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总 则

    • 1.0.1 为了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

    •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供暖、

    • 1.0.3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

    • 1.0.4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对有可能造成人体

    • 1.0.5 在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设有设备、管道

    • 1.0.6 在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国家抗

    • 1.0.7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应考虑施工、调试及验收

    • 1.0.8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除应符合本

  • 2 术 语

    • 2.0.1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 predicte

    • 2.0.2 预计不满意者的百分数(PPD) predict

    • 2.0.3 供暖 heating     用人工方法通过消

    • 2.0.4 集中供暖 central heating   

    • 2.0.5 值班供暖 standby heating   

    • 2.0.6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 capillary mat

    • 2.0.7 热量结算点 heat settlement s

    • 2.0.8 置换通风 displacement venti

    • 2.0.9 复合通风系统 hybrid ventilati

    • 2.0.10 空调区 air-conditioned zo

    • 2.0.11 分层空调 stratified air co

    • 2.0.12 多联机空调系统 multi-connecte

    • 2.0.1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cold air dist

    • 2.0.14 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temperatu

    • 2.0.15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 air dif

    • 2.0.16 工艺性空调 industrial air c

    • 2.0.17 热泵 heat pump     利用驱动能

    • 2.0.18 空气源热泵 air-source heat

    • 2.0.19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source h

    • 2.0.20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water-loop he

    • 2. 0.21 分区两管制空调水系统 zoning two

    • 2.0.22 定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 constant

    • 2.0.23 变流量一级泵空调冷水系统 variable

    • 2.0.24 耗电输冷(热)比 [EC(H)R] elec

    • 2.0. 25 蓄冷-释冷周期 period of cha

    • 2.0.26 全负荷蓄冷 full cool storag

    • 2.0.27 部分负荷蓄冷 partial cool st

    • 2.0.28 区域供冷系统 district coolin

    • 2.0.29 耗电输热比(EHR)electricity

  • 3 室内空气设计参数

    • 3.0.1 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3.0.2 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 3.0.3 工艺性空调室内设计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允许波动范

    • 3.0.4 供暖与空调的室内热舒适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等

    • 3.0.5 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宜降低2℃;辐射供冷室内设

    • 3.0.6 设计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4 室外设计计算参数

    • 4.1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4.1.1 主要城市的室外空气计算参数应按本规范附录A采用

      • 4.1.2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

      • 4.1.3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 4.1.4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1天

      • 4.1.5 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

      • 4.1.6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 4.1.7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 4.1.8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时的

      • 4.1.9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 4.1.10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

      • 4.1.11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4.1.12 当室内温湿度必须全年保证时,应另行确定空调室

