用夯实水泥土桩法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重

      • 11.4.4  夯实水泥土桩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11.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 11.5.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的施工工艺可

      • 11.5.2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粉土、

      • 11.5.3  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 11.5.4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11.6 挤密桩法

      • 11.6.1  挤密桩法的施工工艺可以采用钻孔夯扩挤密、柱

      • 11.6.2  钻孔夯扩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粘

      • 11.6.3  采用挤密桩复合地基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应满

      • 11.6.4  挤密桩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12 场地、地基抗震评价与抗震设计

    • 12.1 一般规定

      • 12.1.1  在北京地区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评价的岩土

      • 12.1.2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类型、结构特点、

      • 12.1.3  在抗震评价和抗震设计中的地震动参数,应根据

      • 12.1.4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

    • 12.2 场地与地基的勘察试验要求

      • 12.2.1  地震场地地基勘察的范围与内容应根据场地与地

      • 12.2.2  判别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在地震中的液化影响,

      • 12.2.3  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 12.2.4  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 12.2.5  对于需要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工程,其取得

    • 12.3 场地与地基的抗震评价

      • 12.3.1  场地、地基抗震评价,应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对建

      • 12.3.2  建筑场地可按表12.3.2划分对建筑抗震有

      • 12.3.3  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

      • 12.3.4  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

      • 12.3.5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

      • 12.3.6  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

      • 12.3.7  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超限高层建

      • 12.3.8  饱和的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

      • 12.3.9  当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

      • 12.3.10  对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

    • 12.4 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

      • 12.4.1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

      • 12.4.2  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faE

      • 12.4.3  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

      • 12.4.4  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低承台桩基,当地面下无液

      • 12.4.5  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可根据本规范

      • 12.4.6  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应符合下

    • 12.5 抗震措施

      • 12.5.1  非全新活动断裂可不采取避让措施,但当基础埋

      • 12.5.2  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

      • 12.5.3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 12.5.4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 12.5.5  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采

      • 12.5.6  液化等级为中等液化和严重液化的故河道、现代

      • 12.5.7  液化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

      • 12.5.8  处于液化土中的桩基承台周围,宜用非液化土填

      • 12.5.9  在有液化侧向扩展的地段,距常时水线100m

      • 12.5.10  抗震设防的天然地基基础设计宜采取下列措施

  • 13 现场检验与监测

    • 13.1 一般规定

      • 13.1.1  现场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

      • 13.1.2  现场监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

      • 13.1.3  勘察、设计文件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实

      • 13.1.4  应合理确定现场检验与监测的时间和周期,使检

      • 13.1.5  应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现场检验和监测的信息及

    • 13.2 基坑与基槽的检验与边坡监测

      • 13.2.1  基坑与基槽(以下简称基坑)开挖后,应对开挖

      • 13.2.2  基坑开挖后,应检验下列内容:     1 

      • 13.2.3  采用桩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的工程,在基坑开挖

      • 13.2.4  根据基坑检验结果,提出对勘察成果的修正意见

      • 13.2.5  当现场检验结果与勘察报告有较大出入时,应进

      • 13.2.6  有关基坑检验方法及处理的具体规定见附录O。

      • 13.2.7  基坑开挖时应对边坡进行必要的监测。对于基坑

      • 13.2.8  建筑边坡工程应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检验的内

      • 13.2.9  建筑边坡工程监测项目应考虑其安全等级、支护

    • 13.3 桩基础检验与监测

      • 13.3.1  应对桩基础的设计参数(承载力)、施工工艺、

      • 13.3.2  桩基础施工前,应进行试打或试钻,其数量在每

      • 13.3.3  预制桩施工时,宜控制桩端持力层与最终贯入度

      • 13.3.4  钻孔灌注桩施工应检验下列内容:     1

      • 13.3.5  对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终孔时检查人应下入孔内

      • 13.3.6  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

      • 13.3.7  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对沉桩过程中土体侧移和隆

      • 13.3.8  抗浮桩(锚杆)完成后应进行抗拔力检验,抗浮

    • 13.4 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 13.4.1  压实填土地基的施工过程中,应分层检验压实填