      • 4. 1.13 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

      • 4.1.14 冬季最多风向及其频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的

      • 4.1.15 冬季室外大气压力,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

      • 4.1.16 冬季日照百分率,应采用累年最冷3个月各月平均

      • 4.1.17 设计计算用供暖期天数,应按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

      • 4.1.18 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取30年。不足30年

      • 4.1.19 山区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根据就地的调查、实测并与

    • 4.2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

      • 4.2.1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应根据当地的地理纬度、大气透明

      • 4.2.2 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

      • 4.2.3 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

      • 4.2.4 采用本规范附录C和附录D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

  • 5 供 暖

    • 5.1 一般规定

      • 5.1.1 供暖方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所在地区气象条件、能

      • 5.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

      • 5.1.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地区,宜设置供暖设施;其中幼

      • 5.1.4 供暖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参数应按本规范第3章

      • 5.1.5 严寒或寒冷地区设置供暖的公共建筑,在非使用时间

      • 5.1.6 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连续供暖进行设计。

      • 5.1.7 设置供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符合国

      • 5.1.8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K—围

      • 5.1.9 对于有顶棚的坡屋面,当用顶棚面积计算其传热量时

      • 5.1.10 建筑物的热水供暖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部件所能

      • 5.1.11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集中供暖系统宜分南北向设

      • 5.1.12 供暖系统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 5.2 热 负 荷

      • 5.2.1 集中供暖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个房间进行热

      • 5.2.2 冬季供暖通风系统的热负荷应根据建筑物下列散失和

      • 5.2.3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应包括基本耗热量和附加耗热量。

      • 5.2.4 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α

      • 5.2.5 与相邻房间的温差大于或等于5℃,或通过隔墙和楼

      • 5.2.6 围护结构的附加耗热量应按其占基本耗热量的百分率

      • 5.2.7 建筑(除楼梯间外)的围护结构耗热量高度附加率,

      • 5.2.8 对于只要求在使用时间保持室内温度,而其他时间可

      • 5.2.9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

      • 5.2.10 在确定分户热计量供暖系统的户内供暖设备容量和

      • 5.2.11 全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温度

    • 5.3 散热器供暖

      • 5.3.1 散热器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散热器集中供

      • 5.3.2 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垂直双管系统或

      • 5.3.3 既有建筑的室内垂直单管顺流式系统应改成垂直双管

      • 5.3.4 垂直单管跨越式系统的楼层层数不宜超过6层,水平

      • 5.3.5 管道有冻结危险的场所,散热器的供暖立管或支管应

      • 5.3.6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7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5.3.8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宜符合下列规定:    

      • 5.3.9 除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外,散热器

      • 5.3.10 幼儿园、老年人和特殊功能要求的建筑的散热器必

      • 5.3.11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

      • 5.3.12 供暖系统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

      • 5.3.13 垂直单管和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

    • 5.4 热水辐射供暖

      • 5.4.1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

      • 5.4.2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面表面平均温度,确保

      • 5.4.3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5.4.4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单独供暖时,宜首先考虑地面埋置

      • 5.4.5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

      • 5.4.6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塑料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的选择,

      • 5.4.7 在居住建筑中,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

      • 5.4.8 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设计温

      • 5.4.9 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

      • 5.4.10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

      • 5.4.11 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可用于层高为3m~30m

      • 5.4.12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0℃~95℃

      • 5.4.13 当采用热水吊顶辐射板供暖,屋顶耗热量大于房间

      • 5.4.14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有效散热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

      • 5.4.15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度

      • 5.4.16 热水吊顶辐射板与供暖系统供、回水管的连接方式

      • 5.4.17 布置全面供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装置时,应使室内

    • 5.5 电加热供暖

      • 5. 5.1 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加热供暖:

      • 5.5.2 电供暖散热器的形式、电气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应满

      • 5.5.3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宜采用地板式;低温电热膜辐射供

      • 5.5.4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元件

      • 5.5.5 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电供暖系统应设置不同类型的

      • 5.5.6 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

      • 5.5.7 电热膜辐射供暖安装功率应满足房间所需热负荷要求

      • 5.5.8 安装于距地面高度180cm以下的电供暖元器件,

    • 5.6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

      • 5.6.1 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火和

      • 5.6.2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的燃料,可采用天然气、人工煤

      • 5.6.3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不宜低于3m。

      • 5.6.4 燃气红外线辐射器用于局部工作地点供暖时,其数量

      • 5.6.5 布置全面辐射供暖系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

      • 5.6.6 由室内供应空气的空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

      • 5.6.7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采用室外供应空气时,进风

      • 5.6.8 无特殊要求时,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的尾气应排

      • 5.6.9 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系统应在便于操作的位置设置能

    • 5.7 户式燃气炉和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

      • 5.7.1 当居住建筑利用燃气供暖时,宜采用户式燃气炉供暖

      • 5.7.2 户式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时,宜考虑生活习惯、建筑

      • 5.7.3 户式燃气炉应采用全封闭式燃烧、平衡式强制排烟型。

      • 5.7.4 户式燃气炉供暖时,供回水温度应满足热源要求;末

      • 5.7.5 户式燃气炉的排烟口应保持空气畅通,且远离人群和

      • 5.7.6 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应设置独立供电回路,其化

      • 5.7.7 户式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循环泵的扬程应与末端

      • 5.7.8 户式供暖系统应具有防冻保护、室温调控功能,并应

    • 5.8 热空气幕

      • 5.8.1 对严寒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应采取热空气

      • 5.8.2 对寒冷地区公共建筑经常开启的外门,当不设门斗和

      • 5.8.3 公共建筑热空气幕送风方式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

      • 5.8.4 热空气幕的送风温度应根据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

      • 5.8.5 热空气幕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

    • 5.9 供暖管道设计及水力计算

      • 5.9.1 供暖管道的材质应根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

      • 5.9.2 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水和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

      • 5.9.3 集中供暖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 5.9.4 供暖干管和立管等管道(不含建筑物的供暖系统热力