      • 13.4.2  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时,每

      • 13.4.3  对于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检验,

      • 13.4.4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检验点的数量,应根据

      • 13.4.5  复合地基应对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进行检验,

      • 13.4.6  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

      • 13.4.7  对于采用强夯、挤密工艺处理的地基,可采用综

      • 13.4.8  地基处理效果检验的项目、方法、数量应按《建

    • 13.5 建筑物沉降观测

      • 13.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从浇注基础开始,在施工期间

      • 13.5.2  沉降观测的水准基点,每一测区不应少于3个;

      • 13.5.3  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数量和观测频次,应综合考

      • 13.5.4  建筑变形测量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 13.5.5  沉降观测可用精密水准或静力水准的方法进行。

      • 13.5.6  沉降观测应从完成基础底板施工时开始,一般至

      • 13.5.7  初始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基础底板上,随施工逐

      • 13.5.8  工程需要时,可根据设计文件提出的要求,进行

    • 13.6 地下水监测

      • 13.6.1  下列情况应进行地下水监测:     1 

      • 13.6.2  地下水监测方案应根据监测目的、水文地质条件

      • 13.6.3  地下水位的观测应设置专门的观测孔,当工程受

      • 13.6.4  水位观测孔的布置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工程需

      • 13.6.6  地下水监测时间应满足下列要求:     1

      • 13.6.7  监测数据应逐次整理,绘成图表,并及时分析原

  • 附录A 岩土分类

    • A.0.1  岩石坚硬程度按表A.0.1的规定进行定性划分

    • A.0.2  岩体根据结构类型按表A.0.2的规定进行分类

    • A.0.3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OD),按表A.0.3的

  • 附录B 土的密实度

    • B.0.1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B.0.1进行鉴别。 表

    • B.0.2  当采用重型圆锥动力触探确定碎石土密实度时,实

  • 附录C 水文地质参数测定方法

    • C.0.1  水文地质参数可用表C.0.1的方法测定。 表

    • 表C.0.2  孔隙水压力测定方法和适用条件

  • 附录D 图例

    • D.0.1  常用岩石图例

    • D.0.2  松散土层图例

    • D.0.3  其他

  • 附录E 北京地区标准冻结深度分区图

  • 附录F 平板载荷试验方法

    • F.0.1  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

    • F.0.2  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 F.0.3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

    • F.0.4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

    • F.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 F.0.6  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 F.0.7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

  • 附录G 岩石地基静载荷试验方法

    • G.0.1  本附录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

    • G.0.2  岩基载荷试验应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

    • G.0.3  测量系统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10m

    • G.0.4  加载方式:应采取单循环加载方式,荷载应逐级递

    • G.0.5  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

    • G.0.6  沉降量测读:加载后应立即读数,以后每隔10m

    • G.0.7  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

    • G.0.8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述现象之一时,即可终止

    • G.0.9  卸载观测:每级卸载应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

    • G.0.10  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1  对应于

  • 附录H 矩形面积上均布荷载作用下中心点的地基附加应力系数(α)与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表

  • 附录I 条形基础宽度的直接算法

  • 附录J 独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方法

  • 附录K 独立基础高度的确定方法

  • 附录L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要点

    • L.0.1  试桩附近应有完整的地层资料和测试数据,并应有

    • L.0.2  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

    • L.0.3  当最大加载量大于2000 kN时,加载反力装

    • L.0.4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  预制桩在粘性

    • L.0.5  试验最大加载量按下列原则取值:     1 

    • L.0.6  试验加卸载方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

    • L.0.7  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读

    • L.0.8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 L.0.9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

    • L.0.10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

    • L.0.11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的确定:将单桩竖向抗压

  • 附录M 桩基础施工机械选择及质量要求参照表

  • 附录N 预制桩桩端持力层比贯入阻力ps与最终贯入度的关系表

  • 附录O 预制桩桩端持力层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与最终贯入度关系表

  • 附录P 北京地区加速度峰值分区示意图

  • 附录Q 基坑与基槽的检验与处理方法

    • Q.0.1  基坑的土质检验,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 Q.0.2  在观察基坑内是否有填土、坑穴、古墓、古井时,

    • Q.0.3  基坑开挖后,为防止地基土的松动或软化,应采取

    • Q.0.4  基坑内有坑穴、古墓、古井或局部分布填土等松软

    • Q.0.5  基坑内有房基、压实路面等局部硬土时,宜全部挖

    • Q.0.6  基坑内原有的上下水管道,宜予拆除,妥善处理,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在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提高效益,制定本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