      • 5.9.5 当供暖管道利用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

      • 5.9.6 供暖系统水平管道的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坡向应有

      • 5.9.7 穿越建筑物基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供暖管

      • 5.9.8 当供暖管道必须穿越防火墙时,应预埋钢套管,并在

      • 5.9.9 供暖管道不得与输送蒸汽燃点低于或等于120℃的

      • 5.9.10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室内供暖管道应保温:  

      • 5.9.11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设计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并

      • 5.9.12 室内供暖系统总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 5.9.13 室内供暖系统管道中的热媒流速,应根据系统的水

      • 5.9.14 热水垂直双管供暖系统和垂直分层布置的水平单管

      • 5.9.15 供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

      • 5.9.16 静态水力平衡阀或自力式控制阀的规格应按热媒设

      • 5.9.17 蒸汽供暖系统,当供汽压力高于室内供暖系统的工

      • 5.9.18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的供汽管,其压力损

      • 5.9.19 蒸汽供暖系统的凝结水回收方式,应根据二次蒸汽

      • 5.9.20 高压蒸汽供暖系统,疏水器前的凝结水管不应向上

      • 5.9.21 疏水器至回水箱或二次蒸发箱之间的蒸汽凝结水管

      • 5.9.22 热水和蒸汽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情况,设置排气

    • 5.10 集中供暖系统热计量与室温调控

      • 5.10.1 集中供暖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设置

      • 5.10.2 热量计量装置设置及热计量改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 5.10.3 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表的选型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

      • 5.10.4 新建和改扩建散热器室内供暖系统,应设置散热器

      • 5.10.5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具有室温控制功能;

      • 5.10.6 热计量供暖系统应适应室温调控的要求;当室内供

  • 6 通 风

    • 6.1 一般规定

      • 6.1.1 当建筑物存在大量余热余湿及有害物质时,宜优先采

      • 6.1.2 对不可避免放散的有害或污染环境的物质,在排放前

      • 6.1.3 应首先考虑采用自然通风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和进

      • 6.1.4 设有机械通风的房间,人员所需的新风量应满足第3

      • 6.1.5 对建筑物内放散热、蒸汽或有害物质的设备,宜采用

      • 6.1.6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单独设置排风系统:   

      • 6.1.7 室内送风、排风设计时,应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及污染

      • 6.1.8 采用机械通风时,重要房间或重要场所的通风系统应

      • 6.1.9 进入室内或室内产生的有害物质数量不能确定时,全

      • 6.1.10 同时放散余热、余湿和有害物质时,全面通风量应

      • 6.1.11 建筑物的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规范要

    • 6.2 自然通风

      • 6.2.1 利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在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6.2.2 自然通风应采用阻力系数小、噪声低、易于操作和维

      • 6.2.3 夏季自然通风用的进风口,其下缘距室内地面的高度

      • 6.2.4 采用自然通风的生活、工作的房间的通风开口有效面

      • 6.2.5 自然通风设计时,宜对建筑进行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 6.2.6 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自然通风量的计算应同时考虑

      • 6.2.7 热压作用的通风量,宜按下列方法确定:     

      • 6.2.8 风压作用的通风量,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 6.2.9 宜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被动式通风技术强化自然

    • 6.3 机械通风

      • 6.3.1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2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3 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空气计算参

      • 6.3.4 住宅通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5 公共厨房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6 公共卫生间和浴室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 6.3.7 设备机房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6.3.8 汽车库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

      • 6.3.9 事故通风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能

    • 6.4 复合通风

      • 6.4.1 大空间建筑及住宅、办公室、教室等易于在外墙上开

      • 6.4.2 复合通风中的自然通风量不宜低于联合运行风量的3

      • 6.4.3 复合通风系统应具备工况转换功能,并应符合下列规

      • 6.4.4 高度大于15m的大空间采用复合通风系统时,宜考

    • 6.5 设备选择与布置

      • 6.5.1 通风机应根据管路特性曲线和风机性能曲线进行选择

      • 6.5.2 选择空气加热器、空气冷却器和空气热回收装置等设

      • 6.5.3 通风机输送非标准状态空气时,应对其电动机的轴功

      • 6.5.4 多台风机并联或串联运行时,宜选择相同特性曲线的

      • 6.5.5 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

      • 6.5.6 排风系统的风机应尽可能靠近室外布置。

      • 6.5.7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通风设备和风管应采取保温或

      • 6.5.8 通风机房不宜与要求安静的房间贴邻布置。如必须贴

      • 6.5.9 排除、输送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混合物的通风设备和风

      • 6.5.10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危险物质的房间中的送风、排

    • 6.6 风管设计

      • 6.6.1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管,宜采用圆形、扁圆形或长、

      • 6.6.2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材料、配件及柔性接头等应符

      • 6.6.3 通风与空调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表6.6.3

      • 6.6.4 自然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表6.6.4-1采用

      • 6.6.5 机械通风的进排风口风速宜按表6.6.5采用。

      • 6.6.6 通风与空调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

      • 6.6.7 风管与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振动设备的连接处,

      • 6.6.8 通风、空调系统通风机及空气处理机组等设备的进风

      • 6.6.9 多台通风机并联运行的系统应在各自的管路上设置止

      • 6.6.10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风管布置,防火阀、排烟阀、排

      • 6.6.11 矩形风管采取内外同心弧形弯管时,曲率半径宜大

      • 6. 6.12 风管系统的主干支管应设置风管测定孔、风管检

      • 6.6.13 高温烟气管道应采取热补偿措施。

      • 6.6.14 输送空气温度超过80℃的通风管道,应采取一定

      • 6.6.15 当风管内设有电加热器时,电加热器前后各800

      • 6.6.16 可燃气体管道、可燃液体管道和电线等,不得穿过

      • 6.6.17 当风管内可能产生沉积物、凝结水或其他液体时,

      • 6.6.18 对于排除有害气体的通风系统,其风管的排风口宜

  • 7 空气调节

    • 7.1 一般规定

      • 7.1.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设置空气调节:     

      • 7.1.2 空调区宜集中布置。功能、温湿度基数、使用要求等

      • 7.1.3 工艺性空调在满足空调区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宜减少

      • 7.1.4 采用局部性空调能满足空调区环境要求时,不应采用

      • 7.1.5 空调区内的空气压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 7.1.6 舒适性空调区建筑热工,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和所处的

      • 7.1.7 工艺性空调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应符合国家现行节

      • 7.1.8 工艺性空调区,当室温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

      • 7.1.9 工艺性空调区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次,应符

      • 7.1.10 工艺性空调区的外窗,应符合下列规定:    

      • 7.1.11 工艺性空调区的门和门斗,应符合表7. 1.1

      • 7.1.12 下列情况,宜对空调系统进行全年能耗模拟计算:

    • 7.2 空调负荷计算

      • 7.2.1 除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热、冷负荷指标

      • 7.2.2 空调区的夏季计算得热量,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 7.2.3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性

      • 7.2.4 空调区的下列各项得热量,应按非稳态方法计算其形

      • 7.2.5 空调区的下列各项得热量,可按稳态方法计算其形成

      • 7.2.6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7.2.7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宜采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采用

      • 7.2.8 按稳态方法计算的空调区夏季冷负荷,宜按下列方法

      • 7.2.9 空调区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考虑散湿源的种类、人

      • 7.2.10 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空调区各项逐时冷负荷

      • 7.2.11 空调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 7.2.12 空调系统的夏季附加冷负荷,宜按下列各项确定:

      • 7.2.13 空调区的冬季热负荷,宜按本规范第5.2节的规

      • 7.2.14 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应按所服务各空调区热负

    • 7.3 空调系统

      • 7.3.1 选择空调系统时,应符合下列原则:       

      • 7.3.2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空调区,宜分别设置空调风系统

      • 7.3.3 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质的空调区,应独

      • 7.3.4 下列空调区,宜采用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   

      • 7.3.5 全空气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6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全空气空调系统可设回风机。

      • 7.3.7 空调区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或噪声标准要求严格时,

      • 7.3. 8 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9 空调区较多,建筑层高较低且各区温度要求独立控制

      • 7.3.10 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11 空调区内振动较大、油污蒸汽较多以及产生电磁波

      • 7.3.12 有低温冷媒可利用时,宜采用低温送风空调系统;

      • 7.3.1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14 空调区散湿量较小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温湿

      • 7.3.15 温度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16 夏季空调室外设计露点温度较低的地区,经技术经

      • 7.3.17 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18 下列情况时,应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

      • 7.3.19 空调区、空调系统的新风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 7.3.20 舒适性空调和条件允许的工艺性空调,可用新风作

      • 7.3.21 新风进风口的面积应适应最大新风量的需要。进风

      • 7.3.22 空调系统应进行风量平衡计算,空调区内的空气压

      • 7.3.23 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且技术经济合理时,宜

      • 7.3.24 空气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7.4 气流组织

      • 7.4.1 空调区的气流组织设计,应根据空调区的温湿度参数

      • 7.4.2 空调区的送风方式及送风口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3 采用贴附侧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4 采用孔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5 采用喷口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6 采用散流器送风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 7.4.7 采用置换通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8 采用地板送风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9 分层空调的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10 上送风方式的夏季送风温差,应根据送风口类型、

      • 7.4.11 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口类型

      • 7.4.12 回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7.4.13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7.4.13选用。

    • 7.5 空气处理

      • 7.5.1 空气的冷却应根据不同条件和要求,分别采用下列处

      • 7.5.2 凡与被冷却空气直接接触的水质均应符合卫生要求。

      • 7.5.3 空气冷却装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4 空气冷却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5 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器的蒸发温度,应比空气

      • 7.5.6 空调系统不得采用氨作制冷剂的直接膨胀式空气冷却

      • 7.5.7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8 两管制水系统,当冬夏季空调负荷相差较大时,应分

      • 7.5.9 空调系统的新风和回风应经过滤处理。空气过滤器的

      • 7.5.10 对于人员密集空调区或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所,

      • 7.5.11 空气净化装置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7.5.12 冬季空调区湿度有要求时,宜设置加湿装置。加湿

      • 7.5.13 空气处理机组宜安装在空调机房内。空调机房应符

  • 8 冷源与热源

    • 8.1 一般规定

      • 8.1.1 供暖空调冷源与热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设

      • 8.1.2 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

      • 8.1.3 公共建筑群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 8.1.4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分散设置的空调装置或

      • 8.1.5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

      • 8.1.6 选择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时,其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现

      • 8.1.7 选择冷水机组时,应考虑机组水侧污垢等因素对机组

      • 8.1.8 空调冷(热)水和冷却水系统中的冷水机组、水泵、

    • 8.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

      • 8.2.1 选择水冷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类型时,宜按表8.2

      • 8.2.2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

      • 8.2.3 冷水机组的选型应采用名义工况制冷性能系数(CO

      • 8.2.4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规

      • 8.2.5 采用氨作制冷剂时,应采用安全性、密封性能良好的

    • 8.3 热 泵

      • 8.3.1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

      • 8.3.2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调计算温

      • 8.3.3 空气源热泵或风冷制冷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

      • 8.3.4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5 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6 江河湖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7 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8 污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3.9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

      • 8.4.1 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其使用的能源

      • 8.4.2 溴化锂吸收式机组的机型应根据热源参数确定。除第

      • 8.4.3 选用直燃式机组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4.4 吸收式机组的性能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 8.4.5 当建筑在整个冬季的实时冷、热负荷比值变化大时,

      • 8.4.6 小型集中空调系统,当利用废热热源或太阳能提供的

      • 8.4.7 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储油、供油、

    • 8.5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

      • 8.5.1 空调冷水、空调热水参数应考虑对冷热源装置、末端

      • 8.5.2 除采用直接蒸发冷却器的系统外,空调水系统应采用

      • 8.5.3 当建筑物所有区域只要求按季节同时进行供冷和供热

      • 8.5.4 集中空调冷水系统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5 采用换热器加热或冷却的二次空调水系统的循环水泵

      • 8.5.6 空调水系统自控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7 定流量一级泵系统应设置室内空气温度调控或自动控

      • 8.5.8 变流量一级泵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定流量方式时,应在

      • 8.5.9 变流量一级泵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变流量方式时,空调

      • 8.5.10 二级泵和多级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11 除空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系统的流量和管网阻力特性

      • 8.5.12 在选配空调冷热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循环

      • 8.5.13 空调水循环泵台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14 空凋水系统布置和选择管径时,应减少并联环路之

      • 8.5.15 空调冷水系统的设计补水量(小时流量)可按系统

      • 8.5.16 空调水系统的补水点,宜设置在循环水泵的吸入口

      • 8.5.17 当设置补水泵时,空调水系统应设补水调节水箱;

      • 8.5.18 闭式空调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19 空调冷热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 8.5.20 空调热水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5.21 空调水系统应设置排气和泄水装置。

      • 8.5.22 冷水机组或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泵等设备的入

      • 8.5.23 冷凝水管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 冷却水系统

      • 8.6.1 除使用地表水之外,空调系统的冷却水应循环使用。

      • 8.6.2 以供冷为主、兼有供热需求的建筑物,在技术经济合

      • 8.6.3 空调系统的冷却水水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4 冷却水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5 集中设置的冷水机组与冷却水泵,台数和流量均应对

      • 8.6.6 冷却塔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6.7 间歇运行的开式冷却塔的集水盘或下部设置的集水箱

      • 8.6.8 当设置冷却水集水箱且必须设置在室内时,集水箱宜

      • 8.6.9 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冷却塔或集水箱之间的位置和

      • 8.6.10 当多台冷却塔与冷却水泵或冷水机组之间通过共用

      • 8.6.11 开式冷却塔补水量应按系统的蒸发损失、飘逸损失

    • 8.7 蓄冷与蓄热

      • 8.7.1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且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

      • 8.7.2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7.3 冰蓄冷装置和制冷机组的容量,应保证在设计蓄冷时

      • 8.7.4 冰蓄冷系统,当设计蓄冷时段仍需供冷,且符合下列

      • 8.7.5 冰蓄冷系统载冷剂选择及管路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 8.7.6 采用冰蓄冷系统时,应适当加大空调冷水的供回水温

      • 8.7.7 水蓄冷(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8 区域供冷

      • 8.8.1 区域供冷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分布式能源站、热电厂

      • 8.8.2 采用区域供冷方式时,宜采用冰蓄冷系统。空调冷水

      • 8.8.3 区域供冷站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8.4 区域供冷管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9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 8.9.1 采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时,应优化系统配置,满

      • 8.9.2 设备配置及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 8.9.3 余热利用设备及容量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0 制冷机房

      • 8.10.1 制冷机房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0.2 机房内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0.3 氨制冷机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0.4 直燃吸收式机组机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1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

      • 8.11.1 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锅炉房(蒸汽、热水)供热的

      • 8.11.2 换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1.3 换热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8.11.4 当换热器表面产生污垢不易被清洁时,宜设置免拆

      • 8.11.5 当换热介质为非清水介质时,换热器宜设在独立房

      • 8.11.6 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凝结水,宜回收利用。

      • 8.11.7 锅炉房的设置与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

      • 8.11.8 锅炉房及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与锅炉台数应符合下

      • 8.11.9 除厨房、洗衣、高温消毒以及冬季空调加湿等必须

      • 8.11.10 锅炉额定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 8.11.11 当采用真空热水锅炉时,最高用热温度宜小于或

      • 8.11. 12 集中供暖系统采用变流量水系统时,循环水泵

      • 8.11.13 在选配集中供暖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循环

      • 8.11.14 锅炉房及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控制装置。

      • 8.11.15 锅炉房、换热机房的设计补水量(小时流量)可

      • 8.11.16 闭式循环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方式,应符合本规

  • 9 检测与监控

    • 9.1 一般规定

      • 9.1.1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应设置检测与监控设备或系统

      • 9.1.2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参数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3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

      • 9.1.4 供暖、通风与空凋设备设置联动、连锁等保护措施时

      • 9.1.5 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的能量计量应符合下列

      • 9.1.6 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 9.1.7 防排烟系统的检测与监控,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防火

      • 9.1.8 有特殊要求的冷热源机房、通风和空调系统的检测与

    • 9.2 传感器和执行器

      • 9.2.1 传感器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2.2 温度、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2.3 压力(压差)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2.4 流量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9.2.5 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9.2.6 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三通分流阀不应作三通混

      • 9.2.7 当仅以开关形式用于设备或系统水路切换时,应采用

    • 9.3 供暖通风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9.3.1 供暖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       1

      • 9.3.2 热水集中供暖系统的室温调控应符合本规范第5.1

      • 9.3.3 通风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       1

      • 9.3.4 事故通风系统的通风机应与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等探

      • 9.3.5 通风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3.6 通风系统的监控应符合相关现行消防规范和本规范第

    • 9.4 空调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9.4.1 空调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       1

      • 9.4.2 全年运行的空调系统,宜采用多工况运行的监控设计。

      • 9.4.3 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1℃和相对湿度允许

      • 9.4.4 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 9.4.5 新风机组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 9.4.6 风机盘管水路电动阀的设置应符合第8.5.6条的

      • 9.4.7 冬季有冻结可能性的地区,新风机组或空调机组应设

      • 9.4.8 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按冷却

      • 9.4.9 空调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连锁,并应设无风断

    • 9.5 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的检测与监控

      • 9.5.1 空调冷热源及其水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

      • 9.5.2 蓄冷(热)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检测:     

      • 9.5.3 冷水机组宜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

      • 9.5.4 冰蓄冷系统的二次冷媒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 9.5.5 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冷水机组定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

      • 9.5.6 二级泵和多级泵空调水系统中,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

      • 9.5.7 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冷水机组变流量运行时,空调水系

      • 9.5.8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 9.5.9 集中监控系统与冷水机组控制器之间宜建立通信连接

  • 10 消声与隔振

    • 10.1 一般规定

      • 10.1.1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应根

      • 10.1.2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

      • 10.1.3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

      • 10.1.4 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

      • 10.1.5 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调系统,其风管内的空气流

      • 10.1.6 通风、空调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境

      • 10.1.7 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

      • 10.1.8 进排风口噪声应符合环保要求,否则应采取消声措

    • 10.2 消声与隔声

      • 10.2.1 供暖、通风和空调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据产

      • 10.2.2 气流通过直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

      • 10.2.3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

      • 10.2.4 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

      • 10.2.5 消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风管内气流对消声能力的影

      • 10.2.6 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时,管道与围护结构之间的

    • 10.3 隔 振

      • 10.3.1 当通风、空调、制冷装置以及水泵等设备的振动靠

      • 10.3.2 对不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于1

      • 10.3.3 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0.3.4 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0.3.5 符合下列要求之一时,宜加大隔振台座质量及尺寸

      • 10.3.6 冷(热)水机组、空调机组、通风机以及水泵等设

      • 10.3.7 受设备振动影响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支吊架。

      • 10.3.8 在有噪声要求严格的房间的楼层设置集中的空调机

  • 11 绝热与防腐

    • 11.1 绝 热

      • 11.1.1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管件、阀门

      • 11.1.2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阀门、管附

      • 11.1.3 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1.1.4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

      • 11.1.5 设备与管道的保冷层厚度应按下列原则计算确定:

      • 11.1.6 当选择复合型风管时,复合型风管绝热材料的热阻

      • 11.1.7 设备与管道的绝热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1.2 防 腐

      • 11.2.1 设备、管道及其配套的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

      • 11.2.2 除有色金属、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镀

      • 11.2.3 涂层的底漆与面漆应配套使用。外有绝热层的管道

      • 11.2.4 涂漆前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相应要

      • 11.2.5 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应符合现

  • 附录A 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 附录B 室外空气计算温度简化方法

    • B.0.1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化为整数):

    • B. 0. 2 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可按下式确定(化

    • B. 0.3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B.0.4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湿球温度,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 B.0.5 夏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可按下式确定:

  • 附录C 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

  • 附录D 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

  • 附录E 夏季空气调节大气透明度分布图

  • 附录F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 F. 0. 1 多层和高层建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

    • F. 0.2 渗透冷空气量可根据不同的朝向,按下列公式计算

    • F. 0.3 外门窗缝隙渗风系数、热压系数可按表F. 0.

  • 附录G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

  • 附录H 夏季空凋冷负荷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系数表

    • H.0.1 北京、西安、上海及广州等代表城市外墙、屋面逐时

    • H. 0.2 外窗传热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twlc,可按表H

    • H. 0.3 透过无遮阳标准玻璃太阳辐射冷负荷系数值Ccl

    • H. 0.4 夏季透过标准玻璃窗的太阳总辐射照度最大值DJ

  • 附录J 蓄冰装置容量与双工况制冷机的空调标准制冷量

    • J.0.1 全负荷蓄冰时,蓄冰装置有效容量、蓄冰装置名义容

    • J.0.2 部分负荷蓄冰时,蓄冰装置有效容量、蓄冰装置名义

    • J.0.3 若当地电力部门有其他限电政策时,所选蓄冰量的最

  • 附录K 设备与管道最小保温、保冷厚度及冷凝水管防结露厚度选用表

    • K.0.1 空调设备与管道保温厚度可按表K.0.1-1~表

    • K.0.2 室内机房内空调设备与管道保冷厚度可按表K.0.

    • K. 0.3 室外空调设备管道发泡橡塑和硬质聚氨酯泡塑保冷

    • K.0.4 空调风管绝热热阻与空调冷凝水管道保冷厚度可按表

收藏 相似条文

1.0.1 为了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先进技术应用,保证健康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规范。